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一座因煤而興的百年工業城市。作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礦山生態修復、城市有機更新、公園綠地建設和河道綜合治理等系統性工程,成功實現了從“黑色煤城”到綠色宜居城市的轉型。

然而,在城市化快速推進背景下,土地資源緊缺、復合型污染、熱島效應等新挑戰日益凸顯,將生態、綠色、低碳、安全等理念深度融人城市建設,持續提升城市綠色競爭力,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核心命題。在此背景下,立體綠化應運而生。立體綠化通過三維空間的高效利用,將傳統平面綠化延伸至立體維度,不僅突破了土地資源約束,更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綠色轉型升級、提升人居品質的關鍵路徑,并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重要意義:以人為本品質為綱
城市立體綠化是指在建筑(構筑)物的立面、屋頂、陽臺、圍欄以及道路坡面、河道堤岸等各類立體空間上,系統性運用攀緣植物、藤本植物及其他適生植被進行種植與配置,從而形成多層次綠色覆蓋的景觀形式。它是拓展城市綠化維度、高效利用空間資源的關鍵技術,對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環境、落實“雙碳”戰略目標及增強城市生態韌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在生態價值方面,立體綠化能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調節局部溫度與濕度;通過植被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并吸附懸浮顆粒物(PM),顯著改善空氣質量;降低噪聲污染、熱輻射及大氣污染影響,優化微環境循環;增加城市土地持水性,減少雨水徑流系數,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壓力;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綠化空間,為生物提供棲息生境,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數據表明,1平方米綠墻年均可吸收2~5千克二氧化碳及1千克懸浮微粒;1平方米屋頂綠化年均可吸收/存貯 100~400 毫米降水,減少50%~90% 雨水徑流。
在人文價值方面,立體綠化能彰顯城市歷史底蘊、地域特色、民俗傳統與時代精神;創造安全、舒適、宜人且富有美感的城市環境,滿足居民生理與心理需求;增強市民環保意識與歸屬感,促進社區鄰里和諧,激發公共空間活力,提升城市整體形象與品牌價值。
在經濟價值方面,立體綠化能提高建筑能效,顯著降低夏季空調與冬季供暖的能源負荷(綠墻可降外墻溫度 5°C~10°C ,屋頂綠化可降夏天空調負荷 10%~20% 、冬天供暖負荷5%~15% );模塊化設計與裝配式施工可有效降低建設與后期運維成本;突破平面限制,在有限土地上大幅增加綠化覆蓋,緩解用地矛盾;減輕紫外線、酸雨等對建筑物結構的侵蝕,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
在景觀價值方面,立體綠化能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與綠視率,營造“第五立面\"(建筑屋頂)與“第六立面\"(建筑立面、街道、空中連廊、開放空間等)的城市立體景觀藝術效果,形成錯落有致、層次豐富的綠色空間體系,提升城市美學價值與視覺感染力。有研究數據表明,居住區及街道實施立體綠化后可使視覺空間寬度感知增加15%~20% 。
發展策略:多維融合特色營建
立足焦作市獨特的自然資源、工業遺產與歷史文化稟賦,提出以下融合性立體綠化實施策略。
融合地貌特征,巧借山水,修復生境。依托北高南低、沖溝縱橫、南水北調“三橫九縱”河網體系形成的天然地貌優勢,在溝峪、山谷、山體等豎向空間,實施護坡垂直綠化、陡巖植綠復綠、礦山生態修復,激活坡、坎、崖、橋、隧、洞等邊角地景觀,形成復合生態斑塊,促進淺山景觀生態修復與滲透;對線性濱河溝峪空間,遵循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原則,采用格賓石籠網生態護岸、多層或模塊化擋土護岸加固堤岸,并在模塊中種植多年生宿根花卉,搭配攀緣類藤本綠化岸線,營建濱河親水空間、生態廊道及城市風道。
融合工業遺產,煥活記憶,重構生態。珍視焦作市作為河南省近代工業文明發源地的地位,重點保護中福煤礦(首批中國工業遺產)等遺存(道清鐵路、井臺、豎井、工人大罷工指揮部等),保護好城市歷史的文化遺產。借鑒德國魯爾區、巴黎貝爾西公園經驗,建立工業遺址公園,保留標志性建(構)筑物及特色設備,留存完整工業空間記憶;通過新舊融合、功能織補、棕地修復等技術,重構工業景觀序列與生態系統;在建筑墻面、屋頂、煙肉、管道、井架等工業構件上植入垂直綠化,建立新生態鏈條;利用臺地穿插種植,構建多層次“立體森林”風貌,形成獨特生態景觀,喚醒遺產記憶,激發空間活力。
