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廟宇道觀眾多,僅寺廟就有上千座。不論從數量來說,還是從規模來看,都是全國之最。當然這些寺廟的主要功能是從事宗教活動,但鮮為人知的是它除了宗教主業以外,也搞副業。那就是開設旅館(廟寓)和茶館(茶禪、茶寮)。不過這些副業的經營很低調,不打廣告不做宣傳,以免引起非議。所以與寺廟無緣的人就不得而知了。那么就讓我先說說寺廟里開設的寓所(廟寓)和茶禪。
老北京的寺廟茶禪
清朝初期北京流動人口劇增,這給住宿帶來極大的壓力。而北京城區的寺廟道觀有數百座,大中型的寺廟就有33座。一般都是殿宇宏大,配殿齊全。院內寬敞,樹木滿園。而且很多房屋閑置,正可開設為旅館,“廟寓”就這樣應運而生了。而大多數地方官員進京后都喜愛下榻于廟寓 ,這是自清初以來的“慣例”,直到清末依然“率由成章”。當時設大型廟寓的有賢良寺、法華寺、法源寺、慈云寺、水月寺等,可謂是那時的“五星級賓館”了。
北洋大臣李鴻章是晚清重臣。他在京沒有私宅,也不想住驛館,所以每次進京就住在賢良寺。賢良寺規模宏大、環境優雅,近臨東華門上朝方便,深受封疆大吏的喜愛,進京多住于此。而竊國大盜袁世凱喜居法源寺。這些重臣們愛居寺廟并非是心向佛門,而是因為寺廟寬敞、清靜,特別是省去了諸多官場上的應酬。且佛前一杯清茶即可迎來送往,又省卻了一筆開銷。特別在皇上那里也免去了“賓客盈門,交結比周”之嫌。大臣如此,中小官員也上行下效,進京辦事也多住廟寓 。當然他們不能像高官那樣寓居一處院中之院,但居房幾間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真是“大官兒住大廟,小官兒住小廟”。但廟寓一年接待的大員卻寥若晨星,而一般客人如富商、財主等也時斷時續,大部分時間還是閑著,這空檔正好經營茶館,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茶館對京城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但對官員來說卻是望而卻歩的。因為在清代有禁止高官岀入茶園、酒肆、茶館的禁律。其原因在于“重臣者,國之利器也,不可以示人”。其意在于防止高官優游喪志,誤了君囯大事。此令雖沒涉及六部 、五寺堂官以下官員,但大官是小官的楷模,有樣學樣。凡有志向進取的官員,也從不邁入公共場合去聽戲、喝茶,怕落個“輕薄”的壞名聲,影響個人的仕途。在這種境況下,寺廟中的茶館就因需而生了。因為不論大小官員進廟都是“敬神”的,名正言順。然后茶禪一坐歇息,誰能非議?
不論廟寓還是茶館,凡來的客人并不付現金。當然也不是白住白喝,而是以敬上香錢替代。自然高官大臣有重金敬上,其他人也根據自身地位和條件,表達心意。這樣既敬了神,又辦了事,還避免了非議,豈不兩全其美。
下面讓我把老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寺院茶禪做一介紹。
興隆寺茶禪真興隆
寺院的凈、靜之境與茶人追求的茶境是一致的,所以有“茶禪一境”之說,因此寺院中的茶館稱“茶禪”。茶禪一般設在寺院的清靜之處,或側殿、或后院和后園中。總之均在“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所,猶如身處詩情畫意之中。
茶禪品茗,別有洞天。或佛前獨品,頓悟入境;或好友對飲,推心置腹;或眾友聚飲,以茶佐談,茶興談興,勃然陶然……一切均來自于此茶境也。來此品茗之人都很自覺,不論兩人或眾人談天時絕不可高談闊論,只能是細聲慢語。因這里不是市井,不可打破它的清凈。
北京的名寺皆有名花,花依寺聞名,寺因花增彩。如春天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夏日凈業寺的荷花,金秋天寧寺的菊花,皆譽滿全城。而茶人雅士們到茶禪品茗也是會追著花季走,奔著名寺的花期去。花前品茶,花境茶境交相映輝,茶道花道融為一體,真有身在人間仙境之感。而興隆寺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寺廟茶禪。
興隆寺在安定門外,距城咫尺之遙。寺北積水成泊,即今天的青年湖一帶。水中蘆葦叢生,岸邊綠樹成蔭,魚躍水中,鳥翔林間,頗有野趣。而該寺又緊臨北京最有名的兩眼甜水井,即上龍井和下龍井。精明的僧人在寺內配殿開設了茶禪,用龍井水沏茶待客,特別是每逢花季,終日茶客盈門,川流不息。那真是興隆寺茶禪真興隆。它之所以如此火爆,聞名京城,就因為它有這兩大“法寶”:一是名水,二是名花。
