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7-195-4-TBB
在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智慧教育已經成為驅動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支點。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以人工智能技術重構教育生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體育課程不僅承載著增強學生體質、塑造健康行為的重要使命,更需回應培養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深層訴求。體育智慧課堂作為數智時代職業教育體育課程的新質生產力,是體育課堂教學主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必然選擇,是促進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體育課堂教學從“技能傳授”向“價值賦能”轉變的必由之路。
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課堂普遍存在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脫節、運動負荷監測滯后、動作糾偏時效性差、個性化指導缺失、運動損傷預警機制缺位、過程性評價數據缺失等問題,難以適應“崗課賽證融通”綜合育人的總體要求。而以ChatGPT、DeepSeek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為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數字化轉型帶來了全新契機。通過數字技術構建“線上 + 線下、現實 + 虛擬、課內 + 課外”的智慧課堂環境,實時捕捉學生運動軌跡、心率變化等生物力學指標,搭建職業體能核心素養數字孿生模型,打造“職業情境嵌入、身體體驗增值、智能系統增效”的職業體育數字畫像,實現“技術、身體、職業”的多模態互動,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范式。
1、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的學理依據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必須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度融入“三全育人”體系,持續深化“三教改革”,以“五金”為抓手,從不同崗位對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需求出發,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發展能力、專業實踐能力、行業適應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體育智慧課堂以教育本質為價值基點、職業能力為核心脈絡、智慧生態為賦能載體,重構職業教育體育課堂新生態,彰顯了技術賦能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的范式革新。具身認知理論、循證教學理論和產教融合理論,分別從技能認知規律、教學優化路徑和職業教育特征三個維度,為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的構建提供了系統的學理支撐。
1.1、具身認知理論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主體的身體及認知主體所處的實時環境如何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活動,重點強調認知過程的具身性、體驗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具身認知理論確立了身體和體驗在認知與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體育智慧課堂教學中,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多感官通道的“身體、心智、環境”交互的數字化實踐場域,讓學生借助VR/AR等技術實現運動知覺的延展與動作意象的具象表征,使學生獲得如臨其境的沉浸式交互體驗,促進運動技能的內化,提高學習效果。
1.2、循證教學理論
循證教學理論以數據實證為導向,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循證教學理論能夠有效解決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經驗主導、評價模糊等問題,推動體育課堂教學從“經驗主導”向“數據循證”轉型,實現對課堂教學的精準干預。在體育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實時采集教與學的全過程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調整教學策略,進行動態干預。
1.3、產教融合理論
產教融合理論聚焦職業能力的生成邏輯,其實質是不同類型的知識相互融合、技術技能的跨界積累與創新,是人才鏈、價值鏈、創新鏈的融合。產教融合理論錨定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踐導向,要求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深度對接,構建職業能力生成與崗位需求匹配的動態平衡機制,培養“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高職院校的體育課堂教學需要突破“為體育而體育”的局限,致力于服務學生職業體能的提升與職業素養的塑造。在體育智慧課堂教學中,根據行業技術標準與崗位能力需要,設置模擬工作場景的職業體育課程,使職業體能訓練與崗位工作情境形成映射。運用虛實融合的情境化體育智慧課堂模擬復雜工作場景,塑造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培養抗壓能力、應急救援能力等核心職業素養,實現運動技能訓練與職業崗位的無縫銜接,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共生共長。
