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7-191-4-TBB
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動力,其賦能效應正深刻影響全民健身領域,推動健身服務向智能化升級。國家《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等政策明確提出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推進智慧健身設施建設。智慧化已成為“十四五”全民健身發展重點方向。目前,智慧健身步道、線上健身課程等雖初見成效,但全民健身智慧化在統籌規劃上存在區域建設不均衡、資源共享上數據壁壘尚未打破、服務精準性上個性化供給不足。為此,本研究旨在剖析其內涵特征、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為塑造服務新形態、提升治理水平提供參考。
1、數字時代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內涵及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全民健身智慧化是智慧體育的核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其本質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健身服務的深度融合,構建服務于各類健身主體、低成本且人本化的數字化服務模式,如通過智能終端實時捕捉運動數據,為居民提供定制化指導。它是多主體協同、多領域聯動的系統工程,涵蓋健身設施智能化改造、信息服務平臺搭建及運營管理機制創新,更是整合分散健身資源、培育線上健身社群等新業態、實現服務精準高效供給的重要途徑。
綜上,數字時代全民健身智慧化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居民需求為導向、供需和諧為基礎,多元主體協同治理全域健身設施、平臺及機制的系統工程。其特征主要體現在智能設備的廣泛滲透(如可穿戴運動裝備、智慧健身器材)、應用系統與數據平臺的高效聯動(如健身APP與場館管理系統實時對接)、數據資源共享與人機多元交互的深度融合(如通過數據中臺實現跨區域健身信息互通)三方面。而數字時代的特征則主要體現于技術迭代加速推動服務升級、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要素、線上線下場景無縫銜接三點。
1.1、治理模式升級:信息處理平臺化
作為服務供給對象,公眾要充分發揮全民健身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現階段,全民健身正在政府電子治理、智慧政務等智慧領域中積極探索,試圖通過信息處理平臺化打破傳統治理局限。浙江、長沙等地在政府智慧治理中積極探索全民健身數字化路徑并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浙江省依托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不僅整合了體育場館預約、運動賽事報名等基礎服務,更通過線上意見征集模塊擴大民眾參與體育的參政和決策空間,提升其參與體育治理的深度。如在全省公共體育場館服務大廳提升行動工程中,部分地區通過“二維碼”信息化建設實現了社區體育設施管理模式的重大轉變:
管理部門可通過后臺數據庫實時遠程掌握設施的運行、檢修和維護等狀態,居民也能掃碼反饋使用問題。這種平臺化治理推動著體制機制創新、流程優化和數據壁壘化解,將大眾從治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
1.2、基礎設施升級:社區健身智慧化
為積極響應國家推進“互聯網 + 健身”及建設“15min健身圈”的政策,推動社區健身設施智慧化加速升級,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科學便捷的健身服務。近三年來,長沙市已成功建設多個智慧社區健身中心,注冊會員超萬名,首創政府投資、小區整合、企業運營的“互聯網 + 公益健身”模式。健身中心不僅擁有有氧訓練區、自由力量訓練區等七大功能區,還為居民增加了云端視頻指導,居民可通過APP進行課程與器械預約、在線學習、運動數據查詢等服務,極大提升了健身便利性與專業性,激發居民的健身熱情。目前,小區會員平均滲透率高達 15% ,是全國普通健身會員滲透率的5倍。而智能健身設施和賽事的“深圳模式”憑借標準化建設與高效運營,已在全國多地推廣,全國已建成300多套,服務用戶達350萬人,使用超3000萬人次,成為社區健身智慧化的示范樣本。
1.3、服務功能升級:體醫融合智能化
推動體育健身與醫療、文化等領域融合發展的理念早在2014年就已提出。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并獲得優先發展契機,體醫融合的智能化服務功能已實現顯著提升。這種升級不僅讓健身更具科學性,更打通了健康管理的全鏈條,使具體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如智能閘機掃碼入場實現健身數據與健康檔案初步關聯,APP或服務平臺的場地預訂功能在提高場館運營效率的同時,能同步記錄運動頻次等基礎健康數據;智能體質監測設備通過監測心率、體脂等多維度指標,結合醫療健康數據庫提供個性化健康評估與運動建議;運動消費數據累積的積分可兌換體檢折扣等健康權益,進一步激勵居民持續參與科學健身。
2、數字時代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的困境
