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7-007-3-ZQ
引言
自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發布以來,我國全民健身政策不斷完善,《全民健身計劃(2021一2025年)》更將智能體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但在智能體育融入過程中,仍面臨設施覆蓋不均、服務割裂等現實問題,例如一線城市智能場館集中,中小城市露天場地占比居多,農村地區健身路徑維護率不足。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智能技術破解供給失衡難題、提升服務效能,成為實現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智能體育融入全民健身的作用和路徑。
1、全民健身與智能體育
1.1、全民健身的背景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全民健身是一項重要戰略,體現了國家對人民健康與體育事業的高度重視。1995年國務院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明確提出以全體人民為實施對象,廣泛開展群眾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并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此后,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完善,如《全民健身計劃(2016一2020年)》進一步強調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幸福生活的基礎保障。當前學界相關研究認為,全民健身的內涵已從早期的“增強體質”擴展為涵蓋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和軍隊體育的綜合性實踐,其范圍與廣義群眾體育一致,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載體。
從實施目標來看,全民健身除注重身體鍛煉之外,還強調通過多樣化健身活動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國家將每年8月8日設立為“全民健身日”,以強化公眾參與意識,倡導青少年等重點人群每天參與體育活動,并推廣科學健身方法。近年來,政策進一步聚焦于基層設施建設與健康干預,如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群眾身邊的運動場地設施建設,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這些舉措表明,全民健身已從單一的身體訓練轉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通過體育與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除此之外,全民健身的內涵演變還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關聯。在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居家健身、“線上健身活動”等新模式興起,凸顯了全民健身的靈活性和創新性。當前,全民健身已形成“計劃一事業一工程一戰略”的多維框架,既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也是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基石。
1.2、智能體育概念
智能體育是信息技術與體育領域深度融合的產物,其發展受到政策和技術的驅動。政策層面,近年來國家明確提出“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例如,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要求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優化體育服務,建設智慧健身步道、智能體育公園等設施;2021年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進一步將智能體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旨在通過技術手段提升體育資源利用效率。
學界指出,智能體育的本質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為核心,構建覆蓋全民健身、競技體育和產業管理的智能化運行體系。從技術特征來看,智能體育通過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實現體育活動的精準化管理。例如,智能穿戴設備可實時監測運動數據,云計算平臺能整合用戶健康信息并生成個性化運動方案,AI技術甚至可輔助生成科學訓練方案。這類應用不僅解決了傳統體育中資源分配不均、指導效率低等問題,還拓展了體育的功能邊界,如通過VR技術打造沉浸式健身場景,或利用社交平臺增強運動趣味性等。此外,智能體育在校園和社區場景中已初見成效,如通過智能設備采集學生體質數據并生成健康報告,為學校提供科學干預依據等。