融合歷史文化,文脈傳承,療愈共生。深挖焦作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湯武革命、光武中興、正始玄風、太極文化起源、古農醫藥圣地)以及名人資源(韓愈、朱載境、李商隱等),依托現存遺跡(神農祭天嘗草處、藥王孫思邈遺跡、竹林七賢活動地等),借助墻體、護坡、屋頂等建筑立面空間,運用彩色植物拼圖或景觀構筑物,再現歷史人物與故事,多維度展示城市形象;優選原生本地植被,注重花期連續性,彰顯鄉土野性生機;培育本土藥用芳香植物(如,連翹、金銀花、薄荷、伏地卷柏),通過色彩、氣味及明暗、輕重、繁簡、剛柔的對比設計,營造多樣空間體驗,實現植物療愈功效;將太極文化“道法自然”理念融入設計,塑造城市慢生活空間。
理論依據:生態筑基美學賦形
以生態學與美學為雙核驅動,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景觀設計策略,融藝術性與功能性于一體,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城市立體景觀風貌。
生態筑基。立足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將氣候適應性設計置于首位。深入分析焦作市日照、氣溫、降水等氣候特征,嚴格篩選生態適應性強、抗逆性佳的鄉土植物品種;注重植物群落的多樣性構建及其生態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自我調節能力,筑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基底。
美學賦形。通過科學布局與景觀節點設計,全方位營造綠量充沛、層次豐富的視覺景觀,“點”上求精。強化重要景觀節點的藝術感染力與審美價值,注重植物的季相變化、色彩組合與形態搭配,打造視覺焦點。“線”上求序。強化線性空間(如,城市主干道、重要通道)的綠化彩化效果,運用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變化與統一等設計法則,按照多品種、多層次、多色彩、大綠量原則,塑造層次分明、連續流暢的綠色廊道。“面”上求變。運用幾何形態與有機形態的對比與滲透,結合植物色彩、質感的差異,構建動態變化的視覺空間與豐富多樣的綠貌組合,提升環境趣味性與識別度。元素融合。注重立體綠化與燈光照明、景觀雕塑等元素的協同設計,構筑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立體綠化景觀。
政策引導:規劃引領多維共建
強化規劃統籌。將立體綠化納入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明確規劃范圍、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并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銜接;聚焦老城區、重點發展片區、道路、橋梁和濱水區域,制定立體綠化建設指引和剛性管控要求,打造特色化空間;統籌“公園 + ;“綠地 + ”建設模式,探索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應用,推動生態空間價值轉化。
健全機制協同。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監督”共建機制,明確責任主體與落實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將立體綠化納入城市更新、智慧建筑等評價體系,分類制定并實施建設標準,強化政策激勵與長效管護;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持續搭建全民共治共建共享平臺,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社區等多元主體參與立體綠化規劃、建設、運營及治理全過程。
推動創新賦能。堅持可持續發展,建立覆蓋“規劃設計一建設施工一運維管理一效益評估”全生命周期的協同管理機制;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智能化與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廣滴灌、模塊化種植等低碳種植技術,探索公共建筑\"第五立面”開發,融合文化與藝術元素,打造特色空間載體;探索立體綠化與綠色建筑、海綿城市等理念的融合應用,構建綜合性生態建設模式。(作者單位:焦作市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