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6-035-3-SZG
那達慕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作為“玩樂、游戲”的盛會與節日,自古以來便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育與文化交織的特性使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蘊含著巨大經濟潛力。民族節慶應在冰雪經濟發展中扮演核心角色,既能豐富冰雪旅游的文化內涵提升吸引力,又能作為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結合點,促進各民族團結繁榮,提升地區知名度。本研究旨在深入診斷呼倫貝爾冰雪那達慕在冰雪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沉默困局”及其成因,并探索構建一套系統性的“突圍機制”,以期為民族節慶與冰雪經濟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路徑。
1、呼倫貝爾冰雪那達慕的“沉默困局”
1.1、經濟效益未達預期,市場吸引力相對不足
呼倫貝爾市近年來冰雪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冬季旅游人次達633.44萬,同比增長 278.26% ,旅游收入72.21億元,同比增長 113.96% 。冰雪那達慕作為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動品牌,其經濟拉動效應與哈爾濱冰雪節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在冰雪那達慕期間,游客數量與消費水平的提升方面,與呼倫貝爾整體冰雪旅游市場的增長幅度相比,顯得相對滯后。雖然2020年烏蘭毛都草原冬季那達慕吸引了萬余人參與,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需求,但這種帶動效應的廣度、深度和持續性較為有限。節慶活動對區域GDP的直接貢獻及對相關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仍顯不足,未能充分發揮其“節慶搭臺、文旅引流、商貿唱戲”的預期作用。冬季那達慕與夏季那達慕相比,冬季那達慕在吸引力和消費帶動方面也顯得較為“沉默”,未能形成與夏季同等規模和影響力的經濟效益。
1.2、文化內核的稀釋與符號化
那達慕作為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崇尚自然、珍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文化理念是其魅力之源。但是在冰雪那達慕的現代化與市場化進程中,其文化內核面臨被稀釋與符號化的挑戰。為適應大眾旅游的快節奏和觀賞性需求,冰雪那達慕中的祭祀儀式、傳統競技等神圣儀式,可能被過度簡化或演變為純粹的舞臺表演。例如,圣火點燃儀式雖然寄托了牧民們風調雨順、草綠羊肥的質樸愿望,并體現了“尊崇自然,天人合一”的信仰,但其深層文化意涵和教育功能在過度表演化下容易被削弱,難以讓游客獲得深
度的文化體驗和精神感悟。
1.3、經濟價值的低估與邊緣化
盡管冰雪那達慕擁有獨特的文化與自然景觀優勢,理論上應能與草原形成“強強結合”并體現“很好的產業鏈效應”,但在實際冰雪經濟全鏈條中,其經濟價值往往被低估,處于相對邊緣地位。呼倫貝爾市正在加快構筑“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制造”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鏈條體系。在此背景下,冰雪那達慕更多地被視為吸引客流、豐富體驗的文化點綴或營銷手段,未能成為直接驅動冰雪產業核心增長的引擎。其與滑雪、冰釣、冰雪研學、汽車耐寒測試等新興冰雪業態的深度融合和價值共創尚未充分實現。經濟效益以短期、直接消費為主,長效帶動能力不足。
1.4、治理機制的滯后與失衡
有效的治理體系是民族節慶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然而冰雪那達慕在這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方面,多頭管理與協同不足,缺乏統一高效的規劃與運營。冰雪那達慕的組織涉及文化、體育、旅游、民族等多個部門,跨越不同旗市區。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構,容易導致資源分散、規劃不一、權責不明,影響整體效率和品牌塑造。例如,2020 年烏蘭毛都草原冬季那達慕由興安盟盟委、行署主辦,科右前旗旗委、政府承辦,這體現了區域層面的協調,但更廣域、更常態化的統籌仍需加強。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與公益性保護之間的平衡失調。在引入社會資本、提升運營效率的同時,如何有效保護那達慕的文化本真性、維護其公益屬性,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的侵蝕,是地方政府和組織者面臨的長期挑戰。
2、冰雪那達慕的“突圍機制”構建
面對上述“沉默困局”,呼倫貝爾冰雪那達慕的突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統性的戰略設計和多維度的機制創新。其核心在于重新激活文化內核的吸引力與感召力,并以此為基礎,通過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價值鏈的有效延伸,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同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民族傳統節慶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也是原有價值鏈的解構與重構,形成全新融合型產業價值鏈的增值過程,這為冰雪那達慕的突圍指明了方向。
