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云鶴是我國智能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美術領域的開拓者,提出了形象思維、綜合推理和視覺知識等理論,對傳統人工智能內涵和外延進行拓展,提出了人工智能2.0的技術新方向、新形態。
1965年9月,潘云鶴考取同濟大學,就讀于該校王牌專業建筑學。1970年畢業后,建筑學出身的他被分配到了湖北一家鋼鐵廠做技術員,不久后,被調至襄樊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并創建市自動化研究所,從事自動化研究工作。
1978年,潘云鶴跨專業考入浙江大學計算機系,成為何志均教授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做畢業論文時,潘云鶴瞄準了人工智能與美術圖案實用設計相結合的方向,這是一次艱難的探索。當時的計算機美術還處于僅用數學公式畫出曲線網面的階段,與實用美術相距甚遠。但讓人工智能去改造計算機美術,這對綢布、地毯、塑料等許多產品的花樣翻新與改造升級具有十分誘人的應用前景。
碩士畢業后,潘云鶴留校任教,從事計算機的教研工作。由于科研能力突出,1985年,他成為浙大計算機專業最年輕的副教授。憑借著出色的科研成果,潘云鶴逐漸成長為計算機領域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
對于教育,潘云鶴認為一定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能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知識結構的學習環境。除了學習知識外,提高各種能力尤為重要,如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等。此外,學生的素質,如思想品德、身體素質、文化修養也很重要。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要推動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更要闡發和傳承其豐富深刻的內涵。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于1946年誕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它打開了人類通往信息時代的大門。
到了20世紀70年代,人工智能開始形成比較穩定的研究領域和應用領域,有機器定理證明、機器翻譯、專家系統、博弈、模式識別、學習、機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這些應用領域均在模擬人類的工作和學習中的智慧,例如邏輯和推理能力、自然語言理解能力、問題求解和知識表達能力、搜索能力等等。
潘云鶴介紹:“人工智能正在推動很多行業的變化。如工業設計到今天已歷經百年,它最初的基本原理依然正確,比如藝術與技術要統一,設計是為了人而不是為了產品,設計必須遵循自然和客觀的規律等,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的條件、內容和目標都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而發生巨大的變化。”正如《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對于未來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其實,不止未來世界,當下,變革在各行各業時刻上演。
如今,人工智能已運用于生產領域、設計領域、物流領域、調度領域、交換領域等經濟實際場景,使得產業鏈更加優化,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到成品、最后到市場的這一鏈條更加暢通。在信息的帶動下,數據和知識讓資金流、人才流、物流和知識流都能有效銜接。
“誕生于1956年的人工智能正走向2.0,并且正在成為引領本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驅動性力量,這是一個人工智能科技大顯身手的時代。”2022年7月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如是說。
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工智能、傳感器網與大數據的參與,打開了知識和人工器物的發現、集聚、使用、創造和學習的新境界。近年來,人工智能熱潮形成的突破口之一,是深度學習技術推動圖像識別水平的快速提升。圖像識別技術的突破,不僅推動了人臉、指紋等的識別,還促進了智能汽車、安全監控、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AI知識表達的一種方式,深度神經網絡(DNN)難以解釋、不可推理,而且無法避免地存在諸如數據偏見等不足。因此,潘云鶴提出,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知識表達——視覺知識,進而推動跨媒體智能的發展。
潘云鶴重視研究變化著的社會發展需要,圍繞計算機應用、圖形學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不斷提出新問題、拓展新方向,并付諸實踐。他將此生所學服務自己熱愛的祖國當成莫大的樂趣,并將其作為激勵自己持續創新的動能。潘云鶴帶領團隊探索智慧城市建設的中國道路,既著眼城市管理,也服務經濟與民生。他將人工智能引入計算機圖形學和CAD技術,提出綜合推理和形象思維模型,并研制成功了輕紡花型、圖案創作等多個新穎實用的智能CAD/CAM系統,而且在虛擬現實和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技術等領域也取得了優異的成果,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潘云鶴一直認為,藝術和科學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科學研究需要形象思維,尤其在提出問題和科學假設時。愛因斯坦常說自己腦中存在很多形象,就是這個道理。同樣,藝術家也需要邏輯思維來認識藝術規律,使用新技術更能為藝術帶來新的巨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