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織圖》中以七景概括養蠶精要: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從飼喂蟻蠶的攀枝采嫩,到三眠蛻變的燈影春雨,再到分箔移居時的屏息慎行、吳地少年的采桑行歌,終至四醒蠶鳴如雨,滿室銀繭如星河璀璨。

織圖二十四首·喂蠶
宋·樓璹
蠶兒初飯時,桑葉如錢許。扳條摘鵝黃,藉紙觀蟻聚。
屋頭草木長,窗下兒女語。日長人頗閑,針線隨緝補。

織圖二十四首·一眠
宋·樓璹
蠶眠白日靜,鳥語青春長。抱脛聊假寐,孰能事梳妝。
水邊多麗人,羅衣踏春陽。春陽無限思,豈知問農桑。

織圖二十四首·二眠
宋·樓璹
吳蠶一再眠,竹屋下簾幕。拍手弄嬰兒,一笑姑不惡。
風來麥秀寒,雨過桑沃若。日高蠶未起,谷鳥鳴百箔。

織圖二十四首·三眠
宋·樓璹
屋里蠶三眠,門前春過半。桑麻綠陰合,風雨長檠暗。
葉底蟲絲繁,臥作字畫短。偷閑一枕肱,夢與楊花亂。

織圖二十四首·分箔
宋·樓璹
三眠三起余,飽葉蠶局促。眾多旋分箔,早晚磓滿屋。
郊原過新雨,桑柘添濃綠。竹閑快活吟,慚愧麥飽熟。

織圖二十四首·采桑
宋·樓璹
吳兒歌采桑,桑下青春深。鄰里講歡好,遜畔無欺侵。
筠籃各自攜,筠梯高倍尋。黃鸝飽紫葚,啞咤鳴綠陰。

織圖二十四首·大起
宋·樓璹
盈箱大起時,食桑聲似雨。春風老不知,蠶婦忙如許。
呼兒刈青麥,朝飯已過午。妖歌得綾羅,不易青裙女。
當桑樹抽出鵝黃色的嫩葉時,一場精密協作在蠶農之間展開:首先采摘銅錢大小的嫩葉;再由蠶婦們分工,有的精心飼喂幼蠶,有的處理桑葉,有的照看蠶箔,分工明確,井井有條。
待蠶首度入眠,竹簾擋住外面的喧囂春光,為它們營造出靜謐適宜的入眠環境。蠶婦“抱脛聊假寐”的守候,恰與陌上踏春者的閑適相映照,彰顯辛勞與悠閑的鮮明對比。二眠時,蠶蛻如嬰孩脫襁,蠶婦們“拍手弄嬰兒”的溫情瞬間,化作疏箔移筐的細膩分寸。蠶至三眠,春色已深,搖曳雨聲中的“葉底蟲絲繁”,暗示著蠶體漸漸瑩潤。
“眾多旋分箔”的竹架列陣,展現出解蠶局促的生存智慧。“筠梯高倍尋”的采桑圖卷,正是“長鉤剪取三分葉,留得七分蔭再生”農訓的體現。最終,“食桑聲似雨”奏響豐收序曲。這不僅僅是蠶食桑聲,更是生生不息的耕織密語。
在“分箔”場景中,農婦背后的墻上貼著一張神秘的符紙。這張符紙上用黑墨畫著身披蠶絲、腳踩閃電紋樣的神女,底部蓋著朱砂繪制的云篆符印。這是江南蠶區特有的“雷神符”,將蠶神嫘祖和雷神信仰巧妙融合——相傳嫘祖教會百姓養蠶,而農諺“春雷驚百蟲”也表明古人認為雷神能驅散潮濕與病害。

