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默頓學派的學術譜系與當代科學社會學的理論旨趣

2025-09-11 00:00:00尹輝李俠
世界科學 2025年8期

20世中默頓(RobertMerton)為核心,開辟了社會學研究的新領域——科學社會學(SociologyofScience)。他們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對建制化的科學進行系統的分析,不僅在科學的社會結構、規范和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取得開創性成果,而且為當今科學社會學諸多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經典范式和理論框架。本文通過梳理默頓學派的學術譜系,總結他們的主要思想、核心理論以及突出貢獻,有助于厘清科學社會學發展的歷史脈絡、關注點的變遷,以及揭示支撐科學發展的制度性條件的作用機制,從而為今后的科學社會學研究以及科技政策制定提供扎實的理論借鑒。

奠基人:羅伯特·默頓

默頓,1910年出生于美國費城。1927年,他到坦普爾大學求學,在那里,他遇到了社會學家喬治·辛普森(GeorgeSimpson)。在辛普森的指導下,默頓擔任種族和媒體項目的研究助理,由此開啟了社會學研究的生涯。1931年,默頓來到哈佛大學,師從著名社會學家皮特林·索羅金(PitirimSorokin)、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和科學史家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等。默頓深受他們思想的影響,開展了一系列社會學理論研究,如他的《社會理論和會結構》(SocialTheoryandSocialStructure,1949)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經典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馬克斯·韋伯(MaxWeber)的《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undGesellschaft,1922)和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的《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LaDistinction ∴ Critiquesocialedujugement,1979)。書中,默頓提出了社會學的“中層理論”,它既不像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那樣宏大,也非過于關注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微小瑣碎的細節,而是介于兩者之間,聚焦特定的社會行為、組織和變遷。他特別強調,中層理論必須能夠指導經驗研究和數據檢驗,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推演層社面。此外,默頓還在傳統功能分析的基礎上劃分了顯功能和潛功能。顯功能指社會制度或行為有意圖、明確可見的、人們預期之內的功能,而潛功能是無意圖、隱性的、不易被人們察覺的功能,這組概念的提出不僅有利于區分社會行為的主觀動機和客觀功能,還有助于發掘被忽視但同樣重要的社會行為后果。因此,當社會學家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潛功能上時,他們極有可能開辟新的探索領域,這將直接帶來社會學知識的增長。

羅伯特·默頓RobertMerton

當然,默頓最具代表性的貢獻還是在科學社會學領域,他因對該領域的基本概念、數據、理論和方法作出的一系列開創性成果,被譽為“科學社會學之父”。默頓將科學看作具有獨特精神特質的社會制度,并對其進行功能分析,發表了關于“近代法國社會學”“公元700一1300年阿拉伯智力發展歷程”“科學與軍事技術”等早期研究論文。1935年,默頓開始撰寫博士學位論文,經過兩年多的醞釀,最終于1938年完成并出版他的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Seventeenth-CenturyEngland)。該論文首次將科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系統加以考察,從社會學視角探討了科學發展的動力和阻力,重點分析了清教、軍事、社會結構、技術與科學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被譽為科學社會學的開山之作。

1941年,默頓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在那里繼續他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并于次年發表《科學的規范結構》(TheNormativeStructureofScience)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學四大規范(又稱“CUDOS規范”)一公有性、普遍主義、無私性和有條理的懷疑論,即現代科學的四種精神氣質,確立了科學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后來,默頓又關注到科學界的獎勵系統,并于1957年發表《科學發現的優先權》(Prioritiesinscientificdiscovery:Achapterinthesociologyofscience),強調科學獎勵系統基于率先取得的原創性貢獻,促使科學家強烈追求成為“第一個”發現者。然而,在此規則下,可能導致科學家對“獲得承認”的極端關注,從而導致行為失范問題。在此基礎上,默頓又發現科學界存在名譽累積現象,即知名度較高的科學家更容易獲得認可,而知名度較低的研究者往往被忽視,默頓將這種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并指出該效應在科學資源和人才集中的社會選擇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除這些長篇論文外,默頓還出版了不少經典專著,如1973年,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TheSociologyof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出版,匯集了他四十多年來研究科學社會學的核心成果,全面解析了科學如何運作、科學家如何互動以及科學如何嵌入社會等問題,奠定了科學社會學的基礎。1979年,默頓出版《科學社會學散記》(TheSociologyofScience:AnEpisodicMemoir) 一書,該書的篇幅雖然不大,卻凝集了科學社會學創始和發展的關鍵階段,包括科學社會學的思想起源、制度化過程、研究方法的轉變及其與科學史、科學哲學的互動等內容,書中含有大量珍貴的口述史料,揭示了鮮為人知的科學社會學發展歷程。此外,默頓還有《歐洲科學社會學》(TheSociologyofScienceinEurope,1977)、《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SocialResearchandthePracticingProfessions, 1982)等幾十部經典著作。

