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設計行業十余年,佳簡幾何聯合創始人魏民親歷了中國設計從模仿到創新的轉型。他以兼具商業價值與人文溫度的作品,詮釋工業設計作為理性與人文交匯點的深層內涵。多年來,佳簡幾何服務版圖廣闊,覆蓋微軟、騰訊、字節跳動等全球領先企業,及小米、OPPO等新消費品牌,用設計為企業賦能。
“我沒有選擇設計行業,是這個行業選擇了我。”回溯專業選擇時,魏民坦言工業設計的獨特性深深吸引了他。在眾多藝術類學科中,工業設計關聯商業邏輯與量產可能性的工業化屬性,讓它區別于傳統藝術學科——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洞察群體共性需求,將問題轉化為可生產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用戶需求的規模化滿足。
從業十幾年,這份認知不斷被印證:工業設計是理性與人文的交匯點,既需前瞻把控供應鏈技術,又要深度理解社會文化變遷。這種獨特屬性讓魏民在設計之路上不斷探索,也為他與各類品牌的合作奠定了堅實理念基礎。而這個行業最讓他著迷的,正是其理性與深度的特質,以及創造帶來的永恒新鮮感。魏民解釋,設計要求從業者對社會人文有深刻洞察,同時對供應鏈、前沿科技有前瞻性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要面對全新的問題和行業,核心工作就是創造。人類獲得快樂的底層源泉有兩種:創造和消費,設計師恰好同時扮演這兩種角色,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不可替代的職業滿足感,這份工作永遠不會枯燥。
隨著閱歷增長,魏民看待事物的角度愈發豐富。設計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從未改變,但他對社會資源、組織運行、人文規律和技術的理解更加深入,這讓他在設計時能調動的資源和方法更廣闊。從技術端看,解決方案更靠譜務實;從人文端看,更能通人性,精準捕捉用戶需求與文化潮流變化。這種復合能力的積累,讓設計輸出更具商業實效性,也讓行業話語權隨經驗自然沉淀。
被問及什么是設計時,魏民強調設計的定義具有時代流動性,但內核始終不變——設計是問題解決的媒介。在產品設計領域,這一內核體現為通過創新路徑平衡功能、美學與價值,為人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提供優化方案。真正的設計邊界遠不止于此,它需要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經濟、技術、供應鏈等多學科知識,在權衡復雜因素后提煉最優解,為用戶或世界提供全新的問題解決思路。基于這樣的認知,魏民將自己的核心追求定格為通過設計構建更高效的問題解決范式,同時也明確了好設計的雙重標準。
第一重標準是“好生意”:社會資源需要高效流轉,產品作為資源流通的載體,必須創造可持續的價值循環,要符合用戶的審美預期、價值感知與功能需求,是解決問題的設計、價格合理的設計、用戶覺得好看的設計,最終在商業邏輯中實現自我價值。第二重標準則是“差異化”。魏民認為,如果一個新事物與過去趨于雷同,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甚至是資源浪費。新設計需要在解決問題的角度、方式,或對世界的觀點上有所創新,這種不一樣賦予了設計存在的必要性,也是驅動行業進步的核心動力。
因此,他在設計過程中最注重創新驅動的實質進步,會不斷追問自己:這個設計能否創造全新的東西?能否幫助客戶擺脫原有商業困境?在他看來,設計的關鍵從來不是表面的美學堆砌,而是通過創新解決實際問題。


在魏民眼中,東方生活美學是民族精神的外化,是具體生活方式的體現。中國茶山竹林的隱逸之美,反映的是閑情雅致的禪意心境,與西方牛仔文化的具象表達截然不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學作為生活內在精神的外化,其產品力體現的正是文化內核。中國文化的混沌多元、包容融合,如書法的筆鋒意境、國畫的墨韻之美,與西方強調邏輯秩序的美學形成對比,卻各有其價值——“為人所用的東西都美”。
