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初創公司Paradromics在初期技術測試中,成功將腦部植入設備短暫置入人體。
這標志著該公司名為Connexus的植入設備向著更長期的臨床試驗邁出了關鍵一步。在各公司競相逐鹿的腦機接口賽道一埃隆·馬斯克(ElonMusk)的Neuralink也參與其中一這無疑是該領域商業化進程中的又一最新戰果。
“當患者接受重大神經外科手術時,存在一個非常獨特的機會,”Paradromics首席執行官馬特·安格爾(MattAngle)點明關鍵,“他們的顱骨會被打開,部分腦組織即將被移除。在這種情境下,順帶測試一個腦植入體的額外風險,可以說影響微乎其微。”
總部位于的Paradromics希望通過Connexus設備,幫助脊髓損傷、卒中或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凍癥”)的患者重獲言語與溝通能力。這款設備的核心使命是將大腦的神經信號轉化為合成語音、文字指令和移動光標。自2015年創立以來,Paradromics已在綿羊身上對其植入設備進行了多年的測試,而這次,是Connexus首次用于人類患者。
Paradromics的植入物比一枚一角硬幣還要小巧玲瓏,卻暗藏玄機:它擁有420根微小的探針,能直接深入腦組織。這些探針實為電極,可以記錄單個神經元的信號。Neuralink的植入物同樣位于腦組織中(不過,它配備了1000多個電極,分布在64根柔性細絲上)。其他BCI公司則選擇了更溫和的路線。例如,PrecisionNeuroscience正在測試一種只需“貼”在大腦表面的設備;而Synchron開發的設備,則能潛入血管并悄然貼附于大腦旁。這兩種設備都從神經元群而非單個神經元收集信號。
手術于2025年5月14日在密歇根大學完成,接受手術的是一位正在進行癲癇治療手術的患者。患者同意將Connexus設備暫時植入其處理聽覺信息并編碼記憶的顳葉。醫生們使用Paradromics研發的一款類似“腎上腺素筆”(EpiPen)的儀器,將設備送入選定位置。隨后,研究人員成功驗證:Connexus確實捕捉到了患者大腦中活躍的電信號!
“只有貼近單個神經元,才能獲得最高質量的信號。”安格爾強調。獲取大腦的高分辨率信號是精準破譯一個人想要表達的言語的關鍵所在。
需要澄清的是,BCI并非直接“窺探”人的私密念頭。它們的工作原理是解讀與運動意圖相關的神經信號。以Paradromics正在打造的設備為例,它專注于解碼說話時的面部運動。即使一位癱瘓患者實際無法動嘴,只要他嘗試做出說話的動作,大腦就會產生獨特的神經信號。隨后,這些信號將通過設備解碼為語音。
2023年,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團隊在利用BCI解碼言語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為兩名癱瘓的女性患者植入設備,這一大腦植入物能以每分鐘62個詞和78個詞的速度解碼患者想要表達但無法說出的言語。要知道,普通人說話的語速也不過每分鐘130個詞左右。
Paradromics希望取得類似的成果。公司計劃在2025年年底前啟動針對癱瘓患者的臨床試驗,參與者將長期植入該設備。
“把一款全新的醫療設備,特別是像他們設計的這種需要完全植入大腦的設備,推向市場,難度很大,”專注于技術研發的俄亥俄州非營利組織Battelle的神經技術研究員賈斯廷·桑切斯(JustinSanchez)坦言,“特別在監管流程的初期階段,你希望將它植入人腦,并確保它能接收到它應該接收的信號。”
Paradromics的微型植入物

過去20年間,一款名為“猶他陣列”的植入設備一直是BCI研究的主力。它形似一把帶有100根“尖刺”電極的微型發刷,曾幫助癱瘓患者操控機械臂、憑意念移動光標,以及產生合成語音。但這個設備需要在頭頂安裝一個顯眼的基座來連接外部設備。此外,它可能隨時間老化,甚至損傷腦組織。Paradromics、Neuralink等腦機接口公司,正致力于用更耐久的材料、較少侵入性的設計以及更多的電極捕捉更多數據,以改進這種早期陣列。
主持此次手術的密歇根大學神經外科醫生馬特·威爾西(MattWillsey)指出:“更多的電極意味著BCI有望擁有更強大的性能和更豐富的功能。”
安格爾展望道,公司計劃研究在大腦中同時植入多達四個Connexus設備的可行性,這將使信號記錄能力獲得巨大增長。但首先,他們必須通過一項長期研究證明,單臺Connexus設備是安全的。這是下一步的工作。
“這次手術的核心目標是把整套流程搬進手術室,敲定植入步驟,確保設備在顱內運行良好,并且能夠順利取出。”匹茲堡大學的BCI研究員詹妮弗·科林格(JenniferCollinger)說道,“這是一次漂亮的彩排。” 1
資料來源Wired
本文作者埃米莉·馬林(EmilyMullin)是《連線》(Wired)的專職記者,主攻生物技術領域。此前,她曾是麻省理工學院騎士科學新聞項目研究員,并在Medium旗下科技媒體OneZero擔任生物技術記者。更早之前,她供職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TechnologyReview),擔任副主編,負責生物醫學領域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