2.1、監管力度不足,網絡失范現象頻出
在我國體育改革進程中,政府、社會等多主體之間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彼此間責權邊界模糊,導致監管機制匱乏,使服務過程中存在“打擦邊球”“鉆空子”等行為,擾亂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生態秩序。
數字時代數據信息安全責任重大,我國尚缺乏統一管理平臺。盡管國家及地方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如《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指南(試行)》《智慧社區健身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但實踐中卻因法律監管不到位,使個人信息被泄露事件頻發。如某數字健身平臺不遵守消費者的安全底線原則,造成網絡失范現象,進而構成財產損失、信息跟蹤等風險。2015年在健身界風靡一時的020平臺“健康貓”官方打著支持高校體育畢業生、退役運動員就業等幌子,營設“共享式智慧社區運動中心”等產品,致使約25萬體院師生被騙,涉案金額高達82.7億元。如悅動圈、小米運動等APP違規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造成用戶財產損失與隱私泄露風險提高。此外,雖有地區構建了全民健身服務監督反饋平臺,如江蘇省連云港市已開通網絡投訴、匿名舉報監督等服務,但仍缺乏針對性配套措施或法規。
2.2、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對特殊群體服務不到位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居住鄉村人口達50979萬,占 36.11% 。因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突出,導致農村全民健身數字化進程明顯滯后于城市,成為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的“短板”。農村居民在獲取數字信息價值判斷、應用數字設備技術水平、數字技術嵌入及溝通協調能力等方面與城鎮居民有較大差距。
全民健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依托。浙江、長沙等地已建設全民健身服務數字平臺,深圳、山東沿海等部分經濟發達地區也展開了平臺建設探索,但缺乏規模化、統一化、標準化。數據顯示,新增9000多億元基礎設施額度中數字基礎建設占比較低,2020年不足 30% ,且大量老、破、舊戶外設施數字化改造成本高、難度大。
從某種程度看,特殊群體如低收入者、老年人等在數字環境中處于劣勢,面臨“數字鴻溝”:線上預約支付困難、缺乏技術操作能力、現有智能產品如健康APP、手環等具有記錄、定位、血壓測量等功能,但對跌倒報警、緊急求助及慢性病管理等高層次需求回應不足。為避免形成“數碼文盲”“數字沉迷”等問題,在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進程中要對此類問題給予特別關注和重視。
2.3、服務主體缺乏數字化思維,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有限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設發展,長沙、深圳等地作為全民健身智慧化治理的排頭兵,在智慧理念嵌入健身服務價值重塑、數字技術賦能、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等方面積累了實踐經驗。但整體來看,仍存在“以人為本、滿足需求、互惠共贏”的理念認知不足、產品設計忽視群體差異、智能產品難以普及推廣等問題。同時管理層技術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增加了健身者人身、財產等安全風險。
數字時代,全民健身服務雖已引入數字思維和技術,但由于存在理念偏差、技術創新延遲,使其停留在“互聯網 + 傳統社區”的簡單疊加,導致線上與線下互補融合失序,出現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技術創新應用滯后等現象。我國數字建設基礎較為薄弱,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尚未明確列入各省政府改革目標之中,導致全民健身服務數字技術治理僅僅應用于國民體質監測、群體賽事活動等方面,未能激發政府、市場等主體的內生動力。尤其在智慧化、信息化時代,雖諸多城市、社區已邁入智慧化發展階段,但信息技術的研發水平、智能科技管理等仍處于摸索階段,極易影響其創新發展。調研顯示,社會體育指導員普遍存在學科背景單一、數字技能不足等問題凸顯。從一定程度上看嚴重制約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
2.4、體育科技創新人才短缺,制約服務成效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同樣如此,體育產業數字化、經濟化快速發展亟須體育科技與數字技能人才作為核心競爭力。盡管部分院校(如北體、上體等)專業設置了智能體育工程、大數據技術等專業,但體育產業數字化人才及數字經濟和體育科技創新人才依然短缺。這直接導致在體醫融合智能化場景中,部分智能設備數據應用、個性化服務優化等方面難以高效推進。一方面,高等院校學科專業設置與體育產業需求不匹配,數字體育技能人才培養供不應求。另一方面,復合型跨界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數字技能人才的短缺制約了體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經濟規模發展。再者,低生育率、老齡化(60歲以上占 20% )、城鎮化(超 60% )及農村人口空心化、低學歷化的發展態勢,進一步加劇了體育人才缺口,尤其在基層體育數字化服務領域表現突出。
