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河南農村的田野少年到高原生態守護者,從實驗室的微觀研究到濕地的系統治理,他用腳步丈量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用智慧守護雪域的生態安全
全色的光芒傾瀉在拉魯濕地的水面上,折射出細碎的光斑,遠處的布達拉宮在晨霧中若隱若現,濕地深處傳來黑頸鶴的悠長鳴啼,與岸邊藏族同胞轉經筒的轉動聲交織在一起。在這片平均海拔3645米的“拉薩之肺”上,一個身影正彎腰采集水樣——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張繼峰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張繼峰表示,縱觀全球,濕地保護都面臨著諸多挑戰?!疤貏e是對濕地生態系統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一直認為濕地是荒地,滋生蚊蟲,是需要填埋的,所以在全球范圍內,濕地生態系統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1986年出生的張繼峰,今年入選了西藏自治區“珠峰拔尖人才”。他用十多年光陰,在青藏高原編織了一張生態保護網,從冰川縱橫的藏東南到湖泊星羅棋布的藏北草原,他的青春早已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
從淮河之畔到雪域高原
張繼峰的家鄉在河南信陽,他的生態情緣始于童年在老家的記憶。“小時候,我和伙伴們常在淮河支流摸魚捉蝦,看著清澈的河水漸漸變得渾濁,岸邊的蘆葦蕩逐年萎縮?!边@份對自然變化的敏銳感知,讓他在填報大學志愿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態學相關專業。2008年從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畢業后,他放棄了成為中學教師的機會,考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師從馮金良研究員,攻讀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后跟隨國內著名地理學家陳發虎院士進行博士后研究。
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的情景,張繼峰歷歷在目。2009年9月,研二的他隨導師從拉薩出發,沿著顛簸的土路前往然烏湖考察。車窗外,海拔5000米的米拉山口寒風呼嘯,奔騰的帕隆藏布江氣勢恢宏,神秘的來古冰川在陽光下泛著藍光?!皩燅T金良每次到西藏都有明顯的高原反應,卻堅持帶隊前行,完成每一次野外考察?!闭沁@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讓張繼峰在冰川退縮的痕跡里、在湖泊沉積的紋路中,看到了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的價值所在。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第三極”,擁有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系統,濕地面積達1789.81萬公頃,占中國濕地總面積的33.39%。這里是亞洲多條大河的發源地,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敖倌陙砬嗖馗咴郎厮俾适侨蚱骄降膬杀叮ㄍ丝s、湖泊擴張、凍土消融正在深刻改變這里的生態格局。”張繼峰深知,研究高原生態不僅關乎區域發展,更是理解全球環境變化的關鍵。
在中科院的這些年,張繼峰深耕冰緣環境演化研究,通過分析高原冰緣沉積物,揭示冰川與生態環境的長期變化機制。他主持的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聚焦高原南部槍勇冰川變化,通過古冰前湖沉積記錄重建環境變化序列,揭示變化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Geology,為預測高原生態未來演變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青藏高原不僅是地理高地,更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天然實驗室?!?/p>
在地球第三極書寫科研日志
普莫雍措的風浪是張繼峰科研生涯中最深刻的記憶。2010年9月,他與團隊在這片海拔5010米的高原湖泊開展采樣工作,原本平靜的湖面突然掀起巨浪,橡皮艇在浪濤中劇烈搖晃,冰冷的湖水瞬間灌滿船艙?!拔覀內齻€人跪在船里,用臉盆、飯盒甚至雙手拼命往外舀水,慢慢地,手指凍得失去知覺,只能機械地重復動作。”最終他們將船劃到一座無名小島躲避風浪,直到次日凌晨風浪稍歇才艱難駕船返回?;氐綘I地,換下濕透的衣服,在爐火旁喝一杯熱乎的姜汁可樂之后,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是清點水樣瓶——“萬幸,一瓶沒少。”
這樣的野外考察對張繼峰而言是家常便飯。在去藏北湖泊考察的路上,因與經常陷車,連續5天趕路,沒有扎營休息。在珠峰大木營附近考察時,高原反應讓他頭痛欲裂,與藏族學生在5℃的帳篷里就著頭燈整理數據,“窗外風雪拍打著帳篷,心里卻因跳動的監測數據而溫暖”。
正是在這樣的堅守中,張繼峰的科研視野不斷拓展,在陳發虎院士的悉心指導下,2020年發表于Quaternary"Science Reviews的論文,系統分析了青藏高原過去萬年的生態環境演變,入選ESI全球前0.1%高被引熱點論文。2023年發表于Water"Research的論文,通過古DNA技術揭示藍藻群落隨氣候變化的響應規律;在《地理學報》發表的“近200年青藏高原東南部真布錯硅藻記錄”研究,首次揭示高原淺水湖泊生態系統對氣候暖濕化的突變響應,為人類世地層標記研究提供了新證據。這些成果背后,是他和團隊在高原留下的無數足跡——從藏東南的然烏湖到藏北的色林錯,從雅魯藏布江流域到拉薩河畔,海拔4000米以上的考察點,都留下過他們搭帳篷、采樣本、測數據的身影。
