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孿生作為一種新興技術,逐漸成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孿生通過實時數據和先進的模擬技術,在虛擬空間中構建一個與物理實體或系統相對應的數字模型。這個虛擬副本不局限于簡單的靜態建模,還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動態地反映和預測實體的狀態變化。因此,在工業生產中,數字孿生可以模擬和優化生產線的運作。在城市管理中,數字孿生能夠幫助管理者實時監控城市基礎設施的健康狀況,優化交通流量,甚至預測自然災害。
數字孿生系統通常由物理實體、虛擬模型、數據傳輸與同步,以及分析與決策支持四部分組成。其中,物理實體,即實際存在的設備、設施和建筑物等;而通過傳感器和模擬技術建立的數字副本,則被稱為“虛擬模型”;數據傳輸與同步是指將傳感器、物聯網設備等實時采集的數據,與虛擬模型進行同步更新;分析與決策支持則是通過AI和數據分析技術來處理和優化虛擬模型,幫助作出決策。
物聯網技術是數字孿生技術的基礎支柱,它通過將物理實體與網絡連接,實現實時數據的采集、傳輸和處理。大數據技術是數字孿生技術的另一個關鍵支持,它能夠處理海量數據,給數字孿生提供數據驅動的決策依據。云計算技術則賦予數字孿生強大的計算能力,并提供了豐富的存儲資源,使得復雜的數字孿生模型能夠在云端進行實時運行和分析。
數字孿生技術具有連通性和同質化的特點,使得它在許多場景中的應用都具有顯著的優勢。連通性體現在其對物理實體和虛擬模型之間實時數據交互的支持。通過物聯網技術,數字孿生可以實時獲取物理實體的狀態信息,并將其應用于虛擬模型中。與此同時,數字孿生模型可以將優化結果反饋到物理實體,實現實時控制和調整。這種連通性使得數字孿生具有較高的實時性和較快的響應能力,為各種應用場景提供強大的支持。
數字孿生的同質化體現在物理實體和虛擬模型之間的高度一致性。通過精確建模,數字孿生模型可以非常接近物理實體的實際狀態和性能。這種同質化使得數字孿生可以準確地反映物理實體的運行狀況,為分析和優化提供可靠的基礎。
AI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機器)系統模擬人類智能行為的技術,能夠執行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任務,如感知、學習、推理、決策和創造等。AI的核心目標是讓機器不僅執行預設程序,還能根據環境變化和數據輸入進行自主判斷和適應。它通過算法和模型對大量數據進行學習、分析和訓練,使機器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學習和解決問題。AI技術主要涉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四個關鍵領域。
數字孿生需要實時的物理數據來更新虛擬模型,這通常依賴于各種傳感器和物聯網設備。而AI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與預測,幫助優化數字孿生模型的精度和提高實時性。邊緣計算、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能夠幫助采集和處理大量的實時數據,AI可以通過深度學習等算法進行數據分析,進而影響數字孿生模型的更新和決策。
機器學習算法使AI能夠利用歷史數據和實時反饋,不斷優化數字孿生模型。例如,回歸分析、時間序列預測、神經網絡等模型,可以用于預測設備故障、優化生產線,并驅動數字孿生實現自動學習和調整。AI系統則利用這些機器學習算法訓練模型,處理數字孿生反饋的數據,最終生成可操作的決策。
數字孿生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其虛擬建模能力上,還在于其可以與現實世界進行交互。通過與AI結合,數字孿生能夠實現更高效的閉環反饋機制:AI處理并分析數字孿生反饋的數據,作出相應調整,從而進一步優化實際操作流程。


數字孿生結合AI的另一大優勢在于能夠實時分析數據并作出決策,這依賴于數據流的實時傳輸、分析和反饋機制。其實現過程需要使用實時數據流處理平臺和AI模型(如深度學習模型)進行數據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動態調整操作。
盡管數字孿生與AI的結合帶來了諸多優勢,但在技術實現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實時性,怎樣進行海量數據的存儲與分析等,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隨著數字孿生技術的普及,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保護用戶的敏感數據,防止數據泄露,成為數字孿生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重慶兩江新區賽力斯的超級工廠內,AGV智能運輸車沿著數字孿生系統精心規劃的路徑靈活穿梭,機械臂在AI視覺系統的精確引導下,以毫米級的精度完成裝配任務。這座年產能高達45萬輛整車的工廠,已全面升級為全流程數字化生產體系,覆蓋了傳統汽車制造的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工藝。作為超級工廠運行的核心,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其控制系統,運用AI技術實時模擬2000多個生產變量,并在虛擬環境中預演生產流程,從而大幅壓縮設備的停機時間。
2024年6月,騰訊與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科技+文博”的深度融合,助力三星堆打造成為國際一流數字文博標桿。針對過去博物館管理運營中的難題,雙方聯合打造了一套數字孿生管理系統,助力館方構建了業內領先的“一屏統管”數字孿生運營中心,將園區一體化管理的全流程要素映射在孿生大屏上,實現了“數據匯集、提質增效、安全智能、孿生可視”的目標,支撐起一座“超級鏈接、數智融合”的智慧博物館。
作為數智化轉型的創新工程,上海臨港地區的博藝站是上海首座實體站與數字孿生站同步打造建設的110千伏變電站。這對“孿生”變電站分工明確:一個存在于現實世界,執行具體的供配電任務;另一個則存在于虛擬世界,負責實時監控實體變電站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潛在的故障,以便快速修理,防患于未然。更“智慧”的是,依托數字孿生技術,變電站內還加裝了“主動防御系統”,通過感應裝置對風險區域和風險作業進行分級預警,當人員誤入危險施工區域等情況發生時,會立即發出警報。
2025年3月,上海智能醫療中心正式投入運營。作為全國首家全場景AI醫院,該中心以45項核心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日均接診量可達傳統三甲醫院的3倍,誤診率控制在0.27%的低水平。在手術室內,神經外科機器人實現0.1毫米級精準操作,AI麻醉系統動態調控多達498項生理參數,而這一切高效協同的背后,離不開數字孿生技術的支持——設備響應速度突破0.01秒,極大提高了手術安全與效率。手術室的數字孿生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控設備運行狀態,還能通過機器學習預測故障風險。例如,在一次長達8小時的心臟移植手術中,系統提前37分鐘預警了體外循環機的壓力異常,為團隊爭取到寶貴的處置時間。這種“預防—響應—優化”的閉環管理模式,使醫療設備的綜合效能提升了約23%,運維成本降低了約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