伴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初中數學中的“綜合與實踐”課程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若干問題,不利于課程效率的提升.問題導向教學法以實際問題作為教學起點,通過探究式學習活動來推動知識的建立與技能的提升,由此為改進“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與路徑.本文立足于問題導向教學理論,分析了當前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現狀,并提出了優化措施,以提升課程實施效果,培養學生數學運用能力與創新意識,進而為深化數學教學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1當前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問題設計方面:情境真實性不足,挑戰性欠缺
目前,問題設計在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2].首先,在創設情境時,所選案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脫節,這降低了學生的情感投入,使得他們難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現實世界相結合,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問題的設定在難度與新穎度上存在不足.一些問題設計過于直白、缺乏創新,學生僅憑常規思路就能輕易解答,未能刺激學生的智力潛能,進而阻礙了他們創新意識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1.2 教學過程方面:教師主導過度,學生探究薄弱
在初中數學教育實踐中,普遍存在教師指導過度、學生主動探索能力不足的問題3.教師常遵循教學計劃單向傳授知識,壓縮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與實踐的空間.課堂活動往往僅停留在表面,未能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導致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獲取的愉悅,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學習成效,
1.3 資源開發方面:校本素材匱乏,跨學科整合不足
如今,學校未能提供符合學生特性與教學目標的校本資源,導致教師在授課時主要依靠通用教材,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4].此外,初中的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程度不高,沒有發揮各學科間的互補作用,從而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問題導向下的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優化策略
2.1 問題設計策略:創設真實情境,構建階梯問題鏈
2. 1.1 聯系生活實際,設計開放性情境
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其理論與應用都源自日常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例如在講解“相交線”知識時,教師需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營造出開放式的教學環境.第一,教師可以選取城市交通中的十字路口作為案例,通過展示車輛穿梭與行人過街的情景,引出相交線的概念.教師可以提問:“在這樣的十字路口,你能否發現相交線的例子?這些線有何獨特之處?”第二,教師鼓勵學生從形狀、角度人手來分析相交線的特點,同時引導他們探究:“若改變道路的寬度或傾斜度,相交線的性質會如何變化?”第三,為了加深理解與拓寬視野,教師可以將相交線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其他領域結合起來,如建筑學中的梁柱相交、藝術作品中的線條交織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看到數學的廣泛應用,還能讓他們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2.1. 2 建立問題鏈條,引導深度探究
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教師需設計階梯式的問題鏈,引領學生進行漸進式探索[5].
例如以“勾股定理”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鏈.首先,基礎問題:教師展示幾組直角三角形,讓學生測量邊長,計算各邊的平方值,然后啟發他們觀察邊長平方間的關聯,提出疑問:“直角三角形邊長間是否存在聯系?”其次,深入分析:在學生發現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繼續追問“此規律能否適用于所有直角三角形?,”引導他們探索面積比較法、幾何變換法等驗證手段.最后,拓展應用:等到學生掌握勾股定理原理后,提出實際案例,如“已知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3米與4米,請計算斜邊長度;若要在斜邊上安裝護欄,護欄至少需要多長?”,促使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2.2實施路徑策略:搭建探究支架,優化活動流程
2.2.1探究支架搭建:提供方法指導與工具支持
在實施“綜合與實踐”教學時,教師需為學生搭建探究支架,提供方法指導與工具支持[].
例如 在“整式的乘法”的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步驟:
第一,方法指導:在探索整式乘法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單項式乘單項式、單項式乘多項式的運算規則,并通過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其邏輯.然后,教師可提問:“面對多項式乘多項式的情況,我們應如何計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嘗試將多項式乘多項式分解為單項式乘多項式或單項式乘單項式.第二,工具支持:為學生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等材料,讓學生通過拼圖活動理解多項式乘多項式的幾何含義.例如,利用兩張長方形紙片分別代表兩個多項式,通過計算兩者的總面積推導出多項式乘多項式的運算法則.搭建探究支架能夠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支撐,幫助他們克服探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題.同時,方法指導與工具支持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探究目標與方法,從而提升探究效率與質量.
2.2.2 活動流程優化:完善“問題一探究一反思”閉環
目前,優化活動流程是提高“綜合與實踐”教學效果的重點.
例如以講解“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循環式的教學框架,包括提問、探索與反思三個階段.首先,問題提出: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實例,如可伸縮的門、籬笆等,引導學生關注并提出問題—“平行四邊形具有哪些性質?我們如何驗證這些性質呢?”其次,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利用測量、折疊、旋轉等方法發現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線的幾何原理,證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最后,反思總結:讓每個小組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并分享探索過程中的心得與體會.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活動,分析在探索中遇到的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總結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及證明方法.同時,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為后續學習鋪路.