符的張貼方位也很有講究。符紙必須選擇蠶室的東南方位,意為“生氣”之位,正合《天工開物》中有關“蠶室方位說”的記載。每當蠶至三眠的關鍵期,蠶農便會焚香祭祀,祈求“雷部祛瘟、蠶姑賜福”。這種將道教符箓術與蠶神崇拜相結合的現象,生動展現了傳統農業社會中技術實踐與信仰主義的交織狀態,既希望化解對自然災害的擔憂,也包含著對蠶桑生產經驗的儀式化傳承。
圖中七景完整地展示了宋代江南地區春蠶飼養的時序鏈條:始于早春二月的喂養蟻蠶,經清明前后的一眠、抽穗時節的二眠、春分時節的三眠,至多雨立夏的分箔,銜接夏初的采桑高峰,到最終的大起,完整呈現了“三眠三起”的蠶事周期與“麥秋蠶月”的農時疊合——蠶事啟于驚蟄后的桑樹抽芽,終于芒種前的麥收時節,暗合《四民月令》“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以及“谷雨中,蠶畢生”等時令記載,更印證了“蠶事與麥爭時”的江南農耕特征。
蠶農養蠶使用的農具名為“蠶篚”或“蠶箔”。元人王禎稱蠶篚,“圓而稍長,淺而有緣,適可居蠶”,在《耕織圖》中可以看到,放置在桌上和架上的蠶具形制不同,其中的蠶也有大小之分,細致地表現出了“蟻蠶及分居時”和稍稍長大后的情形。
《織圖二十四首·二眠》一詩的配圖中有三柱的小型蠶架,也有四柱的大型蠶架。其中,大型蠶架上還出現了方形養蠶器具,在《王禎農書》中被稱為“蠶槃”,其特點是“寬平一席多,方正四維在”。
分箔后的蠶要進食大量桑葉,因而采桑也需使用專門工具。據《農政全書》記載,劖刀乃“剝桑刃也……南人斫桑、剝桑,俱用此刃;北人斫桑用斧,劖桑用鐮”。由此可見,南北采桑使用的工具不同。
蠶在幼蟲期體重會激增逾萬倍,因此,科學飼喂尤為關鍵:一是需精選新鮮桑葉,將飼葉洗凈、晾干并切成細條,避用病腐葉;二是飼喂頻率通常為一日4次,并根據蠶體大小決定適宜的飼喂量。
蠶的眠性是一種遺傳性狀,同時也受內分泌激素調節和外界環境的影響。三眠是蠶從出生到化蛹期間的第三次蛻皮,三齡蠶食桑三天半后開始三眠,眠期一天,三眠完成后即為四齡蠶。有趣的是,《齊民要術》中有“四臥再生蠶”之說,可知宋代以前就已出現四眠蠶。但由于培育難度較大,四眠蠶并未得到普及。直到北宋中后期,江蘇高郵地區才開始推廣飼養四眠蠶。宋代秦觀所著《蠶書》中記載的“吳中蠶家”所養皆為四眠蠶。而北方地區直到元代仍以三眠蠶為主,即為《王禎農書》中所說的“北蠶多是三眠,南蠶俱是四眠”。



在樓璹的年代,四眠蠶的飼養方法已然成熟。他在和農夫、蠶婦交流后創作了蠶織圖,圖中所指的“吳蠶”應為正在進行“三眠”的四眠蠶。
通常情況下,四眠蠶的前三次休眠期一般為8~12小時,而第四次休眠則需要30~40小時。因此,古人將蠶的最后一次休眠稱為“大眠”,并把大眠結束后的蘇醒稱為“大起”。大起后的蠶變為五齡蠶,進入一生中攝食量最大的階段(約占75%)。大蠶需經過十五六頓飼喂,歷時七天左右,可成長為老(熟)蠶。這段黃金飼養期直接決定繭質與產量,故有古人“大起大食,繭絲豐盈”的智慧總結。
《織圖二十四首·分箔》中的分箔環節指的是將同一蠶箔里長大的蠶分散飼喂、調整箔內密度的養護要領。四齡蠶期是蠶體發育逐步進入峰值的關鍵階段,眠起后的蠶,飽食桑葉,生長迅速,故而蠶農要及時分箔,為大蠶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
本文系浙江大學學科交叉預研專項項目《基于“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農耕文化研究》相關成果,該項目獲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