巴伯繼承了默頓的思想,把科學看作一種社會活動,強調科學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并且開始考究科學系統的內部問題,認為科學是一個具有凝聚性的結構,其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依存。

1994年,默頓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以表彰他在社會學領域的重要貢獻,這也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社會學家。名副其實,默頓的工作具有開創性,他不僅首次揭示了科學作為一種社會體制的運作方式,為理解科學與社會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理論工具,也為后來的科技史、科技政策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默頓的學生及主要繼承者

默頓作為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可在那之后的二三十年里,科學社會學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正如默頓在《科學社會學散記》中所言:“事實證明,這個領域30年代的工作,不過是其60年代初期以后的工作的一個序曲。”實際上,在這段所謂的“發展停滯期”,默頓不僅沒有放棄他對科學社會學的探索,還積極培養了不少博士生,與他們共同推進了這一領域的發展。在他們的努力下,科學社會學逐漸走向成熟,并最終確立其獨立的學科地位。

1.伯納德·巴伯(BernardBarber)

伯納德·巴伯,博士畢業于哈佛大學,隨后在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長期擔任社會學教授。巴伯早年師從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和默頓,深受其結構功能主義的影響,將科學視為獨立于其他社會結構的自主性系統,并考察科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為科學社會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0世紀30年代末,巴伯跟隨默頓學習社會學,作為默頓學派最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科學社會學領域的代表作《科學與社會秩序》(ScienceandtheSocialOrder,1952),集中體現了默頓的早期思想,也是科學社會學發展早期的經典之作。客觀地說,那時還沒有所謂的科學社會學,包括巴伯在40年代末開始寫作此書時,目的也不過是發展并應用社會學理論去透視科學的建制化歷程。不過,與英國早期“科學人文主義者”(scientifichumanists,如貝爾納等人)不同,巴伯繼承了默頓的思想,把科學看作一種社會活動,強調科學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并且開始考究科學系統的內部問題,認為科學是一個具有凝聚性的結構,其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依存。由此可見,巴伯顯然已經踏入了科學社會學的核心地帶。

受默頓科學規范理論的影響,巴伯提出科學不僅是理性和技術性的操作,更是一種服務既定精神價值、受倫理約束的活動,并給出科學共同體應遵守的四種精神規范:合理性、普遍主義、個人主義、公有性和無私利性。此外,他還提醒,在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中,科學家的行為存在差異,相應的科學規范也會略有不同,例如,相較于“應用”科學,“純”科學要發展科學的概念體系,因而對合理性規范的要求會更高。由此可見,相較默頓體系,巴伯對科學的考察更為細致,他對不同種類的科學組織做了分類討論,該書的后半部分尤其體現了這一特征:巴伯詳細考察了美國社會的三種科學組織一大學與學院、工商業研究機構和政府研究機構一分別討論它們的內部組織結構及其在科學發展中的具體作用,例如大學不僅為“純”科學作出貢獻,促進科學自身的發展,還促進科學與各類人文學科保持緊密聯系,從而維持、表達和發展社會的文化價值。大學通過培養學生,將這種文化價值傳輸給社會,這樣不僅增加社會對科學的認可,而且能夠促進社會對科學的財政支持。

總體而言,巴伯的主要貢獻在于,他繼承了默頓的傳統,將功能主義理論成功移植到科學社會學領域,為理解科學與社會秩序的互動關系提供了分析框架,也為20世紀60年代科學社會學的繁榮打下了理論根基。

