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熱時節,冷飲是人們的絕佳選擇。那么,古人是否也享受過類似冰涼甜美的滋味?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會利用冰雪制作不同形式的冷飲。從《詩經》中記載的藏冰之法,到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鑒;從唐代貴族宴席上的“酥山”,到宋代市井流行的“蜜沙冰”和“冰酪”,古人以智慧與巧思將冰雪與美食結合,展現了當時豐富的飲食文化。這些古代冷飲雖與現代的形式不同,卻同樣清涼可口,甚至成為宮廷賞賜的珍品。
我國最早貯藏天然冰的記錄見于《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即“十二月鑿冰發出‘沖沖’聲響,正月將冰塊貯藏到冰窖里”。“凌陰”就是用來藏冰的冰窖。《周禮·天官·凌人》中記錄有專設掌管冰的職位“凌人”。每年十二月,“凌人”要切割冰塊,需要收集三次并貯存于冰窖內。到了春天,則準備“冰鑒”冷藏食物。宮廷官員的食物和酒水都要放在冰鑒(一種冷藏容器)里保存。這些冰塊不僅用于祭祀、國宴和帝王后妃的喪事,夏天還會賞賜給立功的官員。等到秋天,“凌人”會帶人清理冰窖,并開始新一輪的采冰儲冰工作,為來年做準備。可見儲冰、鑿冰、用冰在當時已形成系統化的管理。
冰鑒是一種類似冰盒的容器,1977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我國“最古老的冰箱”——戰國青銅冰鑒。它是一個雙層器皿,鑒內有一個小型容器(缶),缶內裝酒或其他食物,鑒、缶壁之間的空間用來放置冰塊。與冰鑒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勺,勺的長度足以探到鑒缶內底。冰鑒也是重要的祭祀禮器,如此奢華的器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只能是貴族才可享用。
除了用于貯藏食物,冰還可以被直接作為冰飲,盛行于?些高規格的宴席。屈原的《招魂》中寫道:“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意思是把米酒放在冰上冰鎮。在唐代,官員們都以收到皇帝賞賜的冰為巨大榮耀。詩人白居易受到賞賜后,特地寫了一篇《謝恩賜冰狀》表示感謝。
相比之下,宋人的“口福”就更上了一個檔次,冷食制作的數量和品種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宋史·禮志》中記載,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在伏日這天會被賞賜“蜜沙冰”。據推測,“蜜沙冰”是澆上蜜、放上豆沙的冰,有點像今天的刨冰。《東京夢華錄》中描述北宋開封的街市“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冰雪,賣冰雪荔枝膏……”,一個“皆”字,可知冷飲店和食客不少。市集上的冷飲琳瑯滿目,冷飲鋪甚至要賣到夜晚三更時分才打烊。《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西湖老人繁勝錄》里都記錄了宋人在炎炎夏日所吃的“冰雪爽口之物”,如:雪泡縮皮飲、紫蘇飲、楊梅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荔枝膏水、皂兒水、姜蜜水、綠豆水、椰子水、鹵梅水、甘豆湯、甘蔗汁、木瓜漿、葡萄漿、楊梅漿等,這些均為獨家秘方,屬于高檔消費品,雖價格昂貴,但深受官賈子弟的歡迎,也是富人常買的消暑佳品。
上文介紹的多數古代冰飲與今天人們日常消費的冷飲有一定差別。提到冷飲,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冰激凌”或“雪糕”。“冰激凌”是一個舶來詞,其雛形源于歐洲,英語為“ice cream”。這個詞一半是意譯,一半是音譯:“冰”意譯對應“ice”,指冷凍品,非常直觀形象;“激凌”則音譯自“cream”,有奶油、乳脂的意思,早期在香港地區也被譯作“忌廉”,所以“激凌”與粵語發音的“忌廉”也更接近,由此也能看出,現代冷飲與乳制品有著密切的關系。
盛唐年間,出現了一種有趣的乳制冷飲,就是“酥山”。酥山的原料實際上是用奶制品提煉而成的,稱為“酥”。制作時,把“酥”進行加熱融化,再加入蔗汁、蜂蜜等調味品,并用手將銀盤中的“酥”塑成山的形狀,放入冰鑒冷凍定型后,即可食用。為了讓酥山既好吃又好看,制作者通常會在擺盤上花些小心思,如在盤邊放置一些花朵、彩枝等裝飾物,還會在奶酥上淋一些可以著色的紅汁,這樣,一道出現在唐代夏日宴席中的冰食就制作完成了。