3、數字時代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的實現路徑
3.1、健全監管評價機制,完善全民健身法治體系
服務監管評價機制是檢驗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成效的關鍵,能及時發現服務短板并倒逼改進。完善該機制對提升服務質量、保障用戶權益意義重大。首先,需建立體育數據安全管理機構,明確數據開放應用范圍,按敏感程度劃分數據級別,構建涵蓋服務效率、安全合規、用戶滿意度等的常態化評估指標體系;針對現有平臺缺乏失信約束的問題,利用其公開屬性創新“用戶評價 + 第三方評估”監管評價機制,搭建數據加密、風險預警的數據安全防控體系。其次,建設彈性包容的體制機制,強化政府數據動態管理能力。針對平臺建設中的數據安全、算法道德等問題,制定覆蓋事前預防、事中監管、事后追責的風險防范體系,約束企業、運營方等責任主體,維護公平有序的治理秩序。最后,各級政府應改進宣教方式,以數據泄露、違規使用等違法案例為警示,通過線上普法專欄、線下社區講座等渠道加強法制普及,提升服務主體法治素養,推動全民健身生態健康發展。
3.2、夯實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2019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35年要大幅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為全民健身智慧化均衡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需從兩方面夯實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其一,推進農村數字健身設施建設。政府與體育部門牽頭引入社會資本,在城郊及落后地區重點打造“全民健身基礎設施數字化基地”,配置智能健身路徑、體質監測儀等設備。同步完成設施適老化與適農化改造。同時融合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實現運動數據實時反饋與科學指導,提升群眾使用體驗,夯實智慧健身受眾基礎。其二,完善特殊群體健身信息服務體系。針對農村非網民占比高、數字技能薄弱的現狀,依托村社開展涵蓋智能設備操作、健身APP使用的數字素養培訓,開發操作簡易的專用設備,通過村廣播、宣傳欄、志愿者講解等加強知識普及與一對一幫扶,提升弱勢群體數字化能力,推動其融入全民健身新業態,促進數字技術與全民健身智慧化深度融合,助力填補城鄉“數字鴻溝”。
3.3、轉變發展理念,強化網絡數字技術應用
理念是行動的價值引領,全民健身智慧化需以“以人為本”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導健身服務智慧化建設與發展,讓技術創新始終圍繞人的需求展開。首先,嵌入人本價值理念。明確民眾主體地位,以不同年齡、運動基礎人群的個性化需求和使用體驗為導向,推出定制化健身方案等服務,將滿足民眾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最終目標。其次,實現精準供給。通過互聯網平臺精準采集供需數據,高效整合健身場館、教練資源并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強化服務供給的精準性與靈活性。再次,深化數字技術融合。推動“互聯網+全民健身”模式深度落地,吸引科技企業參與智慧化建設,促進健身與旅游、健康等領域跨界融合,以專項政策激勵技術創新與業態升級。最后,拓展智慧化宣傳渠道。借助短視頻、社區宣講等方面強化輿論引導,結合智慧健身案例講解,提升民眾對全民健身智慧化的必要性認知。
3.4、培養具備數字素養的全民健身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數字中國與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更是推動全民健身智慧化從技術應用向深度創新跨越的核心支撐。為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需著力培養既懂體育規律又掌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數字體育人才。一是構建人才培養體系,鼓勵高校結合智慧健身場景需求,通過增設交叉課程、組建跨學科導師組,推動體育與計算機、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專業交叉融合并開設智能健身設備運維、運動數據分析師等特色方向,建立多層次人才培育體系;二是打造實踐基地,整合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資源,共建“校一企、校一社”實踐平臺,通過參與智慧場館建設、健身APP開發等項目強化數字技術應用與社會需求對接,提升人才實戰能力;三是創新人才吸納機制,采用人本化引進模式,設立綠色通道,加大經費支持,重點引入信息技術、大數據等專業人才,并通過國際交流、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競爭力,破解智慧化發展的人才瓶頸。