2017年,張繼峰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在該領域嶄露頭角。但他并未停下腳步,而是將研究視野從基礎理論拓展到應用領域。“科學研究不能停留在論文里,要能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理念,為他后來扎根西藏埋下了伏筆。
用科技守護“拉薩之肺”
拉魯濕地的清晨總是被水鳥的鳴叫聲喚醒。這片占地12.1平方公里的天然濕地,像一塊巨大的海綿鑲嵌在拉薩城北,調節著城市氣候,凈化著空氣和水源,被藏族同胞親切地稱為“當惹欽波”(藏語“一大片蘆葦蕩”)。2023年,作為西藏自治區高層次引進人才,張繼峰全職調任西藏大學,牽頭組建拉薩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西藏自治區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這里成為他科研與保護工作的主戰場。
到達拉魯濕地時,張繼峰發現這里正面臨著嚴峻的生態挑戰。外來入侵魚類如麥穗魚、鯽魚等已達11種,擠占了尖裸鯉、拉薩裸裂尻魚等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蘆葦群落無序擴張,導致部分水體水質惡化。“濕地生態系統正面臨退化風險,如果不及時干預,可能永遠失去這些獨特的生態功能?!?023年,張繼峰帶領團隊聯合多個科研機構,完成《拉魯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提升建議》,系統分析濕地生態問題并提出科學解決方案,提交給拉薩市政府。
在拉魯濕地的常規觀測中,采用了一套基于環境DNA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手段。“這種監測技術能通過少量水樣,檢測出其中含有的生物DNA片段,精準識別流域內各種類型生物。”張繼峰指著電腦屏幕上的監測數據解釋道,“比如我們發現麥穗魚的DNA信號在近一年下降了40%,說明控制措施正在起效”。這項技術在拉魯濕地的應用,實現了生物多樣性監測從“破壞性采樣”到“無損監測”的轉變。
針對不同的濕地生態問題,張繼峰帶領團隊提出了精準施策:對于入侵魚類,采用“高強度網捕+本土魚類增殖放流”的組合策略,定期捕撈外來物種,同時引入人工繁育的原生魚類;對于蘆葦擴張,研發“科學收割+碳匯利用”技術,將收割的蘆葦轉化為生物質能源和有機肥料,既控制群落規模又提升碳匯功能;對于入侵植物,則建立“人工拔除+生物防治”體系,在關鍵時期組織人力清除,同時研究其天敵和抑制因子。這些措施均寫入《拉魯濕地綜合治理方案》,為濕地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如今的拉魯濕地,生態監測網絡已覆蓋水文、氣象、生物等多個維度。自動氣象站實時記錄著風速、溫度、濕度等指標的變化;水質傳感器監測著pH值、溶解氧、營養鹽等的濃度;鳥類AI智慧監測系統捕捉著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的數量和活動情況;魚類AI智慧監測系統捕捉著水下魚類的數量和種類變化情況。作為項目負責人,張繼峰還主持了西藏自治區2024年度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項目等多個重大項目,獲得科研經費400多萬元,為濕地保護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持。
張繼峰(右二)在墨脫縣布裙湖進行科考
在張繼峰的推動下,拉薩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站已成為集科研、監測、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我們不僅要保護濕地,還要讓更多人了解濕地的生態價值。”他經常組織中小學生參觀觀測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濕地生態知識,培養青少年的環保意識。
播撒生態保護的種子
“培養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本地人才,比發表論文更重要?!边@是張繼峰常掛在嘴邊的話。在西藏大學,他的團隊有七個博士生、十幾個碩士生。針對藏族學生讀研考博意愿低的問題,他創新“興趣引導+本土選題”培養模式,讓學生從熟悉的家鄉環境入手開展研究。
碩士研究生達拉旺姆來自那曲市班戈縣,家鄉遍布高原湖泊。張繼峰結合學生的興趣,確定高原水體藻類研究方向?!袄蠋煄覀內パ蜃坑捍氩蓸訒r說,“曬黑點怕啥?咱們守著這么好的地方,得讓它一直美下去”。達拉旺姆如今已完成中西部典型河湖藻類樣品采集,正在分析群落分布特征,為湖泊保護提供基礎數據。本科生姜沐瑩和李戈楊對人工智能感興趣,張繼峰便聯系相關領域專家共同指導,讓他們將AI技術應用于高原濕地藻類智慧化監測,指導他們參加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
為提升教學和科研水平,張繼峰推動建立“環境DNA與生態安全平臺”,引入400多萬元科研經費購置先進設備,讓學生能接觸前沿技術。他經常在拉魯濕地組織生態科普活動,把課堂搬到野外,在濕地現場講解生態知識?!皬埨蠋煶Uf,‘做生態研究要腳踩泥土,更要心懷敬畏’。”學生們說。
在團隊建設上,張繼峰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團隊人才穩定性?!昂芏鄬W生畢業后更愿意考公務員,科研團隊流動性大?!睘榇耍e極呼吁相關部門改善青年科技人才待遇,同時用自身行動感染學生。當看到老師每年野外考察曬脫皮、掉體重卻始終熱情飽滿,越來越多學生選擇留下?!皬埨蠋熌芊艞壉本┑氖孢m生活來西藏,我們為啥不能留在家鄉搞研究?”