2.3資源整合策略:開發校本案例,強化跨學科融合
2.3.1 挖掘本土素材,構建校本資源庫
每個地區都有其特殊的文化、歷史與地理資源,教師應挖掘并利用本地資源,開發適合學生的校本案例.第一,素材收集: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學校的田徑運動會場地,詳細測量其尺寸、形態等信息,并搜集相關影像資料與文檔.同時,深入了解田徑運動項目及其競賽規則,評估場地布局對運動員表現的影響.第二,案例開發:在“設計學校田徑運動會場地”這一主題下,教師可開發校本案例.該案例應涵蓋場地規劃的目的、原則、技術路徑及其實施步驟,重點分析運動員安全、觀眾視角、場地美學等設計因素.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幾何學、函數等數學原理,對場地進行創新設計與優化.第三,資源整合:將制作完成的校本案例融人學校教育資源庫,供教師授課及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舉辦案例教學研討會,讓教師交流心得,持續完善案例內容,提升教學品質.
2.3.2 整合學科知識,設計綜合實踐項目
在“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框架下,數學與各學科間的聯系愈發密切.為了提升教學的綜合性,教師應推動不同學科間的融合,整合并運用各類知識
例如 以“幾何圖形”為例,教師可將之與藝術學科相交織,推出名為“幾何圖形創意設計”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此過程中,將所掌握的幾何圖形理論知識與藝術設計理念相融合,創造出富有創意的圖案、海報或三維模型.具體操作中,學生需要借助數學工具繪制圖形、計算尺寸與布局,并進行組合.同時,他們還需調動藝術細胞,進行色彩調配與造型創新,以提升作品的藝術感與視覺沖擊力.這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能鍛煉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培養其實踐操作技能.
2.4評價反饋策略:注重過程性評價,建立多元反饋機制
2.4.1過程性評價:關注探究歷程,激發思維發展
在講解軸對稱知識時,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不僅僅是學習成果.
例如在“設計軸對稱圖案”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設定分段評價環節.第一,觀察與發現階段:學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辨識出軸對稱實例,如蝴蝶翅膀、建筑結構或交通指示牌等?他們能否描述軸對稱圖形的性質?第二,驗證與推理階段:學生是否能夠采用折紙、測量等手段來證實軸對稱的特性?能否以數學術語(如對稱軸、對應點等)進行闡述?第三,應用與創新階段:學生能否設計出新穎獨特的軸對稱圖案?能否融合藝術領域知識進行探索?通過記錄學生在各個階段的表現,教師能更全面地評價其數學邏輯、實踐操作及創新能力,而不僅僅依賴作品的質量作為評判依據.
2.4.2 多元反饋機制:師生互動、生生互評與 自我反思
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以“軸對稱”教學為例,可采用以下策略:首先,師生互動反饋.在學生完成“繪制校園建筑的軸對稱示意圖”的任務后,教師應提問:“對稱軸的定位是否準確?”“如何利用軸對稱優化設計?”其次,生生互評.組織學生間的展示與評論活動,鼓勵他們相互學習.比如,當一組同學使用幾何畫板創作軸對稱圖形時,其他小組可以從“對稱性”“創新度”與“實際應用價值”等方面給出建設性的反饋意見.最后,自我反思.指導學生撰寫實踐總結,反思個人在活動中的成長與挑戰.例如,他們可以思考“我是否真正理解了軸對稱的概念?”及“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及解決方案是什么?”.這種反思有助于提升學生自我認知水平,同時為教師提供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
3結語
總而言之,此研究立足于問題導向這一教學理念,探究了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進策略.研究指出,以實際問題為核心,建立階梯式問題鏈,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并整合跨學科資源,能夠提升課程實踐效果.該教學法不僅強化了數學原理與現實生活間的聯系,還激發了學生的解題思維與創新能力.展望未來,研究應根據不同學校情境制訂個性化的實施計劃,并研發一套全面的教學評估體系.期望本研究能為促進初中數學實踐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及學生數學核心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盧彩.問題導向的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有效教學研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1):109—111.
[2」田新輝.問題解決導向下的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項目式學習[J].讀寫算,2024(16):143—145.
[3]肖丹,杜蘭歌,朱哲.數學與藝術的跨學科融合—以綜合與實踐課“美妙的鑲嵌”為例LJ」.中學數學月刊,2023(4):40—43.
[4]薛玲芳.基于STEM教育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創新綜合與實踐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24(3):48-50.
[5]黃林發.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策略——以《關注人口老齡化》的教學為例[J].天津教育,2024(13):114—116.
[6]譚云奇.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項目化學習探索——以“設計資江三橋”為例[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