據唐代史料記載,酥山的口感非常好,入口碰到牙齒以后慢慢融化。有專家認為,這種食品是冰激凌的前身,在唐代是非常受歡迎且很普遍的食物;但也有人認為,酥山與今天的冰激凌并不一樣,它更像是一種冷凍糕點。
相比之下,宋代的“冰酪”更像是冰激凌的“老祖宗”。這種冰酪是把果醬和牛奶混入凝結的冰沙之中,奶冰柔軟疏松,入口即化,口感比較接近今天的冰激凌。北宋梅堯臣有詩云:“朝供酪粥冰生碗,夜臥氈廬月照沙。”南宋文學家楊萬里也作詩《詠酥》形象地描繪與贊美冰酪:“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詩人用“玉”和“雪”兩個字,不僅展現了冰酪的色澤和質感,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它在口中的融化過程,令人充滿遐想、回味無窮。
“冰酪”也是元朝皇宮中的一道佳肴。在草原地區,“食肉飲酪”往往是游牧民族的飲食方式。比如蒙古族就有一種名為“水烏他”的甜奶凍。它是用鮮奶汁加白糖,經冰凍凝結而成,成品呈梅花方塊狀,保留了鮮奶的甘香和白糖的清甜,冰涼可口,是一種傳統冷飲。
據元好問《續夷堅志》載:“臨洮城外洮水,冬月結小冰子,如芡實,圓潔如一耳垂之珠。洮城中富人收貯。盛夏以蜜漿調之,如珍珠粉。”這段文字記載了在冬季洮水(今洮河)自然形成的冰珠,被收集儲藏后于盛夏用蜜水調和,再添加珍珠粉食用。這種將天然冰與甜味劑(蜜)、奢侈品(珍珠粉)結合的方式,體現出元代制作冰酪的精致化,也可以看出其與現代的冰激凌已經非常相似了。元代詩人陳基在受到皇帝賞賜的冰酪后,作詩《寄葛子熙楊季民》:“色映金盤分外近,恩兼冰酪賜來初。”按他的說法,冰酪盛于金盤,黃白相映,賜食的地方離圣上很近,實在是難得的殊榮。在宋代和元代,冰酪在達官貴人階層中盛行,元代之后,冰酪漸漸被替代。

明清時期,冷飲走入尋常百姓家。明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用水果蔬菜榨汁來飲用,當時將果蔬飲料統稱為“渴水”。根據《本草綱目》等文獻記載,“渴水”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橙汁、椰奶等飲品。當時的果蔬飲料種類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沙果渴水、木瓜渴水、五味子渴水、楊梅渴水等等。
冰鎮酸梅湯在這一時期也成為風靡全國的消暑冷飲,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愛飲用。這種飲品是用烏梅和冰糖熬煮而成,盛放在冰塊中冰鎮,清涼爽口又不傷脾胃,還有很好的祛暑功效。北宋《東京夢華錄》里就曾提到東京汴梁街頭有賣“梅汁”一類的冷飲。關于酸梅湯的記載也可追溯至明代,明代小說《英列傳》中提到“販烏梅風留龍駕”,講述朱元璋在18歲時曾與人合伙販賣梅子到金陵(南京),恰逢當地瘟疫流行,而烏梅湯恰好能治病,因此梅子供不應求,讓他們賺了大錢。雖然是小說情節,但也說明當時人們相信烏梅湯的確有藥用價值。清代的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寫道:“酸梅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調以玫瑰木樨冰水,其涼振齒。”這種酸甜冰涼的口感,想必和今天我們喝的酸梅湯相差無幾。在清代,冰飲雪糕的制作越來越普及,文人嚴辰在《憶京都詞》中記載了關于北京夏日賣冰的情景:“冰窖開后,兒童舁賣(抬著賣)于市。只須數文錢,購?巨冰,置之室中,頓覺火宅生涼。余戲呼為水晶山,南中無此物也。”可見這些冰飲售賣之廉價與廣泛。
除了我國,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同樣為冷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公元前500年,波斯人就利用地下冰窖儲存冰雪,并在夏天制作“沙巴特”——一種混合了冰、果汁、玫瑰水和蜂蜜的冷飲。阿拉伯人則在中世紀改進了冷飲的工藝,將冰雪加入果汁和香料飲品中,使其更加爽口。這些冷飲不僅風靡貴族階層,還通過貿易傳播到地中海地區,最終促成了歐洲的果汁冰糕、雪糕和現代冰激凌的誕生。
從先秦的青銅冰鑒到唐宋的酥山冰酪,古人的消暑智慧令人嘆服。他們鑿冰貯雪,以蜜調沙,甚至將奶酥塑成“雪山”的形狀,在酷暑中享受舌尖上的冰涼。無論是貴族宴席還是市井街頭,這些古老的冷飲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需求,更展現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當你咬下一口冰激凌時,不妨回想千年前的古人,或許他們正與你一樣,在夏日里追尋著那一抹甜蜜的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