2、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的內在邏輯
智慧課堂是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智能化運用,將人的智慧與技術智能融合為一體,引導學生充分發展的深度學習育人場域。高職院校的體育智慧課堂以“服務職業發展、強化實踐育人”為價值導向,通過“職業情境重塑教學空間、身體實踐激活能力遷移、數智技術賦能精準干預”三重邏輯,形成“情境觸發體驗、體驗生成數據、數據反哺情境”的結構,構建“需求、能力、技術”多維度協同的教學新范式,推動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實現從“體質強化工具”向“職業發展載體”的躍遷。
2.1、職業情境重塑教學空間
職業是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職業教育的知識技能生成應遵循“職業、能力、課程”的逆向思維邏輯。通過對職業崗位群的任務分解、技能解構與典型工作過程分析,形成可遷移的核心能力模型,構建體系化的知識圖譜與技能模塊。
高職院校的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目標必須以職業情景為基礎,通過對崗位核心能力、工作場景、技術標準的解構,提煉出對應的知識圖譜、技能模塊與動作模式,構建虛實融合的崗位模擬空間,使學生在數字孿生環境中完成職業體能訓練與工作情境的映射,進行“身體技能習得”與“崗位勝任力提升”的具身化實踐,實現職業素養的具象生成。教學內容應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出發點,緊扣職業體能需求、技術賦能場景和職業素養滲透等核心任務,將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使學習者通過情境化、項目化的學習過程掌握崗位素養所需的關鍵能力與創新思維,構建“職業導向、數字驅動、能力本位”的教學內容重構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應以“虛擬仿真職業情境體能實訓、智能反饋與個性化干預、游戲化職業任務闖關”等數字教學方法為導向,提高體育智慧課堂的效能;使用VR技術模擬高空作業、狹窄空間操作等高風險場景,訓練學生空間定向能力與應急體能反應;通過動作捕捉,系統分析學生的動作模式,形成行業標準的操作規范;利用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運動負荷、心率變化等數據,生成個性化運動處方;搭建AI運動糾錯系統,即時反饋動作偏差;開發“職業體能挑戰賽”數字游戲,考核學生的體力消耗與情緒管理能力。而評價體系需要以職業素養、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建立過程性的“職業體能發展檔案”數字畫像,實時衡量學生的基礎體能、職業專項體能、職業行為素養。
2.2、身體實踐激活能力遷移
梅洛一龐蒂的“身體圖式”理論表明,運動技能的習得本質上是身體與環境互構的認知過程。身體作為職業素養生成的“生物載體”,是體育教學與具身性教育的連接樞紐。
“身體實踐”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的核心載體,通過智能技術賦能的具身化訓練實現職業能力向崗位情境的遷移轉化。例如,揮拍擊球等運動技能學習形成的空間定位、力量控制等神經肌肉模式,可遷移至精密儀器操作、手術器械使用等職業場景,提升動作精準度與效率,形成動作技能的正向遷移。集體性項目中形成的團隊競技應激反應機制、情緒調節策略,能夠轉化為職場壓力情境下的心理韌性,助力學生適應高強度工作環境,實現抗壓能力的提升。籃球、足球等競技運動中的戰術配合與角色分工,直接映射企業的項目制工作模式,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與領導力素養,助力學生協作意識的養成。身體實踐的遷移效應源于運動神經通路的可塑性重構,運動技能向職業體能的轉化、運動情境中的非認知能力遷移、職業疲勞抵抗的生理適應等形成了跨領域的動作模式激活系統。
體育智慧課堂教學通過多模態感知設備實時捕捉學生運動數據,生成個體化的“身體技能檔案”,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提供可視化記錄。其中三維運動分析技術可識別動作模式缺陷,生成針對性改進策略。大數據驅動則可形成運動表現與職業能力的關聯模型,預判技能遷移的可行路徑。AI算法根據學習者特征推送漸進式訓練任務,構建能力遷移的階梯式發展框架。動作捕捉系統的遷移診斷、大數據驅動的遷移預測、智能引導系統的遷移引導,為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提供了“體腦協同”的創新路徑,成為職業體育教學特有的能力生成范式。
2.3、智能技術賦能精準干預
智能技術將課堂教學過程轉化為可測量、可分析、可優化的個性化精準數字畫像,推動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從經驗走向精準,從普適走向個性,讓每位學生都能隨時隨地獲得最適合自身發展的運動技能方案。