2.哈麗亞特·朱克曼(HarrietZuckerman)

哈麗亞特·朱克曼,美國社會學家,1965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任社會學教授達27年之久,其間曾有四年時間任系主任,師從默頓,長期致力于科學精英、優勢積累以及女性科學家的研究。其重要代表作是《科學精英: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社會結構》(ScientificElite:NobelLaureatesintheUnitedStates,1977)。在這本書中,朱克曼圍繞諾貝爾獎制度、科學精英的培養機制以及科學發現的社會結構等核心議題,采用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方法,對大約 80% 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的職業生涯和研究成就進行深入調查,揭示了科學界分層制度對科學發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朱克曼的諾獎研究和默頓的思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正如朱克曼在書的前言中所說:“此研究的風格深受保羅·拉扎斯菲爾德(PaulLazarsfeld)和默頓教授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與默頓的共同研究成果。”

哈麗亞特·朱克曼HarrietZuckerman

研究中,朱克曼在默頓“馬太效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優勢累積”概念,即在科學領域中,某些個人或團體一再獲得有利條件和獎勵時,這種優勢便會累積起來,因此個人的才華越早被人發現,也就意味著他們將越早接觸有利條件,越容易獲得成功,這一過程不僅促使科學精英的形成而且最終造就社會分層現象。接著,她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發現,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不僅在家庭背景、早期教育等方面占據優勢,而且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或中期就已經取得了重要科學貢獻,這一發現有力證實了早期優勢累積對于塑成科學精英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這種優勢的累積也致使精英們在個人成就和獲得報酬上遙遙領先,精英們從而能夠獲得更好的條件和實驗設備,為其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利條件,進而強化優勢累積,鞏固其精英地位。朱克曼預料道:“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將比其他科學家更早得到學位,也更早和更多地發表著作,并在其整個事業中一直如此。”

確切地說,朱克曼的諾獎研究建立在扎實的數據分析和大量的觀察訪談這一基礎之上,不僅對默頓的“馬太效應”進行了驗證和拓展,還揭示了科學精英的成長路徑,對于人才的培養極具現實價值。此外,朱克曼還將諾貝爾獎視為一種社會制度,探討了諾獎評選過程的社會學意義,分析獲獎如何改變科學家的職業軌跡和社會地位等。更可貴的是,朱克曼在最后還意識到了諾貝爾獎制度的局限性:其一,報償與貢獻的質量并不總是相稱;其二,獎金在鼓勵獲獎者的同時,也會讓他們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光環中,分散其注意力,這反而對科研工作產生破壞性。朱克曼對諾獎的批判性認識,不斷引發人們對科學獎勵制度的雙重效應及其潛在代價的深刻反思。

3.喬納森·科爾(JonathanCole)和斯蒂芬·科爾(StephenCole)

喬納森·科爾和斯蒂芬·科爾(科爾兄弟)均是默頓的研究生,因在科學社會學領域取得突出成就而聞名。喬納森·科爾于196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后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約翰·米切爾·梅森教授、名譽教務長兼學院院長。斯蒂芬·科爾于1967年取得博士學位,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社會學名譽教授,他和喬納森·科爾在學術研究上有著密切合作。他們還曾與朱克曼一起主持哥倫比亞大學科學社會學項目,并且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其間產出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

科爾兄弟繼承默頓的傳統,深入研究了科學界的獎勵系統,并于1973年出版《科學界的社會分層》(SocialStratificationinScience)。他們認為,科學是一種高度分層的體制,當采取不同的理論分析時,結果也存在差異。如果借用功能理論進行分析,通常情況下,在科學界貢獻越多的人越處在等級體系的頂端,他們的報酬相應也就越高,這種依據貢獻大小分配獎酬的做法,將激勵有才能的人進入最需要他們的崗位;而如果借助沖突理論(即科學體制是因科學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利益沖突形成的分析)其中的科學精英處于較高位置,而其他人處于較低位置,精英可以隨意利用權力,以犧牲非精英為代價榨取不平等份額,因此,獎勵的不均衡分配是權力不平等分配的一種結果。但究竟哪一種理論更能解釋科學界的分層呢?為回答這一問題,科爾兄弟通過詳細的經驗研究證實,科學界的社會分層是普遍主義的結果。而沖突理論的觀點缺乏經驗證據。