2.1、突圍機制的理論邏輯與核心理念
(1)文化為魂,產業為翼。
冰雪那達慕的獨特魅力和核心競爭力源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因此,一切發展必須以尊重、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冰雪運動、旅游、文創、科技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為文化插上產業的翅膀,實現文化價值的有效轉化和經濟潛能的充分釋放。文化是內容,產業是載體和路徑,二者相互賦能,缺一不可。
(2)守正創新,活態傳承。
“守正”意味著堅守那達慕的核心文化價值、精神內涵和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儀軌與技藝,保持其文化的本真性和獨特性,防止在現代化和市場化過程中被異化或庸俗化。“創新”則要求在堅守文化根脈的基礎上,積極適應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對節慶的內容、形式、表達方式、傳播手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活態傳承強調文化在動態的實踐中進行延續和發展,鼓勵社區居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積極參與,使那達慕成為鮮活的、流動的、不斷生長的文化有機體。
(3)多方協同,共建共享。
冰雪那達慕的成功突圍,絕非僅靠單一主體就能完成,需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專家學者等多方力量協同參與、共同治理的格局。政府應發揮好頂層設計、政策引導、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的作用;市場主體應在文化價值的框架內,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產品創新、市場營銷方面的專業優勢;社會組織可以在文化傳承、志愿服務、社區動員等方面貢獻力量;社區居民作為文化的主人,其參與權、表達權和受益權應得到充分保障。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形成發展合力。
(4)生態優先,持續發展。
呼倫貝爾的冰雪資源和草原生態是其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最寶貴的財富。冰雪那達慕的突圍與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優先地位。在節慶活動的策劃、組織、運營全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和破壞,推廣綠色低碳的舉辦方式,倡導生態友好的旅游行為,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2.2、突圍機制的具體構成
(1)文化內核激活與價值重塑機制:鑄牢發展之魂。
深度挖掘與系統闡釋文化內涵:系統梳理冰雪那達慕的歷史淵源,包括“玩樂、游戲”的本義及其作為“盛會、節日”的擴展意義,以及“崇尚自然、珍愛生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文化理念。同時應積極擁抱數字技術,未來可將冰雪那達慕的文化內容深度融入數字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突破時空限制,擴大節慶受眾面。建立健全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資助、培訓和激勵機制,面向青少年開展那達慕傳統技藝(如搏克、射箭、蒙古象棋、沙嘎等)的興趣班及那達慕進校園等活動,培養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感和傳承熱情。鼓勵各參賽集體推薦為盟、區、國家級“幣幗脫貧示范基地”,將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相結合。
(2)產業鏈延伸與價值鏈提升機制:強健發展之翼。
“冰雪那達慕 + ”多元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冰雪那達慕與呼倫貝爾豐富的冰雪旅游、體育賽事、文創、康養、教育、數字經濟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復合型、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正如呼倫貝爾市積極謀劃推進“冰雪 + 體育”“冰雪 + 賽事”“冰雪 + 旅游”“冰雪 + 文化”等綠色業態和項目。冰雪那達慕應主動融入這一體系,大力發展以那達慕文化為核心的文創產品設計、影視動漫創作、演藝娛樂等;借力“冰雪那達慕”等品牌活動,舉辦冰雪產品展銷會,促進文創產品、冰雪裝備、服飾、食品等各類產品的產需對接和現場交易;借助節慶平臺,推廣呼倫貝爾的綠色有機牛羊肉、乳制品、山珍等特色物產,發展“節慶禮品經濟”。同時,啟動“呼倫貝爾涮羊肉”等消費促進活動,發放消費券,帶動餐飲消費。同時,根據市場反饋,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和提升服務質量,提升游客“放心游”的體驗。
(3)社區參與和惠益共享機制:夯實發展之基。