需厘清的是,智能體育與“數字體育”“智慧體育”等概念既有關聯又有區別。學界認為,“數字體育”側重體育過程的數字化改造,如賽事直播、場館預約等;而“智慧體育”更強調通過智能感知和決策系統實現體育服務的自主優化。當前,我國智能體育仍處于初級階段,技術應用多集中于設備智能化和數據平臺搭建,如山東省推出的AI運動指導系統可通過大模型分析用戶體質數據,并提供定制化方案。隨著技術的成熟,智能體育將逐步向“智慧體育”演進,最終形成覆蓋全民、全場景的體育服務生態。
2、智能體育在推進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分析
2.1、提升健身設施的科學性與互動性,激發全民參與熱情
傳統健身器械功能單一、缺乏反饋,這一痛點極大影響了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老舊的器械僅能完成基礎動作,用戶無法量化運動效果,甚至可能因動作不規范導致損傷風險。而智能體育則以“數據感知 + 算法優化”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以智能健身鏡為例,其內置傳感器可實時監測用戶心率、卡路里消耗等數據,并通過屏幕反饋動作標準度,幫助用戶調整姿勢、降低受傷概率。同時,新一代器械如智能跑步機等,能根據用戶體重、運動強度自動調節阻力,確保鍛煉效果最大化。這些技術突破讓健身從“盲目訓練”轉向“精準干預”,顯著提升了運動的科學性和趣味性。
在全民健身路徑建設中,智能化升級同樣效果顯著。例如,江蘇等地推廣的智能健身路徑系統,通過太陽能供電、人臉識別等方式啟動設備。用戶掃碼,即可查看鍛煉頻次、能量消耗等實時運動數據,并生成個人健康報告。戶外器材還可搭載物聯網模塊。一旦設備損壞,系統會自動向管理平臺發送維修定位信息,解決傳統路徑“重建設、輕維護”的難題。同時,社區、公園的智能健身設施已形成互聯網絡,用戶在不同場景的運動數據可同步至云端,經AI算法生成跨場景運動建議,如提示久坐辦公族增加上肢訓練頻次,或為老年人推薦低強度平衡練習。這種“硬件 + 數據 + 服務”的整合模式,既延長了設施的生命周期,又讓全民健身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2.2、提升健身指導的精準性與普及性,破解專業資源短缺難題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不足且分布不均,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群眾難以獲得專業指導。智能體育通過“
大數據”可構建起普惠化指導體系,如舒華體育推出的AI健身助手2.0,可基于大模型分析用戶體質數據,自動生成包含動作組合、強度分級的周訓練計劃,相當于為每位用戶配備“24小時貼身私教”。這類系統還能通過視頻識別技術糾正用戶動作。例如,智能立定跳遠測試儀可實時反饋起跳角度、落地姿勢等細節,幫助青少年提升運動表現。對于老年人,智能設備則側重安全監測,如具備跌倒預警功能、心率異常提醒功能等,讓高風險人群更安心地鍛煉。
在資源整合層面,智能體育打破時空限制,實現指導服務下沉。一方面,政府通過直播平臺開展線上健身知識講座,偏遠地區的群眾通過手機即可學習科學鍛煉方法。另一方面,社會體育指導員借助智能終端接入全國培訓平臺,參與虛擬教研活動并提升專業能力。例如,山東某社區指導員借助AI模擬教學場景反復演練指導技巧,極大提升了服務滿意度。此外,智能系統能針對特殊需求提供定制方案。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平臺可結合醫療數據,推薦低強度有氧運動;針對青少年體質下滑問題,校園智慧體育系統通過無感采集跳繩、跑步等數據,自動生成班級運動強度報告供教師參考。這種“千人千面”的服務模式,讓全民健身從“一刀切”走向“精細化”。
3、全民健身中智能體育的融入問題及建議
3.1、全民健身中智能體育的融入問題
(1)智能化健身設施覆蓋不足且功能失衡。
當前,我國智能化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升級面臨“區域失衡”與“功能錯位”雙重挑戰。一方面,智能化場館高度集中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覆蓋率不足。例如,浙江、廣州等地的智能健身路徑已實現掃碼數據追蹤和個性化運動指導,但多數中小城市仍依賴傳統露天場館,設施陳舊且無法接入智能系統,導致群眾健身需求與供給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已建成的智能場館存在“重硬件、輕服務”現象。許多場館雖配備智能照明、溫控系統,但對用戶核心需求響應不足。比如,缺乏針對老年人的防跌倒預警功能,或未整合健康數據生成運動處方,導致智能化淪為“面子工程”。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現有設施的智能化改造缺乏統一標準。部分場館因早期設計限制,如露天結構、電力供應不足,難以接入物聯網或部署傳感器,智能化升級成本高昂。如某地體育公園嘗試引入AI健身步道,但因網絡信號覆蓋不全,用戶運動數據無法實時同步,最終淪為普通跑道。這種“半吊子\"改造不僅浪費資源,還降低了群眾對智能體育的信任度。
