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7-079-3-HSX
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為武術產業注入發展動能。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將武術列為重點推廣項目,2019年《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武術產業進一步發展目標,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為武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支持。在“健康中國”“文化強國”戰略引領下,武術產業巧妙對接全民健身、文旅融合、體教結合等政策賽道,形成跨部委協同推進機制。但武術與其他產業在融合進程中暴露出的無形資產流失、監管機制滯后等問題,仍亟待破解。本文基于政策與產業發展實際,探討武術產業突破傳統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
1、武術產業與體育產業發展背景
1.1、我國武術產業概況
我國武術培訓行業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顯著的增長,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繼續保持這一勢頭。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武術培訓。2023年,中國武術培訓行業的學員人數達到了約1800萬人,同比增長 10% 。另外,政府對武術產業的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多部門印發了《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分析了當前我國武術產業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部署了下一階段武術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提出穩步推進各級武術項目協會改革,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武術產業體系。相關政策的發布與實施將大力推動武術產業的發展。從企業數量的變化也可看出武術產業的整體發展規模。
表1我國2022年與2024年武術企業類型及數量對比(單位/家)

注:數據來源為博研咨詢市場調研在線網及愛企查搜索關鍵詞。
從當前市場預測情況來看,我國武術行業有望繼續保持穩健增長。預計到2025年,武術培訓市場規模將達到約650億元人民幣,復合年增長率約為 15% 。學員人數預計將突破2200萬人,其中青少年學員仍將是主要增長動力。隨著行業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推進,優質培訓機構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行業集中度有望提高。
1.2、我國體育產業概況
我國體育產業在國家政策驅動和消費升級背景下發展迅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3.6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1.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2025年體育產業規模目標將突破5萬億元。而在細分領域中,健身休閑業增長顯著,2023年健身會員人數達1.2億人,較2020年增長 35% 。競賽表演業加速復蘇,中超聯賽、CBA等職業賽事場均觀賽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 85% 。體育服務業占比提升至 53.6% ,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在線健身平臺Keep月活用戶突破3000萬。冰雪產業乘冬奧東風持續擴容,2023年參與人數超7000萬,相關產值突破6000億元。“體育 + ”融合業態蓬勃發展,體育旅游、康養等新場景占比提升至 18% 。未來,智能化裝備、沉浸式賽事體驗及體教融合將成為產業增長新引擎。
2、我國武術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劣勢與分析
2.1、政策層面優勢匯總
武術產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層面的持續賦能。政策的頒布體現出了從頂層設計到專項規劃的過程及從市場監管到戰略協同的推進。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武術產業搭建了立體化的支持網絡,形成了“政策組合拳”的護航效應。
