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第一縷晨光穿透回字形天井,在徽州老巷拆運而來的青石板上投下斑駁光影,手握“子貢問時”特調雞尾酒的年輕人正仰頭凝視酒吧內復刻的故宮太和殿斗拱。幾步之外,由廢舊飲料瓶壓制的環保餐桌上,一盤手工漢堡熱氣升騰——這不是影視布景的虛構場景,而是北京“故宮以東”文化金三角腹地,城市更新標桿項目“潮東里Minimall”的日常切片。
作為2024年中國城市更新論壇最佳案例,這座由重構光年(北京)商業管理公司打造的“胡同共生體”,摒棄了商業改造中常見的符號化懷舊或全盤西化路徑,將“宜玩、宜停、宜療愈”的情緒價值植入空間基因,讓歷史記憶與現代商業在方寸之間共振出令人驚異的情感能量。
“如果非要說潮東里的靈魂是什么,那應該是一群懂北京的孩子,在用心做一件有意思的事。”項目主理人的自白揭示了成功的關鍵——對胡同文化的理解早已超越建筑表象,深入空間哲學的骨髓。
步入一層商業內街,腳下厚達15公分的青石板,是從安徽、福建等地老城拆建現場搶救而來的“歷史見證者”。這些帶著自然裂紋與歲月凹痕的石材,不僅呼應著登山步道的野趣或南方老街的煙火氣,更在商業空間里埋下“接納不完美”的生活隱喻。
移步至二層客房區,回字形公區將北京四合院的“合”之哲學演繹得淋漓盡致。《淮南子》中“天道曰圓,地道曰方”的宇宙觀被轉化為空間語言,而《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智慧,則化作“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命名的四方客房。當住客刷卡進入“大音”房時,或許不會立即察覺名字的深意,卻在推窗見院的瞬間,被庭院竹影婆娑的靜謐擊中內心——這正是潮東里空間敘事的精妙之處:讓2000年的東方智慧,成為可呼吸、可觸碰的身體記憶。
在潮東里的商業敘事中,傳統文化不是櫥窗里的標本,而是流淌在消費場景中的情感血液。
三季人酒吧的誕生本身就是個文化轉譯的絕佳案例。雞尾酒本是舶來品,而酒吧團隊卻將《子貢問時》和《莊子秋水》中“三季人”與“井蛙夏蟲”的中式哲學釀入杯中。直徑三米的圓形天井下,水晶般通透的老冰在雞尾酒杯中懸浮,光線穿透冰體時形成的微妙折射,恰似對“看透世事”的視覺隱喻。這里沒有文化說教,只有調酒師與客人間關于自我認知和突破局限的偶然閑聊,以及微醺中自然釋放的精神褶皺。
轉過街角,京悠?手工漢堡的橙色大門后藏著更動人的可持續發展敘事。70后北京土著作為品牌創始人(同時也是潮東里minimall聯合創始人之一)將兒時的廚師夢注入這個由老家具廠食堂改造的空間,并與國際友人米其林三星廚師合作研發出令人驚嘆的創新菜品,肉餅配方里竟藏著主理人記憶中的老北京醬香,讓西式餐飲奇妙地承接了本土味覺記憶,在今年舉辦的北京巨C漢堡節上憑借創新制作的“永定門羊肉串漢堡”一舉奪得最具潛力新漢堡大獎。
真正將情緒價值推向高潮的是八仙藝術空間。這個由舊鍋爐房改造的文化心臟,年均舉辦40余場藝術活動,其中最動人的“春風療愈場”展覽,將老式洗衣機、搪瓷盤等承載集體記憶的器物懸置空中,形成時空錯位的詩學場域。


在僅相當于兩個籃球場大小的空間里,潮東里創造了年客流超百萬人次的奇跡,其精細化運營堪稱城市更新領域的教科書。
臨街界面是精心編排的活力劇場。紅花點心局的明檔櫥窗里,師傅現場制作京式點心的過程成為流動表演;元山韓餐外擺區的部隊鍋熱氣與胡同暮色交融,模糊了商業與街區的邊界。
向內探索,空間縱深的魔法開始顯現。三層遞進布局形成獨特的消費節奏:首層開放社交,二層靜謐休憩,三層屋頂花園則提供城市天空下的獨處時刻。人文酒店的住客可穿著浴袍下樓喝一杯特調,這種無界體驗使人均停留時間達到驚人的4.2小時。
真正的商業護城河來自“首店經濟”戰略。區域內北京首家新疆有機食品店“每趣果農”的杏干被包裝成胡同伴手禮,元山韓式料理獨創的“炸醬面配泡菜”組合成為小紅書爆款,鬧公館法式甜點更是北京法甜界的天花板。更關鍵的是“招商變造商”的深度共生模式——運營方不僅提供場地,更參與品牌定位、空間設計甚至產品研發。當京悠大叔提出塑料瓶再生桌面及燈箱的構想時,重構光年團隊立即引入香港團隊Editecture一滴設計材料實驗室合作攻關,最終實現從概念到落地的突破,京悠?店內所用桌面與燈箱均采用回收飲料瓶、洗衣液瓶再生壓制而成,全國獨此一家。
在空間基因層面,項目拒絕表皮化的仿古建筑,轉而深挖胡同的空間哲學。那些看似隨意的轉角留白、刻意保留的老墻肌理,實則暗合《園冶》中“曲折有情,疏源正可”的造園智慧。當年輕人靠在回收青磚砌筑的矮墻上自拍時,他們接觸的不只是建筑材料,更是被現代設計轉譯的在地記憶。
八仙藝術空間的運營尤具啟示。區別于傳統美術館的靜態展示,其“藝術工坊+”模式讓觀眾成為創作者。在“山海經神獸復活計劃”中,參與者從文本研讀到皮影制作再到即興戲劇演繹,完成跨媒介的文化消化。這種深度參與式體驗,使文化傳承從被動接收變為主動內化。
運營機制的創新同樣值得書寫。“招商變造商”模式已孵化出7個原生品牌,其中3個正籌備向外擴張。重構光年建立的商戶共治委員會,每月以“胡同茶話會”形式共商運營策略,這種平等協作使租戶續約率達驚人的95%。而數據中臺系統實時分析客流動線、停留熱點,使空間調整精確到平方米——科學理性與人文情懷在此完美交融。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隨著二期改造啟動,更多顛覆性實踐正在醞釀:由故宮文物醫院專家領銜的“可觸碰文物實驗室”,將用3D打印技術復刻院藏珍品,讓觀眾親手感受歷史紋路;與中央戲劇學院合作的“胡同劇場計劃”,將把整片街區變為沉浸式戲劇場景;而基于情緒感知技術的“空間療愈指數”系統,正在后臺悄然記錄著不同材質、光線、聲音對人的心理影響。
這些探索直指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題:在物質豐裕的時代,人們需要的不僅是更好的商品,更是能安放焦慮的精神容器。當年輕人在四合院改造的露天影院觀看《霸王別姬》,手作漢堡的油脂偶然滴落在回收塑料桌面上;當外國游客在八仙空間用宣紙拓印漢字,轉身又在三季人酒吧用英文討論莊子——這些看似矛盾的場景碎片,正拼湊出中國城市更新的未來圖景。
在這個意義上,潮東里已不僅是商業更新的樣板,更成為城市精神脈絡的修復工程。它證明,真正的更新從不是推倒重來的革命,而是讓文化基因在現代生活的毛細血管中重新奔涌。當每一次駐足都成為自我療愈的微小儀式,城市便從物理空間升華為情感共同體——這或許正是中國城市更新進入“深水區”后,最珍貴的價值轉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