此外,科爾兄弟還對默頓“馬太效應”做了概念上的推廣,用它描述科學分層對所有層次上擴散過程的影響。他們發現,科學家的既有科學聲譽越強,其新發現得到承認的概率也就越大。其次,級別很高的科學家的低質量論文要比級別低的作者的低質量論文更有可能被快速擴散。除此之外,科爾兄弟還研究了科學合作中的“馬太效應”:當一位不知名的研究者與頗負盛譽的科學家合作時,馬太效應不僅促使大家關注他們的合作成果,還可能提高聲譽處在上升階段的科學家的早期成果知名度。

喬納森·科爾JonathanCole

毋庸置疑,科爾兄弟通過拓展默頓的“馬太效應”,發現了分層制度對科學進展產生的重要影響,也為理解科學發展規律提供了新的角度。除此之外,他們在研究中還得出一些看似反常的結論,比如美國科學界不存在歧視婦女和猶太人的行為;大多數研究成果,甚至發表在一流雜志上的論文也很少被科學共同體引用,尤其做出重大發現的科學家更不常引證這些論文。他們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科學家的數量大大減少,科學進展速度是否有可能保持不變?

最后,值得強調的是,和朱克曼一樣,科爾兄弟的研究仍建立在大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他們還創新性地使用“引證法”衡量科學研究的質量,即用文獻被引證的次數衡量科學家所作貢獻的大小,如今這種方法已經成為衡量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4.杰里·加斯頓(JerryGaston)

杰里·加斯頓,美國社會學家,主要關注科學界的獎勵系統、學術資源分配以及科學知識生產的社會機制等問題。他的《英美科學界的獎勵系統》(TheRewardSysteminBritishandAmericanScience,1978)是科學社會學領域的經典著作,主要考察科學認知和社會組織對科學獎勵系統運行的影響。盡管科爾兄弟等人已經對獎勵系統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加斯頓通過考察英美國家600位科學家的資料,分析比較兩國獎勵系統的異同,仍得出了不少新的結論。因該研究在文獻綜述、問題、假設、材料、分析論證等方面做得扎實可靠,巴伯稱贊其“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樣板”。

書中,加斯頓從默頓的科學的四種精神氣質出發,分析科學家遵守這些規范的具體條件,以及每一條規范影響何種行為,當遵守或者違背這些規范時又會給科學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以此解釋科學獎勵系統為何依靠“貢獻和承認”而非“金錢”來運行(獎勵系統的運轉是為了促進知識的增長)。接下來,加斯頓主要研究的問題是,不同科學共同體的獎勵系統是否具有差異?如果有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同學科的認知差距還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組織結構差異帶來的?為此,他采用了系統的量化流程,仔細考察英美科學界的獎勵系統。研究發現,英美科學界的獎勵系統十分相似,而且獎勵系統是依據普遍性規范運行的,即英美科學界的社會組織上的差異幾乎不影響獎勵系統。接著,他研究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界內的獎勵系統,發現認知發展影響獎勵系統的運行,然后他又繼續研究英美兩國在這三門學科中獎勵系統的差異,再一次表明認知發展比社會組織更能決定獎勵系統的運行。另外,他還用默頓的“馬太效應”解釋獎勵系統,即已經得到確認的科學家將會獲得更多承認。不過,他也進一步提出反思,認為“馬太效應”主要討論科學家個人而非整個科學共同體,忽視了社會分層體系的影響。為此,他提出使用波敦克效應(PodunkEffect)解釋獎勵系統更具優勢,即科學家如果處在低聲望機構中,往往難以獲得承認,而處于高聲望機構中,不僅能夠得到應有的承認,而且還有可能獲得不應得的獎勵。此外,他還發現理論科學家比實驗科學家對科學共同體更有價值(可能因為前者的研究工作對科學共同體的價值更高),因此更有可能獲得承認。

值得一提的是,加斯頓在研究方法上繼承了朱克曼、科爾兄弟等人的量化策略,而且花費大量精力綜述他們的觀點,公正地加以評價和批判,然后依據他所掌握的英美資料提供新的思考路徑,在科學獎勵系統的研究上達到了新的高度。