寺院中有一棵三百余年的“文王樹”,花開時節香籠滿院,沁人心肺,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而更重要的是該寺用上龍井水烹茶,好水配好茶,這在北京是極其難得的。因為北京的井水多是苦水,稀有的甜水井大都在城北,而有名的茶莊大都在城南,所以有諺語“南城茶葉北城水”之說。而北城水又以上龍井和下龍井最佳。興隆寺的茶禪用這上乘之水配以上乘之茶,必得上乘佳茗,這是其他茶館所無法比擬的。由于有這兩大優勢,使得興隆寺茶禪聞名遐邇,文人雅士紛紛慕名而來。坐于茶禪之內,開軒可望西山諸峰,層巒疊嶂;近觀綠柳拂水,平湖飛燕,一掃世間的噪雜與喧囂,還我一片清靜凈土。這好水好茶,好花好景,實乃品茶入境的最佳去處。
老北京的道觀茶寮
道教發源于中國,是我國本土宗教。至1949年前北京共有道教宮觀65座,白云觀為道教全真派的第一叢林,東岳廟被譽為“華北第一道觀”,此為北京最著名的兩大道觀。道觀也和佛寺一樣,除敬神外,有些大型道觀也設廟寓和茶館。道觀中的茶館稱“茶寮”。為什么叫茶寮,卻無證可考。依愚之見:“寮”小屋也。茶寮即小茶館。因為道觀的領導們很明白,道觀是敬神的場所,設茶館是捎帶的副業,還是越低調越好,以免落個“不務正業”之嫌,所以起了個這么低調的名稱。茶寮秉承道教祛病長生之理念,待客之茶備有各種各樣的藥茶和養生茶,根據不同的季節、時令,以及茶客的不同需求供給,成為道觀茶寮的一大特點。
茶本身就是一種保健養生的最佳飲品,各類茶葉有各種不同的功效。如果茶葉再配上相應的中草藥材,沏出的茶湯必然能祛病健身,成為藥茶。常用的藥茶有:滋腎補心的枸杞龍眼茶 、活血養血的當歸芷茶、養血補氣的歸芪棗茶、涼血解毒的生地英茶、補肝益腎的何首烏茶、斂肺滋腎的五味子茶、滋陰潤燥的天門冬茶……我國的藥茶數不勝數,但這已經扯遠了。后面說說北京兩大道教的茶寮。
白云觀的茶寮
白云觀是北京人最熟悉的道觀之一,在此不多贅述。而我要介紹的是開設茶寮的白云觀后院。這是一處清幽雅靜的花園,稱云集園。它是由三個庭院連接而成的,典雅秀麗,假山環繞。東有友鶴亭、云華仙館,西有妙香亭、退居樓。花園的中心為戒臺和云集山房。樓亭之間有回廊疊山相連,真乃人間仙境,所以號稱“小蓬萊”。而云集山房和友鶴亭都辟為茶寮,這茶寮可就不是小茶館,而是頗具規模典雅古樸的茶舍了。這里的藥茶水平在所有茶寮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因為配制藥茶需要高超的技藝, 不論配什么藥都絕不能破壞了茶味。若使清茗失去了醇、清,芳、苦的本質,就不成為茶了。所以要想配出一壺色香味純的藥茶, 必須有精于茶道, 深明藥理, 精通醫術之士方能調配。在北京眾多的道觀中, 只有白云觀和東岳廟的茶寮有此水平。
到白云觀品茶乃是京城名流士大夫們的雅事。很多茶客是專奔著這里的藥茶養生茶而來的。經常光顧的茶客, 進觀后會徑直奔云集園品茗。或是一人獨飲或兩賢對品,以友鶴亭為佳;如眾友品茗論道, 多在云集山房。這兩處茶寮均是茶境入微之處, 也是茶人入境之所。
白云觀現在早已成為北京旅游的熱門打卡地,它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的香客游人。每年春節的民俗廟會,更是游人如織,盛況空前。白云觀已成為人們了解中國道教文化與傳統習俗的重要窗口。
東岳廟的茶寮
東岳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正一教道觀。清代將道教的最高管理官府道錄司設在此廟,其長官由觀中地位最高的道士擔任。其官銜為正六品,加銜者可達四品,逢有慶典,領銜道士官服朝靴,翎頂大帽,儼然為朝廷命官。所以該廟不但具世俗氣,還頗具衙門氣。東岳廟廟宇宏偉壯觀,氣勢恢弘,院落寬敞,視野開闊,占地近百畝。東岳廟還有眾多風格獨特的宮殿建筑,另有一座清幽雅致、秀木奇花的大花園。它的規模在全國道觀中也是位居前列的。
東岳廟不僅是顯赫一方的道觀,它還是一座集建筑藝術及彩塑藝術為一體的“造型藝術館”。還有展示歷代書法藝術的碑林,更有那一組組用彩塑組成的表現因果報應的七十二司,這在寺廟道觀中是罕見的。由于它有如此眾多的文化內涵,所以到這里來的香客和茶客,就不僅僅是為了敬神和品茗,還可以享受這諸多的文化大餐。這也是這里游客眾多的原因。
東岳廟規模龐大,廟內設有多處茶寮, 分別在配殿、偏殿、跨院中。這里的茶寮比起白云觀來,在藥茶配制上要略遜一籌,可同樣在價位上也低了一層。所以它更大眾化,更接地氣。廟宇附近的百姓,還有朝陽門內鑲藍旗駐地的旗人都是來喝茶的常客。而七十二司中的善惡報應成為普通茶客最有興趣的話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基礎,其精神實質還是勸人為善,莫做惡事。所以這成為茶客的談資。而文人雅士們聊的則多是廟內碑林的碑文和碑刻的書法藝術。
現在東岳廟每年在傳統節日期間,都要舉辦大型民俗活動,已恢復昔日的年節風貌,讓老北京人還能找回舊時過年過節的感覺。而北京民俗博物館就設在東岳廟,它為挖掘、研究、弘揚民俗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