4、結語
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是實現全民健身服務便捷化、精準化,培育全民健身新業態,推進全民健身資源整合共享的重要途徑。如今全民健身智慧化已初見成效,但仍然面臨難題。未來,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通過多方面舉措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具體而言,需加強全民健身領域的法治建設,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持續夯實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彌合城鄉在數字健身資源上的差距;進一步深化數字技術在全民健身場景中的應用,讓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健身需求;同時著力培養具備數字化素養的全民健身專業人才,為智慧化發展注入人才動力。通過這些努力,推動數字經濟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不僅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能為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馮振偉,田豐.全民健身智慧化的邏輯理路與實現進 路[J].體育學刊,2022,29(6)
[2]馮振偉,田豐,陳召,等.全民健身智慧化的條件訴求、阻
滯因素與優化路徑[.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4).
[3]文秀麗,曹慶雷.我國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價值、現實樣態及路徑[].體育文化導刊,2022(5).
[4]盧文云,陳佩杰.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內涵、 路徑與體制機制研究[I].體育科學,2018,38(5).
[5]孫蔚,任婉蓉,單命偉.全民健身信息服務平臺標準化建設:理論邏輯、地方實踐和實施保障[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6).
[6]盧元鎮,于永慧.我國體育改革與全民健身:回顧、展望及應關照的社會事實[].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1)
[7]趙述強,高躍,祝良.科技賦能:我國城市公共體育服務邁向智慧化治理的審視與論繹[].體育科學,2021,41(7).
[8]柴王軍,李楊帆,李國,等.數字技術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困境及紓解路徑.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3)
[9]王靜熙,李旺,吳焜.數字化時代提升鄉村居民數字素養的必要性[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21).
[10]葛延輝.智能體育在全民健身實施中的發展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21.
[11]李帥帥,董芹芹,沈克印.我國智能體育應用的實踐困境與推進策略[].體育文化導刊,2021(3).
[12]史一棋,周思宇.智慧醫療應讓老年人更便利[N].人民日報,2021-10-18(7).
[13]王冰飛,蔣睿,何思源,等.淺談社區老年人對便攜式可穿戴設備的需求——以智能手環為例[].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20,18(4)
[14]陳叢刊,陳寧.“十五五”時期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現實基礎、面臨挑戰與前景展望[.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5,40(3).
[15]王寧寧,程文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實踐困境及行動路向[].體育文化導刊,2022(10)
[16]唐佳懿,盧文云.社區全民健身智慧化:實踐樣態、推進經驗、未來進路[I].體育文化導刊,2025(5)
[17]黃謙,王歡慶,李少鵬.體育未來發展的邏輯重構與實踐展望—從元宇宙概念談起[Ⅲ.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2).
[18]潘瑋,沈克印.數字經濟助推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動力機制與實施路徑[].體育學刊,2022,29(3).
[19]張必忠,羅磊,傅新紅.數字素養賦能農民共同富裕的機制與效應研究[J].農村經濟,2025(3).
[20]周銘揚,王先亮.人工智能賦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分析框架與實現策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5,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