確保當地社區居民,特別是作為文化主要承載者的少數民族群眾,能夠從冰雪那達慕的發展中真正受益,并積極參與其中,是節慶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保障社區居民的文化主體與參與權利:在節慶活動的策劃、組織、內容選擇、文化闡釋等環節,應充分聽取并尊重當地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節慶的各項事務。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與反哺機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惠益共享模式,提升社區文化認同感、自豪感與內生發展能力。通過冰雪那達慕的成功舉辦,增強社區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激發他們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內生動力。
(4)協同治理與政策保障機制:優化發展環境。
構建一個權責清晰、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治理體系,是冰雪那達慕突圍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應加強民族體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建設,將民族體育旅游設施和品牌項目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市級層面統一高效的領導協調與管理機構,體現了區域內部的協同,但需上升至全市層面,形成更穩定的協同機制。進一步完善精準化、系統化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支持體系,在現有《呼倫貝爾市冰雪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及《冰雪文旅產業提標提效發展補貼辦法》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出臺針對民族節慶文化傳承保護、內容創新、人才培養、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專項扶持政策。同時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構建科學的績效評估與動態反饋調整體系,建立一套包含文化傳承效果、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游客與社區居民滿意度等多維度指標的冰雪那達慕績效評估體系。定期對節慶活動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政策調整、資源分配和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形成“規劃一實施一評估一反饋一優化”的良性循環。
(5)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機制:守護發展之本。
呼倫貝爾的生態環境是其一切發展的基礎,冰雪那達慕的突圍必須牢固樹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優先地位。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準入與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大力推廣綠色低碳的節慶舉辦與參與方式。加強對游客和參與者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與行為引導,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呼倫貝爾的生態價值和保護政策,提升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引導游客文明旅游,共同守護好這片冰雪凈土。
3、結語
本研究構建的“突圍機制”,強調冰雪那達慕的振興,必須回歸其文化本源,通過深度挖掘、創新轉譯和數字賦能,重塑其文化吸引力。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冰雪旅游、體育、文創等多元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展其經濟價值空間,實現“冷資源”向“熱產業”的轉化。同時,要確保當地社區居民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受益權利,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方協同治理格局,并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優先地位,推動冰雪那達慕成為“冰雪 + ”產業效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呼倫貝爾而言,冰雪那達慕的成功突圍,不僅能夠有效破解當前的發展瓶頸,更能為地區冰雪經濟注入強大的文化動能和持久的生命力,使冰雪那達慕與“歌游內蒙古·呼倫貝爾大雪原音樂季”“呼倫貝爾大草原·冬季英雄會”共同成為呼倫貝爾冬季旅游的三大核心IP,真正實現“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的高質量轉化。
參考文獻:
[1]胡慶龍,楊建設.那達慕體育文化與旅游[J].體育文化導刊,2008(6).
[2]高曉光.那達慕體育文化發展的新特點[].體育文化導刊,2014(7).
[3]董博.呼倫貝爾:冰雪經濟正火熱[N].呼倫貝爾日報,2023-12-18(1).
[4]耿若冰.內蒙古冬夏季“那達慕”文化活動開展的對比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5]張梁誠.以寒為媒撬動冰雪經濟蓬勃發展[N].呼倫貝爾日報,2024-01-17(4).
[6]李金蘭.奧運會與那達慕大會文化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0,17(2).
[7]肖志艷,熊少波.我國節慶體育發展研究——以內蒙古那達慕為例[].體育文化導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