為高原生態保護貢獻智慧
“科學研究不僅要發現問題,更要提出解決方案。”張繼峰不僅是科研工作者,更是西藏生態保護的建言者。2023年,他帶領團隊給政府提交了《拉魯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提升建議》,針對拉魯濕地目前面臨的植被生態失衡、入侵魚類等生態問題,提出具體的措施和建議,為濕地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建議中,張繼峰表示:“西藏生態較為脆弱,應加強生態環境的系統性、長期性的科學監測,摸清生態變化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制訂針對性的生態環保和修復措施。如果沒有充足的科學數據和研究作為支撐,實施的一些生態環保和修復工程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給生態平衡帶來不良影響?!?/p>
針對西藏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張繼峰認為:“保護生態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找到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點?!彼ㄗh依托西藏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等綠色產業,讓保護生態的人受益。在他的推動下,西藏大學與多家企業合作,開展經濟微藻種質資源庫建設及開發應用研究,探索高原濕地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新路徑。
作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子專題負責人,張繼峰積極參與科考成果轉化,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提供科學支撐。他常說:“科學家要當好政府的智囊團,用科學數據為決策服務?!痹谒膮⑴c下,多項科研成果轉化為政策文件,為西藏生態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從2009年第一次進藏至今,張繼峰見證了西藏的飛速發展,但他深知,生態保護仍任重道遠?!拔鞑厣鷳B脆弱,任何破壞都可能不可逆?!彼诙鄠€場合強調,應加強系統性、長期性的生態監測,在科學數據基礎上制定修復措施,避免盲目工程。這一觀點也體現在他提交的政策建議中。強調“沒有充足科學數據支撐的生態工程,可能給生態平衡帶來不良影響”。
張繼峰坦言,未來研究將圍繞三大方向展開:構建高原濕地生態修復技術體系,推動拉魯濕地治理經驗向雅魯藏布江流域推廣;建設西藏經濟微藻種質資源庫,探索濕地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路徑;深化環境DNA技術應用,建立覆蓋全藏的生態監測網絡。他主持的雅江流域全要素監測網絡建設項目已獲得經費支持,將為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全方位數據支撐。
對于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科發展,他建議緊密對接國家重大工程:“圍繞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川藏鐵路、新藏鐵路建設,重點研究特色生物資源保護、生態安全預警等領域,提升學科影響力。”目前,學科已在高原濕地生態、環境DNA技術等領域形成特色優勢,成為西藏生態保護的重要科研力量。
“爸爸,你什么時候帶我們去布達拉宮?”視頻里,上三年級的女兒問。張繼峰心頭一暖又一酸。由于長期在藏工作,他與家人聚少離多,照顧兩個孩子的重擔落在妻子肩上。妻子也在中科院工作,為了支持他的工作,主動承擔更多家庭責任?!靶液么髮W的假期長,我可以在寒暑假多陪陪家人?!睆埨^峰笑著說,“家庭與事業的平衡雖難,但兩個孩子看到爸爸在做有意義的事,我想這也是最好的言傳身教”。
夕陽下的拉魯濕地,水鳥掠過水面,蘆葦蕩隨風起伏。張繼峰站在觀測站樓頂,望著這片他守護的土地,眼中充滿堅定。從河南農村的田野少年到高原生態守護者,從實驗室的微觀研究到濕地的系統治理,他用腳步丈量高原的每一寸土地,用智慧守護雪域的生態安全。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家國情懷——以科學為筆,以堅守為墨,在青藏高原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篇章。
正如他常對學生說的:“高原的土地會記住每一個守護者的足跡,而我們的研究,將讓這片土地的明天更美好?!边@份對生態的執著、對西藏的熱愛、對科學的忠誠,正是張繼峰留給雪域高原最珍貴的禮物。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將繼續扎根高原,為西藏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西藏并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體現了對西藏穩定和發展的高度重視,西藏各族百姓和廣大科研工作者深受鼓舞。我們更加有信心堅守西藏,不忘初心,做好生態研究,建設美麗西藏?!睆埨^峰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趙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