5.路易斯·科塞(LewisCoser)

路易斯·科塞,美國社會學家,既是學者,也是一名政治積極分子,經常發表政治演講,曾為《政治》(Politics)、《黨派評論》(PartisanReview)、《進步》(TheProgressive)等雜志撰稿。科塞師從默頓,41歲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受到默頓的影響,他長期關注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如在1965年出版的《思想者:一位社會學家的觀點》(MenofIdeas:ASociologist'sView)中,深入討論了知識分子如何與現實世界經濟和權力互動的問題,產生了較大影響。

科塞對社會學的貢獻主要是社會沖突理論。他的博士論文《社會沖突的功能》(TheFunctionsofSocialConflict,1956)堪稱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典范。科塞雖然不像朱克曼、科爾兄弟那樣聚焦科學社會學領域的具體問題,但作為默頓學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書中依舊帶有濃厚的默頓氣息。例如,他沒有繼承帕森斯的宏觀模式,而是采取了默頓的“中層理論”視角,關注具體的社會沖突如何對群體及社會產生影響。正如默頓所言,中層理論的構建要從特定社會現象出發,從清晰的定義開始。科塞的研究就是嚴格按照這條路徑,從具體沖突現象中抽離“社會沖突”的概念。書中,他從齊美爾(Simmel)的“沖突論”出發,借助默頓的功能分析框架(顯功能和潛功能),深入挖掘了社會沖突的正向功能。他認為沖突并非純粹消極的社會現象,適當的沖突反而對社會有益,具體而言,沖突有以下四種功能: ① 有利于維持和鞏固群體疆界,實現群體聚合; ② 外部沖突促使群體內部團結; ③ 沖突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整合; ④ 沖突促進權力的平衡,進而建立、調整社會結構。顯然,科塞不僅沒有背離默頓傳統,反而通過聚焦“社會沖突”檢驗并發展了默頓的功能分析和中層理論,豐富了默頓學派的研究價值取向。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蘿絲·科塞(RoseCoser)與他同在默頓門下攻讀博士(科塞1954年獲得博士學位,蘿絲是1957年),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她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醫學社會學與家庭社會學。

6.約瑟夫·本-戴維(JosephBen-David)

約瑟夫·本-戴維是以色列著名社會學家,1955年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科學社會學。自20世紀60年代起,本-戴維陸續出版了多部科學社會學專著:《以色列的農業規劃和鄉村社區》(Agricultural PlanningandVillageCommunityinIsrael,1964)、《基礎研究和大學》(FundamentalResearchandUniversities,1968)、《美國高等教育:新舊方向》(AmericanHigherEducation:Directions Old and New,1974)等。1985年,社會科學研究會授予他約翰·得斯蒙德·貝爾納獎(JohnDesmondBernalPrize)。

本-戴維雖非默頓的直系學生,但他的研究不僅繼承了默頓的思想傳統,而且拓展了其理論邊界,對20世紀60年代科學社會學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其中,最能體現他傳承發展默頓理論的著作是1971年出版的《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TheScientist'sRoleinSociety,1971),這也是科學社會學領域的一部經典作品。書中,他贊成默頓的觀點,把科學視為一種社會體制,認為其發展受到各種環境的制約。與默頓不同的是,本-戴維采取歷史和比較的方法,考察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如何塑造科學家的角色以及科學組織的形成條件。他通過比較考察了17世紀以前科學的緩慢和非連續增長問題,發現其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科學不是傳統社會所“必需”的東西;另一方面,傳統社會缺乏科學家的職業角色,沒有社會支持,不利于科學的自主發展。接著,他回顧了古希臘、意大利等西方國家的科學傳統,綜合其文化社會背景,解釋在眾多西歐國家中,為何英國能夠成為革命的中心,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17世紀英國實現了科學的建制化。他解釋道,建制化是承認科學價值的重要體現,而且通過賦予科學獨立的行為規范,提高科學的自主性,有助于促進科學的自由發展。書的后半部分,他又比較了法國、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建制化過程,分析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如何影響科學發展以及科學中心的轉移問題。

