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 農歷乙巳年,蛇年。按照中華民族過大年的習慣,一切民俗都會圍繞蛇這個生肖來展開。尤其是各劇種的戲曲院團,必然要唱應節的蛇戲。全國各大電視臺,今年也都紛紛播出帶有這個生肖的節目。剎那間蛇成了大網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年三十的春晚中,播出了一個根據戲曲《白蛇傳》改編的小品節目《借傘》,好評如潮,竟成為2025年央視春晚亮點節目之一。
是小品也不是小品
《借傘》說是小品,也可以說是一個戲曲節目,“借傘”這個片段,是戲曲《白蛇傳·游湖》中的一個情節,是講白蛇、青蛇二位蛇仙,幻化成美麗的姑娘,和許仙同游西湖,上了同一條船,天突然降雨,許仙將手中的雨傘借與兩位姑娘擋雨,并答應明天去兩位姑娘家中取傘。小品《借傘》仍然借用了這個情節,并且邀請了小品演員分頭扮演劇中人白娘子、小青和許仙,相聲演員閻鶴祥扮演船夫,作為貫穿人物,以喜劇的手法,插科打諢,活躍全場的歡樂氣氛。同時,又巧妙地把四個劇種:京劇,粵劇,越劇和川劇《白蛇傳》的精彩唱、念、做、舞融入其中,京劇曼妙的唱腔、粵劇富有南國特色的念白,越劇名小生陳麗君扮演的許仙,手持油傘出現在舞臺上,她那文縐縐的書生氣質,纏綿委婉的演唱,令觀眾掌聲四起。可當下面川劇一露頭,該劇種扮演青蛇的卻是魁梧的男生,他和纏在他身上的婀娜白蛇,連續做著左右快速盤旋,但白蛇卻宛如粘在他身上一樣有驚無險。最后白娘子竟雙腳站在青蛇的肩頭,張開雙臂的青蛇馱著高高的白蛇繞著舞臺走著極快的圓場,令觀眾瞠目結舌,忘記了鼓掌。但更奪人眼球的場面出現了,久違了的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趙雅芝、葉童出現在觀眾的面前, 以優美細膩的歌聲演唱該電視劇的主題曲。暴風雨般的掌聲響起來了,還有一些觀眾眼睛濕潤了,甚至流下了熱淚。故事穿越了千年,而觀眾崇拜的演員,也穿越了幾十年,一把傘不僅能夠遮風擋雨,而且寄托著白蛇許仙那生死不渝的愛情,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一出《白蛇傳》不因時間的流轉而褪色,至今依然光彩奪目。
由妖成仙
似乎可以這樣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有白蛇、青蛇的故事在流傳。億萬觀眾對這位溫柔善良,賢淑慧敏的蛇仙憐愛有加,甚至肅然起敬。其實美麗仙姝出現在人們面前,不過是近幾百年之事,她的原始形象可是個吃人蛇妖,由妖而被賦予人性,這中間有個漫長的嬗變過程。
出現白蛇故事最早要追溯到唐代。宋代短篇小說集《太平廣記》收錄的唐傳奇《博異志·白蛇記》,據說是最早記載白蛇故事的。還有明嘉靖年間洪楩編印的《六十家小說》,其中收錄有《宋 清平山堂話本 西湖三塔記》。今天談《白蛇傳》必然要引出明末馮夢龍編著的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其二十八卷刊載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內容就接近《白蛇傳》了。講宋朝時有千年修煉的蛇精化為人形,起名白娘子,與西湖千年青魚精(而非青蛇精)化為的丫鬟小青,在西湖相遇藥商許宣,二人互相愛慕,結成夫婦。后歷經許多危難是非,許宣乃知二人俱是妖精,十分恐懼,便拜法海禪師為師,法海將兩個妖精收于缽內,鎮于雷峰塔下,數年后許宣坐化而去。這還是一個警示后人宣傳因果報應的佛教故事,但終于有了完整的跌宕情節,而白蛇也被賦予人的七情六欲,有了一定的人性。
然而白蛇妖氣漸退,變得頗有人間情愛,而發生質的飛躍,應該是從清初的幾本傳奇開始。最主要的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創作的傳奇《雷峰塔》,共34出,此劇本有極高的水平。而最令后人擊節贊賞的,是他將白娘子塑造成了一個溫柔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可愛形象,而許仙也不再是那個一味自私的男人,而頗有些人情味兒。特別是對法海的刻畫——多管閑事,憎恨美滿婚姻,心理扭曲,所以使人對這個老和尚產生一種厭惡感。正是由于方本重塑了這幾個人物的性格,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所以獲得很大的成功。《雷峰塔》傳奇在20世紀中葉被評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中國戲曲通史》載文曰:“方本才使得白蛇故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悲劇,并以其悲劇沖突的深刻性和獨特性,關照于當時的劇壇,征服了廣大觀眾。”也正因為方本光彩奪目,當時被推向舞臺后,還被朝廷的高官和淮商聯合推薦進京。由此給乾隆皇帝和皇太后提供高質量新戲的《雷鋒塔傳奇》就此而生。
戲曲《白蛇傳》越長越紅
