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第一縷晨光掠過鼓浪嶼的紅瓦,當環島路的椰風裹挾著咸澀的海味,當沙坡尾的藝術涂鴉在暮色中漸次亮起,廈門這座被大海親吻的城市,以多元的姿態迎接每一位旅者。這里有琴島的浪漫、漁村的煙火、僑鄉的滄桑,更有古今交織的文化脈搏。在東渡國際郵輪母港的潮起潮落間,一座串聯千年閩南記憶的新興項目—全球閩南文化之窗、全國首個閩南文化主題景區“嶼見閩南·時光幻境”正徐徐展開畫卷,為廈門的文旅版圖鐫刻下嶄新的坐標。
廈門的文旅魅力從未止步于經典。當傳統景區承載著日益增長的文化探尋需求,當游客不再滿足于“拍照打卡”的淺嘗輒止,一座能夠深度解讀閩南文明、沉浸式體驗歷史場景的文旅綜合體,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嶼見閩南·時光幻境”(簡稱“嶼見閩南”)的誕生,正是廈門從“觀光城市”向“文化體驗之都”跨越的關鍵一步。
廈門的發展史,是一部港口與城市相互成就的史詩。從古代的“嘉禾嶼”,到近代的五口通商口岸,再到如今的國際郵輪母港,港口始終是廈門連接世界的脈搏。這種“港城共生”的基因,孕育出獨特的文旅升級路徑。
曾經,這里是郵輪進出的繁忙樞紐,承載著貨物與旅客的往來;如今,隨著“港、產、城、文、旅”融合戰略的推進,這片土地被賦予新的使命。“嶼見閩南”選址于此,絕非偶然——它比鄰海滄大橋的鋼鐵長虹,接壤鼓浪嶼的人文底蘊,連接本島的繁華商圈,以及浩瀚的廈門灣,天然具備“一眼看盡廈門灣”的地理優勢,更占據著“海絲起點”與“閩南根脈”的雙重文化高地。


廈門既是閩南文化的窗口,又是華僑文化的聚集地,還是海洋文明的交匯點。傳統景區多聚焦單一文化維度,“嶼見閩南”以“海洋文明、閩南文化、廈門故事”為三重內核。在這里,游客既能游逛海絲異域市集,也能體驗到東南亞的娘惹服飾——這種多元文化的碰撞,正是廈門“開放包容”城市精神的最佳寫照。
當前,廈門文旅正推進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質變。“嶼見閩南”的出現,不僅是對城市空間的更新,更是對文化表達形式的革新,它讓廈門的旅行不再局限于“看風景”,而是升級為“讀歷史、品文化、交朋友”的深度體驗。
位于東渡國際郵輪母港片區內,“嶼見閩南”折疊著閩南文明的萬千氣象。這座總投資23億元的文商旅綜合體,以打造“全球閩南文化之窗”為愿景,用“遠古山海”“閩南幻境”“鼓浪回響”“濱海流光”“郵輪時光”五大篇章構建起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道,穿越千年的閩南史詩。
景區以“折疊時空”為敘事主軸,在一個空間內以藝術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自8400年前南島語族從“遠古閩南”到“宋韻閩南”“海絲閩南”“煙火閩南”“南洋閩南”的生活場景,呈現不同時空下建筑、景觀、業態、演藝等多元魅力,融合閩南人文歷史與民俗美食體驗等,為游客打造多重沉浸式閩南幻境空間。
一期“遠古山海”和“閩南幻境”于2025年5月17日正式亮相。“遠古山海”重現閩南原住民南島語族人生活圖景;“閩南幻境”則呈現宋元明清至近代下南洋跨越千年的萬象風情。步入室內區域,仿佛能看到宋元時期的刺桐港商船林立,阿拉伯商人與異域胡姬把酒歌舞;明清的廈門碼頭人聲鼎沸、歸國僑胞帶回的留聲機里傳出周旋的歌聲。這里不僅是空間的展示,更是時間的流動,116棟可品味的歷史建筑微縮景觀,讓“宋元明清”的閩南風貌在眼前流轉。
還未亮相的“鼓浪回響”“濱海流光”“郵輪時光”三大篇章立意與創意也非常精彩。“鼓浪回響”以全國首個博物館行進式演藝,訴說廈門、鼓浪嶼的真實歷史、人物故事;“濱海流光”“郵輪時光”展現現代廈門的濱海浪漫,讓游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閩南文化、更深入地了解廈門。未來,隨著后續篇章的逐一開放,這座綜合體將成為串聯國際郵輪、灣海旅游、臨港產業的超級樞紐,推動廈門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全面升級。
為牢牢把握新時代文旅新特點,“嶼見閩南”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顛覆式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移動端傳播”,挖掘閩南文化內涵,不斷創新文化表達與體驗。
存量資產的創新盤活,是城市更新的典范。項目巧妙利用廈門國際郵輪中心舊航站樓、原出入境大廳等既有空間,通過文化賦能實現“舊瓶新酒”的蛻變。這種“內涵式發展”不僅節約了建設成本,更讓老建筑的歷史記憶得以延續。
革新呈現手法,打造“體驗式非遺體驗館”。項目以中華優秀文化融入設計,秉持“溯源不守舊、創新非還原、真實且夢幻”的理念,從廈漳泉近千項非遺中精選83項,依托景區內3大演區、8大街區、116棟建筑、超140場次互動演藝等場景,將非遺技藝深度植入建筑、演藝與互動體驗中,構建高濃縮的“體驗式非遺博物館”。同時,為游客營造觀演、換裝、飲食、NPC互動等,通過“可品嘗、可觸摸、可穿戴、可聆聽、可觀賞”的“五感沉浸體驗”,真正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全周期共創機制,賦予項目持續生長的生命力。3年籌備期里,“嶼見閩南”聯動1500余位導演、設計師、藝術家、非遺傳承人與1800余名施工人員跨界共創,讓專業智慧與民間巧思碰撞出火花。營造開放生態,自開業以來,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社會各界反饋近萬條,針對演藝演出、導覽體驗、商戶運營、交通配套引導等進行優化改進,持續提升游客體驗感。
“嶼見閩南”是廈門踐行“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是構建“港、城、文、旅、產”融合新風貌的生動樣本,更是閩南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對于游客而言,“嶼見閩南”是讀懂閩南的“文化解碼器”。突破傳統旅游、紙上閱讀局限,從“全球閩南文化之窗”開始,一站式領略閩南文明的全貌,開啟“閩南的一千零一頁”,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愛拼會贏、重鄉愛國、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閩南精神,游客不再是文化的旁觀者,而是閩南故事的參與者和傳播者。
對于閩南文化而言,“嶼見閩南”是傳統與現代對話的“試驗場”。項目秉持“溯源不守舊、創新非還原、真實且夢幻”的理念,既尊重歷史的真實,又運用科技手段重現海絲貿易的盛景和閩南故事,讓年輕人在娛樂中感受文化魅力。
對于廈門而言,“嶼見閩南”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項目整合國際郵輪、灣海旅游、臨港產業資源,預計進一步帶動周邊就業、消費,并形成“白天觀景、夜晚消費”的全時段文旅模式,為廈門增添具有國際辨識度的文化地標,與鼓浪嶼、環島路等共同構成“多點支撐”的文旅格局,助力廈門打造現代化、國際化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