由此可見,本-戴維的研究可以看成對默頓《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一種延續,只不過,和默頓不同的是,他采取歷史和比較的方法,聚焦于科學家角色的形成和發展,揭示了科學建制化的歷史及其如何影響科學的變革與發展。

7.黛安娜·克蘭(DianaCrane)

黛安娜·克蘭,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科學社會學家,科學政策專家,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系擔任教授,主要從事科學社會學、知識擴散以及文化社會學研究。她的經典代表作是《無形學院一知識在科學共同體中的擴散》(Invisible Colleges:DiffusionofKnowledgeinScientificCommunication,1972),將社會組織的變化和科學知識的增長聯系起來,探究科學共同體中的組織如何促進科學發展,對科學社會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盡管克蘭在書中沒有明確表示自己遵循了默頓傳統,但種種跡象表明,她的研究依舊是默頓思想的延續。她承認科學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社會系統,并沿用默頓的經驗研究方法,重點考察科學共同體內部對知識增長和擴散的作用。為此,她在書中提出“無形學院”的概念,即科學家之間形成的非正式的學術群體。她認為相較于正式群體,我們更容易忽視非正式群體的作用,而多數領域的學者在地理上存在距離,這意味著多數交流互動并非通過直接的方式,而是借助出版物、書信、有影響力的成員等建立聯系。克蘭借助引證法定量考究,發現這種非正式的無形學院能夠促使合作者群體緊密連接,不僅有利于成員間道德原則的形成,而且對知識的傳播、學術合作和研究議題的選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她還將默頓的“馬太效應”創新性地應用到知識擴散領域,提出少數多產的科學家獲得科學研究的優先權,通過招收和培養學生成為他們的合作者,以此實現和其他成員的非正式聯系,這種活動將造就該領域的出版物和其他學術成果呈指數級增長。

黛安娜·克蘭Diana Crane

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克蘭不屬于傳統的默頓學派,只能算作默頓的外圍繼承者。考慮到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默頓范式的強烈影響,把克蘭添加到默頓譜系是合理的,她的研究無疑豐富了默頓學派的科學社會學視角,并且在知識網絡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后默頓時代的科學社會學理論旨趣

默頓學派的形成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30至50年代)以默頓和巴伯二人為代表,他們從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視角出發,分析科學的社會結構,特別是默頓,提出了科學的精神氣質(CUDOS規范)、科學獎勵機制、優先權沖突、清教對科學發展的影響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他們的研究不僅揭示了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運行邏輯,也為后來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第二階段(20世紀50至70年代)以默頓及其弟子為代表,如朱克曼的科學精英研究、科爾兄弟的社會分層研究、加斯頓的獎勵系統研究、本-戴維的科學家角色研究以及克蘭的無形學院研究等,他們不僅通過引文量化的方法驗證了默頓的思想,而且拓展了其既有的理論框架,使科學社會學逐漸從對科學規范與學術精英的研究,擴展到科學知識傳播、科學體制的歷史演變以及學術網絡的形成等問題。在內容上,他們把研究的觸角伸向科學社會學的各個角落,在方法上,他們廣泛使用引文等量化研究方法不斷增強實證研究的深度,因而形成了一套既有廣度又有理論深度的學術傳統,這一時期的科學社會學研究也迎來了空前繁榮的景況。