(2)智能體育服務平臺存在“互動缺位”與“服務割裂”兩大問題。
盡管多地已推出智能體育服務平臺,但其服務能力與用戶體驗仍存在一些短板。以某地全民健身信息平臺為例,其雖支持場館預約和課程查詢,但用戶反饋通道缺失,無法根據需求優化功能。此外,更普遍的問題是,平臺功能分散且數據孤島現象嚴重,比如健身指導、體質監測、健康檔案等模塊各自獨立,用戶需反復登錄不同系統,操作煩瑣。例如,某市平臺的運動數據無法與醫療機構共享,慢性病患者無法通過系統獲取融合醫療建議的運動方案,降低了服務實用性。
此外,還存在平臺推廣策略與用戶習慣脫節的現象。當前,絕大部分的健身者都依賴移動端獲取信息,但多數平臺仍以PC端為主,APP應用開發滯后。有些城市推出的健身服務平臺僅支持電腦端預約,導致中老年用戶因操作困難而放棄使用。同時,還存在平臺內容更新緩慢的問題,很多健身資訊多為轉載,缺乏本地化賽事活動、社區課程等實時信息,用戶黏性不高。
3.2、全民健身中智能體育的融入建議
(1)推行“分級智能改造”,構建普惠化設施網絡。
針對設施覆蓋不均問題,可實施“分級改造”策略。首先在核心城市試點全域智能化建設,在一線城市推廣“物聯網+AI”綜合解決方案。例如,青島嶗山區姜格莊綠地公園通過智能健身驛站、AI步道等設施,實現運動數據實時反饋與健康風險評估。此類場館可進一步接入城市健康大數據平臺,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運動干預建議。然后,中小城市側重功能嵌入,對基礎設施薄弱的傳統場館,采用模塊化智能組件進行低成本升級。比如,可以為露天籃球場加裝智能計數籃筐,通過傳感器統計投籃命中率并生成訓練報告;或在社區健身路徑部署太陽能供電的語音指導設備,引導用戶規范使用器材。農村地區則可聚焦基礎聯網,優先解決網絡覆蓋與電力供應問題。比如,陜西商洛市通過“村村通”工程為健身廣場鋪設無線網絡,使村民可通過手機查詢健身器械使用教程。
同時,還可建立“智能設施運維基金”,采用“政府補貼 + 企業共建”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智能場館運營。企業通過廣告投放、會員服務等方式獲得收益,政府則按人流量給予補貼,確保設施長效運轉。
(2)打造“需求驅動型”智能服務平臺,提升用戶體驗。
提升服務平臺效能需從“用戶視角”重構設計邏輯。首先需要構建“一站式”服務入口,整合健身指導、場館預約、健康檔案等功能。可參考山東省體衛融合平臺,該平臺接入AI大模型后,用戶輸入體質數據即可自動生成包含運動強度、飲食建議的個性化方案,并與醫院體檢數據互通。下一步可增加社交模塊,允許用戶組建健身小組、分享運動成就,增強互動性。另外,還需建立動態反饋機制,在平臺嵌入“用戶評價算法優化”模塊。如杭州某健身APP引入了AI客服,可實時收集用戶對課程難度、教練水平的評價,并自動優化推薦算法,大幅提升服務匹配度。同時,也可以設立“全民健身需求直通車”,定期邀請社區代表參與功能設計研討會。最后則實施精準化推廣策略,針對不同人群設計傳播方案:對老年人,通過社區講座、子女代操作指導等方式提升使用率;對青少年,聯合短視頻平臺發起“AI運動挑戰賽”,利用網紅教練引流等。此外,可在公園智能器材上印制二維碼,掃碼即跳轉本地服務平臺,實現線下導流。結合上述措施,智能體育將真正成為全民健身的“基礎設施”,而非僅停留在概念層面。
4、結語
智能體育的融入可以為全民健身注入新動能。通過智能設施分級改造,可以實現健身數據實時反饋與遠程指導;通過在相關平臺接入AI大模型,慢性病患者運動干預精準度大幅提升。未來還需進一步推動技術與政策協同,一方面擴大智能場館覆蓋范圍,推廣低成本模塊化改造方案,如智能計數籃筐、語音指導設備等;另一方面強化平臺互動性,通過“用戶評價一算法優化一服務升級”閉環提高服務匹配度。只有將技術紅利轉化為群眾切身的健身體驗,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全民健身愿景。
參考文獻:
[1]李高航,張強,陳元欣.我國智能體育發展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24(8).
[2]王俊明,李國強,楊廣輝,等.大數據驅動全民健身智能化發展實現機制與路徑[.體育文化導刊,2024(7)
[3]侯亞凡.全民健身趨勢下的智能體育發展路徑[].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0).
[4]陳艷玲.淺析智能體育背景下健身科學化發展的困境與路徑[].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7).
[5]陳順利,賈遇珍.全民健身視角下智能體育與傳統體育融合發展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4).
[6]徐廣艷,唐文坤,賴麗麗.智能體育與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浪潮中的共融與互促之路研究[I].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3).
[7]姜淇也.智能體育在促進全民健身方面的應用及影響研究[].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