智能技術賦能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精準干預,本質上是通過數據驅動決策鏈的構建,實現教育規律與技術邏輯的創造性融合。通過解構職業場景,分析不同專業的典型工作場景,提取所需關鍵體能指標,繪制職業素養體能圖譜,生成學生體能特征與未來職業場景要求精準匹配的職業體能發展雷達圖。依據學生體能特征、學習進度與職業需求,動態生成并優化體能訓練方案,實現從“統一計劃”到“千人千面”的個性化訓練推薦。并以職業場景的數字化重構、反饋評價的實時化介入、體能訓練的個性化適配,重塑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的空間邊界與方法論體系,有效解決傳統教學中“高危難實施、高耗難普及、高差難均衡”的痛點,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精準干預生態,培養“精技能、強體能、懂安全”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3、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的實現路徑
隨著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高職院校體育課堂教學亟須以數智技術為杠桿撬動“教、學、評”的全鏈條革新,通過課程設計的精準化、教學過程的場景化、評價體系的智能化、保障機制的標準化,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的數字化體育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注入可持續的健康動能,實現體育教學的精準化、個性化和科學化,構建智慧課堂教學的新生態。
3.1、崗課對接,數據驅動精準重構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數智時代的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促進了課程內容的重構,塑造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數據驅動為手段、崗課對接為范式的教育新生態。
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圖譜,依托行業調研、企業訪談及職業標準解析,提取典型崗位的體能特征需求,挖掘區域產業人才體能需求數據,從而動態調整課程內容更新,開發“體育 + 職業素養”融合的模塊化數字孿生課程體系。具體而言,運用智能穿戴設備、體態捕捉系統等數據挖掘技術,采集學生體質基礎數據與運動行為特征,結合人工智能學習算法對體能短板、運動風險進行聚類分析,形成個性化“運動能力畫像”。通過需求與能力的匹配度計算,智能拆分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形成“基礎體能 + 職業場景技能”精準匹配的模塊組合,并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實時追蹤教學效果,動態優化內容結構與難度梯度,構建職業體育“模塊化 + 動態化”的課程內容生成模型,實現課程教學內容的動態適配。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職業教育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亟需通過“崗課對接”,促進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的精準對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數據驅動的體育課程教學通過整合學生學習行為數據、運動表現數據及崗位需求數據,能夠有效識別教學的薄弱環節,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從“技能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使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從“非定量\"轉向“可量化”,從“主觀性”轉向“客觀性”,實現體育課程內容的動態調整與個性化教學需求。
3.2、場景交互,技術賦能動態重塑體育課程教學過程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設具身化的交互式學習場景,構建動態化、自適應的新型教學過程。學生在“感知、行動、反饋”的閉環中實現運動技能的深度內化,使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在虛擬與現實的融合中動態重塑教學過程,實現教學范式的革新。
課前通過在線平臺推送預習視頻與自測任務,運用智能手環、壓力傳感墊等可穿戴設備實時采集學生靜息心率。課中虛實聯動,利用智能穿戴設備實時監測心率、動作軌跡等數據,動態調整學生動作練習強度。并開發職業情景模擬課程,利用環境感知技術創設風雨、高溫等特殊場景,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通過教學云平臺實現掃碼簽到、視頻預習、直播糾錯、社區討論的全流程交互。引入運動游戲化設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利用運動社交平臺組織跨班級競賽,增強課堂趣味性。課后基于AI算法生成個性化訓練計劃,持續追蹤學生練習效果。建立健康運動檔案,服務職業體能發展需求。
虛擬與現實的動態場景交互、智能化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促進了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從“教師主導”向“學生中心”轉變。虛擬場景的沉浸式體驗、技術工具的實時反饋與個性化學習路徑,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進行運動技能訓練、動作分析與實時反饋,智能化手段則優化了教學流程,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技術賦能的場景交互智慧課堂教學不僅
智慧體育