首先看政策支持力度。自1995年《體育產業發展綱要》首次確立產業地位以來,武術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始終占據政策核心地位。特別是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首次將武術列為重點推廣項目,標志著傳統武術正式進入國家產業戰略序列。政策層敏銳地洞察了武術的跨界價值。2016年,《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武術與健康產業相結合。2017年總局發布首個武術賽事監管文件,建立分級分類管理體系。2018年,《關于加快發展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則創新提出武戲融合模式,鼓勵武術賽事與文化演出聯動。這種“武術 Φ+Φ? 的政策思路,直接催生了武術培訓、賽事運營、文化IP開發等多元業態。2019年出臺的《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更是開行業先河,系統提出武術產業發展的五年路線圖,這在其他傳統體育項目中較為罕見。
其次是規范管理創新。針對行業亂象,2022年新修訂的體育法更從法律層面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配合藍皮書中的行業研究,形成“法律 + 政策 + 標準”的三維治理架構,這在體育細分領域管理中具有示范意義。另外,更要看到武術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協同優勢。武術產業巧妙對接了“健康中國”“文化強國”等國家戰略,這種政策疊加效應使其能同時調動體育、文旅、教育等多部門資源。如“太極進校園”工程就實現了體育總局與教育部的政策聯動,這種跨部委協同在其他產業中并不多見。
表2武術產業歷年來政策匯總

通過表2可知,國家層面對武術產業的支持已形成“五年一規劃、年年有新政”的持續推力,既有宏觀戰略指引,又有具體實施路徑。這種政策不僅為武術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保障,還成為行業復蘇的關鍵支撐。
2.2、產業發展層面的劣勢分析
在武術產業加速融合與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兩大致命短板,制約著武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其一是無形資產保護機制存在明顯漏洞。盡管當前武術IP開發成果顯著,比如持續熱播的《武林風》節目、少林武術節等品牌成功打通了文旅市場,但“重開發、輕保護”的思維導致核心資產頻頻流失。以少林寺為例,其商標在海外遭大規模搶注,雖后期艱難啟動維權,但對品牌商譽的損害已成既定事實。當前,對商標、版權、賽事IP等無形資產的保護仍停留在事后補救模式,法律規范與企業防范意識未能形成合力。若缺乏類似商標預警系統的前置保護機制,未來武術文創、數字內容等新興業態的拓展恐將面臨更大的侵權風險。
其二是管理體制滯后,制約了市場活力的釋放。武術產業雖已初具規模,但監管體系尚未跳出“強政府、弱市場”的框架。一方面,市場監管存在盲區,如“馬大師事件”暴露出行業準入門檻模糊、師資認證標準缺失等問題,直接沖擊消費者信任。另一方面,政府過度主導資源配置,導致社會資本參與度低,市場化運營空間受限。例如,“武術 + 文旅”“武術 + 教育”等融合項目常因行政審批煩瑣而推進緩慢,抑制了創新動能。這種既管不全又放不開的管理模式,使得產業難以形成自我調節的市場生態,制約了多元化經營路徑的探索。
3、我國武術產業融合發展與多元化經營的措施
3.1、構建無形資產全鏈條保護體系,激活產業創新動能
解決武術產業無形資產保護難題,需要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布局,建立起覆蓋確權、運營、維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
第一步是搭建武術知識產權數字平臺。建議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聯合武術協會、文旅部門,建立中國武術知識產權數據庫,將少林、武當、峨眉等傳統武術流派的商標、功法名稱、賽事IP等核心資產納入數字化登記系統。例如,可參考杭州亞運會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對太極拳、八段錦等公共武術IP進行集體商標注冊,同時開發區塊鏈存證功能,實時記錄武術文創作品、短視頻教學等內容版權。這套系統需嵌入預警機制,當監測到國內外商標搶注或內容侵權時,自動觸發風險提示,讓企業能像安裝防盜門一樣守護核心資產。