如果我們從更大視野看默頓學派的學術成就,可以發現默頓學派關于科學的社會學研究,屬于典型的從小科學到大科學轉變時期的科學建制化研究,默頓學派的學者們對這一時期中觀層面的科學建制運行的內在機制問題研究得很透徹,但是,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全面來臨,科學建制遭遇的問題與小科學時代相比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默頓學派就遭到了不少批評,比如質疑科學規范過于理想化,難以在市場導向的科研體制下維持;還有人提出默頓學派集中關注英美科學體制,研究范式帶有局限性等。其中反對聲音最強烈的,當屬以大衛·布魯爾(DavidBloor)和巴里·巴恩斯(BarryBarnes)等人為代表的愛丁堡學派,他們認為默頓學派缺乏對科學知識的社會學分析,由此掀起一場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的認識論革命,使得科學社會學的傳統范式面臨巨大挑戰,另辟蹊徑成為科學社會學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共識,由此一些歐洲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解構主義理論的影響下開啟了以建構主義為出發點的SSK運動,他們不再關注科學建制本身,反而把目光聚焦于知識本身,開始探索科學知識內容的建構過程,如拉圖爾(BrunoLatour)等人的《實驗室生活》等作品方式就是這種范式的代表作。他們通過采用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方式深入知識生產現場探究知識的制造全過程,由此揭示權力、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對知識生產過程的影響。毫不意外,這種激進的范式轉型不但沒有挽救陷入停滯困頓的科學社會學,反而消解了科學的客觀性并產生了相對主義的思潮。因此,SSK運動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走下坡路了,21世紀以來再難有經典著作問世。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隨著世界各國都在科技上加大投入,科學建制的規模與復雜程度與默頓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如今科學建制已成為整個社會中最重要的部門,如何讓這個部門高效有序運行已成全球共識,在這個背景下,科學社會學復興的趨勢日益明顯,對此,筆者愿意把這種趨勢稱作后默頓時代的科學社會學。

大科學時代的來臨,使得知識生產的環境與條件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僅從科技投入角度而言,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占本國GDP的 2.5% 以上,從事科技的人才數量更是遠超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再加上大科學工程的遍地開花,此時如何保證與維持科學建制的高效有序運行就成為一項異常復雜的任務。此時影響科學建制的最大外生變量主要有以下三點,同時也是后默頓時代科學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旨趣與關注點所在。首先,科技政策對科學建制的影響。科技政策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又是科技資源合理配置的理論依據,它也是影響科技發展的最大外生變量,因此,研究科技政策就成為后默頓時代科學社會學的主要陣地,也是熱點領域。其次,科研生態環境的建構與功能分析。生態環境可以看作擴大的科學建制,它直接服務于科學建制的績效,所謂的“狀態-結構-績效”(SSP)三元模型直接指涉生態環境的狀態與結構決定科技體制的績效,故而,它是當今科學社會學的研究熱點。畢竟在資源規模相當的情況下,誰的科研生態環境好誰的科技產出績效就會更好。再次,科學文化與科學建制的關系。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與默頓都分析過新教對資本主義興起以及清教對十七世紀英國科學革命的影響,這是典型的文化對社會與科學建制影響的體現。考慮到短期文化變革對于科技發展的影響,如著名的“福曼命題”,為了防止局部文化變遷對于科學建制造成強烈影響,研究適合科技健康發展的科學文化在當下就具有了緊迫的現實意義。這三大問題就是21世紀以來,后默頓時代科學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旨趣所在。·

默頓學派重要學者及其相關情況

注:生卒年數據來源于維基百科,部分學者的卒年不詳

結語

綜上,默頓學派的貢獻與價值在于,他們先行對建制化的科學進行研究,創立了科學社會學這門學科,確立了基本范式,為后來的科學社會學研究提供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次,默頓學派的思想脫胎于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還受到薩頓、庫恩、索羅金、波普爾(KarlPopper)、保羅·拉扎斯菲爾德(PaulLazarsfeld)等人的影響,有著深厚的思想淵源。另一方面,默頓學派建立在扎實的經驗研究基礎之上,研究結論曾無數次得到驗證。默頓學派的工作對于我們深刻了解科學建制的內部的有序運行提供了很好的解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大科學時代已然來臨,如今的科學建制都是龐然大物,這就預示了后默頓時代的科學社會學要關注科學建制的外部影響因素。近二十年國內外的理論旨趣的演變,導致這種研究趨勢日益明顯,這也是我們從默頓學派走向后默頓時代的科學社會學的重要契機與轉折點。遺憾的是,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與國家建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目標嚴重不匹配。從這個角度講,分析默頓學派的思想內涵與展望后默頓時代的科學社會學理論旨趣在當下就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作者尹輝是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季俠是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1区2区3区|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色|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99免费视频| 国产一在线| 国产视频欧美|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h网站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狠狠干|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色婷婷丁香|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97视频免费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亚洲天堂|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三级毛片| 福利片91|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69视频国产|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99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性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a国产精品| 性视频久久|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日本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