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促進了數據、場景與身體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教學過程從“經驗驅動”轉向“循證決策”。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將更加注重場景化、互動化與智能化,為培養數智時代的新質人才提供新路徑。
3.3、數據融合,根據智能反饋生成體育課程教學評價
多源數據融合與人工智能算法使教學評價從“經驗判斷”走向“精準量化”,形成了以數據協同為基礎、智能診斷反饋為核心,全要素覆蓋、全流程跟蹤和全主體參與的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新范式。
在體育智慧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整合智能穿戴設備、視覺傳感器、環境感知終端等多維度數據源形成多模態數據協同采集機制。設計動態診斷反饋模型,基于知識圖譜構建運動技能和職業素養雙維度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動作技能與職業適應性關聯規則庫,自動生成包含技能缺陷定位、改進策略推薦、職業風險預警等立體化診斷報告。產教協同,打造“技能表現”與“職業發展”的雙向認證體系,讓體育智慧課堂教學評價既指向運動能力提升,又服務于職業能力的發展,為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提供可量化的評價方法。
數據融合與智能診斷技術的結合,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提供了科學、高效的解決思路。通過數據驅動的評價體系與智能反饋機制,能夠有效促進體育教學的精準化、個性化發展,推動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3.4、校企協同,加強制度標準建設,完善體育課程保障機制
產教融合、校企協同,是教育鏈與產業鏈在“人才供給側”與“技能需求側”之間的動態適配過程,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最鮮明的特色。
在體育智慧課堂建設的過程中,以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合作不僅是職業體能落地的橋梁,更是制度創新與資源優化的核心驅動力。學校通過企業開發的智能運動監測設備、虛擬仿真訓練系統等技術,搭建虛實融合的體育智慧課堂教學場景,為學生發展運動技能和職業素養提供平臺,實時分析運動技能學練數據,生成個性化的改進方案。企業通過學校反饋技術產品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痛點,不斷改進優化產品功能,更好地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校企共建“硬件 + 數據”雙支撐的智慧體育實訓基地,構建智慧體育教學資源保障體系。建立校企共有的體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企業提供可鍛煉體育技能的平臺,學校開發適合職業發展的體育素養微課資源。企業提供智能運動監測設備、虛擬仿真訓練系統等技術設備并負責相應的運行維護,學校負責開發融合崗位需求的職業體能課程,分析學生的體育技能數據,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雙向賦能的校企合作需要建設制度化的協同框架,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綱領,校企聯合制定“崗位、體能、課程”映射的標準,明確涵蓋體育運動技能、健康數據解讀、智能設備操作等指標的課程目標,將行業技術標準納入體育課程考核體系。
4、結語
技術賦能的高職院校體育智慧課堂教學范式革新,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具身認知理論從本體論的視角,提供了職業情境中的身體認知與實踐;循證教學理論從方法論的角度,構建了“數據采集、行為分析、教學決策、效果驗證”的精準教學思路;產教融合理論從實踐論的層面提供了體育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動態匹配的辦法。體育智慧課堂教學需要建立以“職業崗位能力、身體實踐模塊、健康素養指標”為導向的邏輯理路,構建包括運動表現數據、生理機能指標、行為特征參數的多模態評價圖譜,使體育教學從“經驗驅動”轉向“證據驅動”、從“標準化培養”轉向“個性化發展”,提升體育智慧課堂教學的效能,形成數智時代職業人才培養的新方案。
參考文獻:
[1]熊蕾.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智慧課堂建構探析[Ⅲ].教育與職業,2024(12).
[2]陳向群.具身認知為何是內感受的?—評《具身認知心理學:大腦、身體與心靈的對話》D].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10(9).
[3]鐘柏昌,劉曉凡.論具身學習環境:本質、構成與交互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22,28(5)
[4]張文娟.具身性之思想溯源、概念廓清與學科價值種對具身傳播研究的元認知[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29(9).
[5]崔友興.循證教學的過程邏輯與運行機制[J].課程·教 材·教法,2021,41(1).
[6]鄭紅蘋,崔友興.“互聯網 + 教育”下循證教學的理念與路徑[I].教育研究,2018(8).
[7]和震.產教融合本質內涵和基本規律的洞察與把握[].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5).
[8]王天平,閆君子.智慧課堂的概念詮釋與本質屬性[].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1).
[9]孫善學.職業教育目標、目標分類與標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