第二步是創新無形資產運營模式。鼓勵武術企業與互聯網平臺深度合作,通過IP授權分賬機制實現價值裂變。例如,少林寺可聯合騰訊游戲開發“少林武魂”手游,將七十二絕技拆解為數字資產包,玩家每解鎖一個招式,少林寺即可獲得相應版權收益;峨眉武術IP運營商可借鑒故宮文創經驗,推出“武俠兵器盲盒 +AR 招式教學”組合產品,用戶在拆盒時掃碼激活虛擬指導師父,既增強體驗感又形成版權壁壘。對于武術賽事這類時效性強的無形資產,可建立賽事直播權分級拍賣制度,參照NBA轉播權運營模式,將武林風年度總決賽的獨家直播權、短視頻剪輯權、二創開放權分層出售,既能擴大傳播又能精準變現。
第三步是建立跨境維權協作網絡。針對武術商標海外搶注的頑疾,建議國家體育總局設立專項維權基金,支持少林寺等機構在重點國家發起商標無效宣告訴訟。例如,在東南亞市場,可聯合當地華人商會建立武術品牌保護聯盟,共享侵權線索和法律資源。同時,推動武術IP納入“一帶一路”文化輸出清單,通過政府間協議實現武術商標的跨境互認,從根本上杜絕搶注。
3.2、重構市場化管理生態,釋放產業融合活力
解決管理體制的問題,關鍵在于構建政府定標準、市場配資源、協會做服務的新型治理體系,這同樣可從三個角度來實施。
首先是建立分級分類監管體系。建議將武術產業劃分為三大板塊,實施差異化管理,包括:傳承保護類,如傳統拳種教學;商業運營類,如職業賽事;融合創新類,如武術電競。對于太極拳教學等傳統文化項目,由文旅部門制定師父資質認證標準,推行非遺傳承人帶徒備案制;對商業賽事則借鑒搏擊行業監管經驗,要求主辦方繳納賽事保證金,并引入第三方保險機構承擔運動員傷殘風險;而“武術 + 電競”等新興業態,可參考上海電競之都建設方案,在內容審核環節設置武術文化顧問職位,確保改編不偏離武術精神內核。這種分類監管既能守住底線,又不扼殺創新,就像給不同體重的選手配置了個性化護具。
其次是激活社會資本參與機制。重點打通從政策到資本再到項目的轉化通道,建議設立國家級武術產業引導基金,采用“基金 + 子基金”架構撬動社會投資。例如,政府出資20% 作為劣后資金,吸引文旅集團、互聯網企業共同組建“武術 + 科技”子基金,專項投資VR武術教學、智能武術裝備等項目。對于武術文旅綜合體這類重資產項目,可創新采用輕資產運營模式,比如地方政府提供武術主題公園建設用地,企業以IP和運營能力入股,收益按“土地租金 +IP 分成 + 運營提成”進行三方分配。例如,成都青城山對此模式進行試點,將道家武術與康養民宿結合,社會資本回報率提升至年化 15% ,值得全國推廣。
最后是構建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可借助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打造“武術 +,, 跨界實驗室。例如,在嵩山少林寺周邊建立武術數字創意產業園,吸引短視頻團隊、動漫公司、智能硬件廠商等入駐,形成從內容創作到技術研發再到產品落地的完整鏈條。園區內設置“融合創新加速器”,對“武術 +AI 體感設備”等項目給予三年稅收減免,并開放少林武術動作捕捉數據庫供企業研發使用。同時,建立需求對接云平臺,實時匹配武術培訓機構場地需求與商業地產閑置資源,解決城市武館租金高的痛點。這套機制相當于給產業融合安裝了“渦輪增壓器”,能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通過這三重改革,武術產業將實現從政府劃槳到市場掌舵的轉變。以武術培訓行業為例,若能在北京試點分級監管,允許獲得AAA級認證的機構開展在線跨國教學,那么預計三年內可培育出10家估值超10億元的武術教育科技企業。而市場化運作的武術賽事IP,若能引入NBA式的聯盟運營機制,完全可能打造出堪比中超的商業價值增長極。
4、結語
武術產業的融合升級絕非簡單疊加,而是要通過制度創新重構產業基因。當無形資產的“防火墻”筑牢、市場活力的“發動機”啟動時,武術就能跳出“表演強、產業弱”的怪圈,在文旅融合中催生武俠主題度假區,在數字轉型中誕生武術元宇宙平臺,在體教結合中培育新一代武術文化傳播者。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正是推動傳統武術從文化遺產向產業富礦躍遷的關鍵跳板。
參考文獻:
[1]詹雪靜.基于GIS的登封市武術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4.
[2]金寬.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武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3.
[3]馬曉雪.產業鏈視域下武術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
[4]孫博乾.東三省武術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體育學院,2021.
[5]王冬冬.論武術產業的發展[.武術研究,2017,2(10).
[6]劉瑩.我國傳統武術產業發展新方向—以馬云太極禪公司為例[J].中華武術(研究),2017,6(2).
[7]陳浩,劉政.論中國傳統武術的產業多元化發展趨向[]搏擊(體育論壇),2015,7(8).
[8]楊瑩瑩.武術產業化發展趨勢淺析[J].當代體育科 技,201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