將東方美學融入設計的關鍵,在于轉化為符合當代語境的解決方案。以佳簡幾何設計的 yoose MINI剃須刀為例,團隊捕捉到中國青年碎片化生活形態,將“器物載道”的傳統價值觀與多場景需求融合。產品既在功能上好用便攜,又在心理層面成為用戶的審美標簽。中國人“厚德載物”的觀念,讓物品成為個性的延伸,這種實用性與美學性的結合,正是文化基因在當代設計中的活性轉化。
設計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抓手,它要將文化的功能與形式統一,且表達需符合主流性與當代性。魏民強調,傳承不是把傳統符號生硬貼在產品上,而是要傳遞文化底層的精神內核。電影傳播可以直接運用傳統形式,但產品設計必須考慮當代生活方式的文化內核解決方案。只有讓文化精神與當代需求深度融合,才能讓傳統在設計中真正“活”起來。


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魏民更傾向“融合”而非“平衡”。他觀察到西方強勢文化產品如IPhone、保時捷等進入全球市場時,往往輸出自身標準而非被動融合,這源于體系自信。“我們不需要刻意平衡,而要堅持文化自信。”中國包容勤勞的文化本身優秀,當文化足夠強大時自然會引領全球,設計應深耕獨特性,通過卓越產品建立價值認同。中國品牌走向世界需分階段突破。當前多數領域難實現文化引領,但科技領域已能憑實力平等對話,如大疆基于全球認知體系打造高競爭力產品。現階段設計的核心應傾注于產品本身,聚焦普世價值的卓越體驗,通過極致功能與可靠性建立全球信賴。當中國設計產品成為國際生活必需時,用戶會在價值獲得感中自然生發文化認同,這才是消解隔閡的根基。中國設計已具備國際創新能力,如OUTASK伸縮燈斬獲IDEA金獎,但供應鏈精細化、核心技術儲備等產業要素仍需錘煉。而像“設計深圳”這樣的國際前沿展會,正是彌補短板、推動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它不僅是中國優秀設計的展示窗口,更能成為全球設計理念、技術經驗、市場需求的交匯樞紐:在這里,中國設計師可以直觀學習國際頂尖品牌的創新思路,本土品牌也能與海外同行、買家深度對話,讓產品設計更貼合全球市場需求;同時,兼具商業成功與設計引領力的中國品牌,也能通過展會將最新成果、創新方案推向世界,讓國際社會更全面地認知中國設計的實力。
對當前設計市場趨勢的感受,魏民指出兩個顯著變化:一是設計“平民化和平價化”,AI工具的普及讓美學表達成為基礎能力,導致設計執行層的價值急劇稀釋;二是用戶需求“小眾化和個性化”,標準化產品吸引力下降,用戶更傾向于選擇匹配自身屬性的產品,這反向驅動供應鏈向柔性化轉型。“中國在標準化供應鏈上具有全球優勢,未來在滿足海量個性化需求的柔性化供應鏈轉型中,潛力巨大。”魏民說。他判斷,未來設計的核心競爭力將上移至“戰略決策層”。當技術工具接管具象化表達時,設計創新的本質將回歸到“需求發現與價值定位”,在海量中間態需求中構建精準洞察模型,通過數據解譯定義價值錨點,將碎片化需求轉化為可執行的產品定義,“這才是未來設計的核心職能”。而設計在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價值中的作用,也將隨產業成熟發生變化——技術、供應鏈、渠道終將趨于同質化,競爭核心會回歸產品本質,演變為差異化戰略的較量,這種差異化需由設計的系統化能力構建,“設計的終極價值將聚焦于戰略定義,以此構建不可復制的商業護城河”。
談及未來規劃,魏民的回答樸實而堅定:“做好每一個設計,好好做設計,不放棄任何機會,堅持向前。”這份對設計的敬畏與執著,或許正是中國設計從跟跑到領跑的底氣所在——用一個個扎實的作品,讓世界看見中國設計的力量與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