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與植物油相比,食用動物油更易發胖。
真相 無論是動物油還是植物油,都屬于脂肪,過量攝入導致的能量過剩才是肥胖的根源。
在大眾的認知中,動物油常被貼上“易發胖”的標簽,而植物油則被視為更健康的選擇。但事實上,脂肪的致胖原理并非由來源簡單決定,其背后涉及復雜的營養機制。?
脂肪是人體必需的宏量營養素,具有以下三大核心功能:一是作為能量儲備庫,每克脂肪可提供約9千卡熱量,遠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均為每克提供約4千卡熱量);二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參與細胞信號傳導;三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
從化學結構上看,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如豬油中的硬脂酸)、不飽和脂肪酸(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中的油酸,以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如魚油中的DHA)。?
動物油與植物油的核心差異主要體現在脂肪酸的構成上。動物油(如豬油、黃油)通常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常溫下多為固態;植物油(如花生油、大豆油)則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常溫下呈液態。但這種界限并非絕對。例如,椰子油雖為植物來源,卻含有90%以上的飽和脂肪酸;深海魚油作為動物油脂,卻富含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

其實,關于哪種油更健康,國內外學界已有明確共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將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控制在總能量的10%以下,這并非意味著禁止動物油;美國心臟協會(AHA)推薦用不飽和脂肪酸替代部分飽和脂肪酸,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國早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就曾指出,植物油和動物油應搭配食用,關鍵在于控制總量。?
事實上,人體發胖的核心原理是能量過剩,而非食用特定的油脂種類所致。1克動物油和1克植物油提供的能量基本相同,過量攝入任何一種都會導致體重增加。例如,長期過量食用富含Omega-6脂肪酸的植物油,可能引發體內炎癥反應,反而不利于代謝健康;而適量攝入富含中鏈脂肪酸的黃油,則能快速供能,在能量不超標的情況下不易轉化為脂肪囤積。?
總之,選擇食用油的關鍵在于遵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核心推薦:每日烹調油的攝入量不超過30克,優先選擇橄欖油、菜籽油等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同時定期更換油種以實現脂肪酸平衡。無論是動物油還是植物油,保持適量攝入并注重膳食多樣性,才是健康飲食的核心原則。
謠言 天氣炎熱時,晚間開風扇比空調更適宜。
真相 使用風扇和空調的條件存在一定的差異。當環境溫度過高時,合理使用空調降溫效果更好。
在炎熱的天氣里,開空調和風扇的核心目的是為人體營造適宜的環境溫度(24~26℃)。維持這一溫度區間能減輕人體晝夜溫差調節負擔,這一點對特殊人群至關重要。例如,老年人的新陳代謝減緩,體溫調節能力下降,過冷或過熱都易引發心腦血管意外;兒童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環境溫度劇烈波動可能導致感冒或熱疹;孕婦新陳代謝旺盛,適宜溫度有助于降低妊娠期高血壓風險;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對溫度變化更為敏感,穩定的環境溫度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空調和風扇的降溫原理存在著本質差異。空調通過制冷劑循環吸收室內熱量并排出室外,能直接降低空氣溫度,適合高溫高濕環境(如南方梅雨季),可快速將室溫控制在設定范圍內。但空調會降低空氣濕度,長時間使用可能導致皮膚干燥、呼吸道黏膜受損。風扇則是通過加速空氣流動,促進人體汗液蒸發來帶走熱量,更適用于溫度不超過32℃且濕度較低的環境(如北方干熱天氣),它不會改變室溫,卻能讓人感覺涼爽,同時保留空氣中的自然濕度。當環境溫度較高且濕度大時,即便使用風扇往往也達不到很好的降溫效果。


至于晚間睡眠時該如何選擇納涼設備,國內外的研究普遍認為,長時間持續使用任何一種設備都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美國睡眠基金會研究發現,若空調整夜低溫運行,可能引發肌肉痙攣和關節疼痛。而風扇長時間直吹頭面部,會使局部血管收縮,增加面癱、頭痛等風險,尤其對頸椎不好的人群影響更大。專家建議,使用空調時可開啟睡眠模式或定時關閉,風扇則應調整為搖頭模式,避免固定風向直吹身體。?
無論使用哪種納涼設備,室內通風和設備清潔都是關鍵環節。一方面,每天應開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另一方面,空調濾網需每周清洗,空調蒸發器應每季度深度清潔,防止軍團菌等微生物滋生。
總之,高溫天氣需要采取降溫措施,但也要避免固守“空調有害,風扇無害”的偏見。當南方天氣潮濕悶熱時,短時開空調并配合加濕器更舒適。而當北方氣候干燥炎熱時,風扇搭配濕毛巾就能達到降溫效果。因地制宜選擇納涼設備,控制使用時長,做好清潔維護,方能在涼爽中守護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