最初演出的《雷峰塔傳奇》,當然是昆曲,因年代久遠演出什么狀況已難詳知。1931年,在上海成立的仙霓社是經常演這出戲的,傳字輩兒的名伶全梁上壩:朱傳茗的白娘子,張傳芳的小青,周傳瑛的許仙,鄭傳鑒的法海,影響很大。
那么京劇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如唱《白蛇傳》,有一個特點,便是以京劇與昆曲聯袂演出。包括一些已經成名的京劇藝術家,在“水漫金山”和“斷橋”兩折中,往往是演唱昆腔。20世紀50年代,梅蘭芳大師與俞振飛、梅葆玖合作演出《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和“斷橋”兩折昆腔,成為藝術精品,并拍成了京劇電影,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用京劇演唱全本《白蛇傳》有沒有呢?還真有,大概始于民國初年,從南方開始。上海的周信芳演出京劇《白蛇傳》,從“斷橋”起,接“產子”“合缽”“祭塔”等折。劇本基本上是新改編的,周信芳扮演許仙,以大嗓唱小生,白娘娘由他的老搭檔王靈珠扮演。據《周信芳演出劇目綜錄》,該劇首演于1921年6月2日。然而全本京劇《白蛇傳》享譽海內外,還是在田漢改編的劇本排演以后,那是在1943年,田漢應四維平劇社之約創造了這個劇本。
當時約田漢的是曾經在浙江杭嘉湖戲班中任武生的李紫貴,他是四維平劇社的導演兼教師。他先介紹了傳統京劇《白蛇傳》,應該是南方的《白蛇傳》。這個戲演出的內容和表演,還提供了一個舊本的草稿。田漢在此基礎上,對劇本做了很大的創作性改動,并將改本命名為《金缽記》。改編后該劇雖仍是蛇與人的相戀,但將白蛇故事中那些殘余的邪惡恐怖氣氛一掃而光,賦予白、青二蛇以美麗純真,善良摯愛的人性內涵,而昔日那個許仙,也被給予溫柔體貼,儒雅的人文情懷。通篇文字,極富文學色彩,清新流暢,唯美情濃,一派詩情畫意。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雖在人妖之間又歷經一波三折,但最后的結局,卻是二人一場感天動地的真情摯愛,使觀眾同情和感動。1950年田漢再修改《金缽記》,更名為《白蛇傳》,由中國戲曲學校演出。戲校老校長,有通天教主美譽的王瑤卿老藝術家任總導演、總策劃。在老校長的指導下,學校排出最佳的陣容,由學生中的高材生,王瑤卿老校長的愛徒劉秀榮扮演白蛇,由小生中最有創造能力的張春孝扮演許仙,另一王派佼佼者旦角謝銳青飾青蛇,其他的角色也都由學生中的優秀者扮演。
這個王派的《白蛇傳》,它的特點是文武并重,唱作俱佳,而且特別注重刻畫人物性格。劉秀榮扮演的白蛇,集青衣、花衫、刀馬旦甚至武旦的技巧于一身,鮮明地刻畫了白蛇這一典型形象。其他角色也均十分稱職。由于全體師生通力合作,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我當時正在北京六中讀初中,中國戲曲學校這出《白蛇傳》,那時在前門外鮮魚口胡同中間的大眾劇場(原華樂戲院)周日白天多次演出,我和幾個愛京劇的同學連看了數次。當時由于戲校同學年齡相同,陣容齊整,簡稱一棵菜,票價又只有五毛錢,所以一票難求,我們都是要排隊幾小時才能購上前排票的。
不久中國京劇院(即國家京劇院的前身)又排出了由王瑤卿老先生的弟子,著名京劇藝術家杜近芳扮演的白蛇,著名小生藝術家葉盛蘭扮演的許仙。當時杜近芳正逢盛年,嗓音甜美,扮相靚麗,特別是為了展現王派《白蛇傳》的文武并重,她還向著名武旦演員李金鴻學習武打把子。在“水斗”一折,也展現了一場白蛇與神將的激烈開打,獲得觀眾的極大贊許。而小生泰斗葉盛蘭扮演的許仙,演唱激情四溢,身段瀟灑,更是把許仙這個復雜的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后來許仙又輪換為著名文武老生藝術家李少春來扮演,他吸收周信芳創造的大嗓小生的技巧,在深入刻畫許仙的內心奧秘上下功夫,也深受觀眾的贊賞。之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與劉雪濤、冀韻蘭等演出了該劇,易名為《金·斷·雷》,即《金山寺·斷橋亭·雷峰塔》,主要是“雷峰塔”這折,有大段的唱功,演唱三十八句[反調],這是張派《白蛇傳》的特色。
此外,演《白蛇傳》頗有特色的還有京劇表演藝術家趙燕俠,她扮演的白蛇感情奔放,極富生活化,田漢專為她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徽調三眼]“小乖乖”,由名琴師李慕良譜寫唱腔,哀婉悲催,令人淚下。當下京劇《白蛇傳》,各個京劇院團都有各個流派的傳人,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使這出文武并重,深情厚愛的京劇《白蛇傳》,成為觀眾非常喜愛的京劇傳統保留節目。國家京劇院和北京京劇院都把這出京劇《白蛇傳》作為常演劇目,由一代又一代的優秀青年演員不斷演出,同樣受到觀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