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收稿日期:2025-06-03 DOI: 10.19999/j.cnki.1004-0226.2025.08.033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Study on the “Triple Helix and Five Chains” Integration Strategy for the New Energy Vehicle Speciality in Ganzhou City
Zeng Xiaoshan Deng Xin 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Ganzhou 341ooo,China
Abstract:Inresponsetotheslowindustrilizationprocessof thenewenergyvehicle(NEV)industryinGanzhou City,theseparationofindustryndeducationtalentloss,ackofcoetecholgies,andteeductioofsubsidies,tispaperproposs tipleH lixandFiveChains”integrationstrategyfortheNEVspeciltyThisstrategyinvolestheoperationofuniversitis,nterprisesan thegovernmenttoforanewdynamic.Specificall,universityteachersareencouragedtowork inenterprises,enterprisesprovide te necessaryequipmentforpracticaltraining,andthgovernmentbuildsplatfosfortalentdevelopment.Thisstrategyaimstovigorously promote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projects.Theintegrationoffivechains—industrychain,educationchai,talent chain,inovationchain,andpolicychaincultivatesnewformsofproductiveforces.Throughth“TripleHelixandFiveChais”ntegrationstrategy,thefoundationoftheNEVindustryinGanzhouCitycanbeconsolidatedandstrengthened.Thiswillacceleratethe progressoftheidustryhantowardsignd,ntellientndgreendvelopent,andstrivetofurtherimproveteitegityofthe industry chain,expand the scale of the industry,and strengthe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KeyWords:Triplehelixandfivechains;Goverment-enterpriseuniversitycooperation;ivechaisintegration;Newfosofpro ductive forces
1研究背景
為加快建設具有贛州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政府特制定“7510\"行動計劃,力爭到2026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營業收人突破2500億元。然而贛州市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產業化進程較慢、學生無法適應企業工作、人才流失嚴重、就業對口率低、缺乏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以及政策補貼退坡等問題。為解決產業面臨的問題,需要加快贛州市新能源汽車專業政企校合作,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政策鏈五鏈融合。
2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問題分析
近年來,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和銷量均有所增長,有關數據如表1所示。
贛州市擁有多家新能源汽車相關公司,這些公司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 要作用[1],有關數據如圖1所示。
表1新能源汽車銷售情況
圖1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相關公司概況
然而,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還存在以下五大問題。
a.難以形成產業化。
目前,贛州市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較為困難,全市充電樁設備不夠完善,部分充電場所的充電樁個數及充電費用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贛州市充電樁分布不均勻且收費標準不一,有些充電站無法滿足車主需求,有些充電站卻無人問津,導致了新能源汽車車主充電難,難以形成產業化。
b.產教分離。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企業及行業培養能完成服務、生產及管理的技術型人才[2],然而各大高職院校都存在產教分離的情況。造成此情況的原因包括學生培養方案固有且理論化、部分高校新教師未深人企業鍛煉實踐技能、老教師對新興技術不了解。
c.人才流失。
當前,贛州市人才流失嚴重。贛州市平均消費較高,而工資水平較低,人才政策不如其他城市更具吸引力,因此留不住大多數人才,且新能源汽車專業只有極少學生畢業后從事該行業,也導致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無法蓬勃發展。
d.缺乏核心技術。
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還缺乏核心技術,包括電池材料和電池管理、電機控制技術和整車電子控制、電池材料和電池管理、電機控制和整車電子控制等。
e.補貼退坡。
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也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大沖擊,表2展示了近幾年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在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降低、更換電池成本高、充電費用也在上漲的情況下,不少人轉而購買燃油車,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力略顯疲態[3]
表2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以上問題均影響了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然而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需從贛州市新能源汽車專業下手,加快其\"三螺旋五鏈\"融合,給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新的力量。
3贛州市新能源汽車專業“三螺旋五鏈”融合策略
“三螺旋”理論是指大學、產業和政府作為社會活動的參與者與創新要素和創新活動的主體,在創新系統中三類主體相互耦合形成的螺旋上升創新態勢[4]。根據該理論,本文以學校、企業、政府為三螺旋的主體,將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及政策鏈五鏈進行銜接,提出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的“三螺旋五鏈\"融合政策[5]。
3.1校企政合作
要使校企政三方相互合作而形成新興態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a.高校教師下企業。
學校可以安排高校教師下企業,企業方開展對應的培訓,高校教師在企業學習最新知識技能后,將課程打磨成適合學生學習且將企業所需技能融入的精品課程[6]。
b.企業提供設備。
各高校均存在缺少實訓設備、設備老舊無法使用、高校設備與企業設備相差較大等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企業可提供或贊助高校相關設備。
c.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可以搭建人才所需平臺,提供人才補助,解決人才用房問題;再開展競賽活動,在比賽中解決目前產業難題,創新產業技術;推動市級政府、企業、學校安排專項經費,支持產教融合項目。
3.2五鏈融合培養新質生產力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我國依然存在傳統生產力占比過大的問題。當前,傳統生產崗位正在逐步減少,培養新質生產力迫在眉睫。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7]。新質生產力的培養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a.產業鏈與創業鏈協同合作。
如今,新能源汽車產業亟須創新,產業鏈結合創新鏈,打造創新型人才[8]。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中的頭部企業一起創辦行業創新大賽,一是可以通過群眾的智慧尋找創新項目,二是可以挖掘人才,通過高額的獎金及薪資吸引留住創新人才,將產業鏈和創新鏈相結合。
b.以人才鏈構建傳幫帶體系[9]。
通過比賽、面試、人才引進等渠道吸引新能源汽車人才,再通過上一代人才帶領下一代人才,形成師徒制度,從而可快速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高創新人才。
c.通過教育鏈形成一套教育體系。
高校教師和企業精英一起打造精品教材、精品課程、精品教師、精品實訓、精品培養方案,高校教師在大學時期因材施教,培養科研型、實干型、教育型及管理型人才。
d.政策鏈銜接五鏈。
形成“大創園—孵化器—基地一產業園”的政策支持鏈條[10],政策鏈將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及創新鏈連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使新能源汽車行業蓬勃發展。
4結語
本文根據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的狀況,分析了影響贛州市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五大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三螺旋五鏈”的融合策略,力爭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進一步健全、產業規模進一步做大、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快四個高質量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秋生,張元青,徐曉宇,等.贛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今日財富,2018(16):10.
[2]習璐.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教師實踐能力提升困境與對策——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理想汽車校企合作”項目為例[J].汽車維修技師 .2024(2):26-27+29
[3]楊曉姍.政府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影響的文獻綜述[J].內燃機與配件,2024(24):122-124.
[4]鄧志新.三螺旋理論下現代產業學院協同創新:困境根源、邏輯機理與實踐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1):45-52.
[5]陳廣仁.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三螺旋五鏈\"融合共生模式構建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4(17):64-69.
[6]邵偉芹,錢才華,周順,等.雙師型背景下高職教師下企業實踐機制研究[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5(4):67-69.
[7]張志鑫,鄭曉明,錢晨.“四鏈\"融合賦能新質生產力——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05-116.
[8]劉德光.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3(2):38-47.
[9]張為娜.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五鏈銜接\"育人機制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32):32-37.
[10]董慧.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探索—基于“兩鏈對接四鏈融合\"的實踐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22(3):62-67.
作者簡介:
曾小山,男,1979年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汽車技術。
鄧欣(通訊作者),1997年生,女,助教,研究方向為交通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