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17-082-3-ZQ
1、前言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與生態環境壓力空前的背景下,中國于2020年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簡稱\"雙碳”目標)。在“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增長極,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同樣也面臨綠色轉型的挑戰。體育器材與裝備制造、賽事組織與場館運營、消費衍生品拓展等產業鏈環節,在過去發展中出現了資源消耗高、環境負擔大、減排意識淡薄等難題。研究表明,體育場館運營、大型賽事活動及運動裝備制造等環節的碳排放占行業總量的 85% 以上,亟須探索系統性低碳轉型路徑。在此背景下,探究體育產業如何響應“雙碳”目標、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兼具理論緊迫性與實踐必要性。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雙碳”目標背景下體育產業的綠色發展路徑為研究對象,以相關文獻資料為調查對象。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訪問WebofScience、CNKI、Springer、體育官網(如“雙碳”政策專欄),以“雙碳”目標、體育產業及綠色發展路徑為關鍵詞,搜索2010一2025年的相關文獻資料,并分類整理,為本文提供理論支撐。
(2)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1將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統計,為后續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撐,為“雙碳”目標背景下體育產業綠色發展路徑提供重要參照。
(3)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雙碳”目標背景下體育產業綠色發展路徑現狀進行歸納、演繹與邏輯性比較分析,構建“雙碳目標一體育產業”綠色發展邏輯框架,揭示本文的多主體協同機制。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現狀與特征
(1)政策層面。
在宏觀政策上,國家將“雙碳”目標納入戰略布局,明確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5萬億元的目標,并將其定位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例如,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強調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盡管頂層設計已形成,但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專項政策體系仍不健全。例如,體育場館低碳運營標準、碳配額交易機制等中觀政策尚未細化,地方實踐中多依賴臨時性引導資金(如某省1.7億元體育產業引導資金),缺乏長期制度保障。學者鮑亮和田恩慶提出,“雙碳”目標下我國體育產業低碳發展成效顯著,主要表現為體育產業各行業領域低碳發展形勢趨向科技化、低碳體育產品生產與服務供給內容邊界逐漸拓展、體育場館與場地設施等物質載體低碳建設趨于高級化。但除此以外,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低碳目標與體育產業規劃的融合度較低,政策工具(如稅收優惠、綠色金融)尚未充分落地。部分賽事雖引入環保理念(如成都大運會的“冷巷”建筑節能設計),但缺乏統一的碳足跡核算標準。
(2)產業層面。
在產業層面,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綠色轉型初見成效,頭部企業如安踏通過研發再生材料(如再生錦綸絲等)和清潔生產技術,顯著降低能耗。學者馬榮提到,倡導綠色、降碳節能,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中所秉承和堅持的理念。堅持“雙碳”發展目標,以低碳引領體育產業發展,有助于緊跟國家政策要求,建立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體系。數據顯示,體育用品中環保產品比例年增長 64% ,預計2025年 25% 的體育用品將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典型案例包括居富軍團隊研發的“新型環保啞鈴”,其生產能耗降低 60% ,且無污染排放。除此以外,在大型賽事中,智慧場館與低碳賽事共同探索推進,如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等廣泛應用 C02 制冰技術、氫燃料交通工具和數字化管理平臺;成都大運會香城體育中心采用“海綿城市”設計,雨水循環利用率達 80% 。但現階段,多數中小型場館仍存在利用率低(不足 30% )、功能單一等問題,導致資源浪費。另外,產業結構亟待優化。體育產業以低附加值制造業為主,高能耗產業生產模式占比過高。例如,傳統體育器材制造依賴橡膠硫化工藝,碳排放強度大。而低碳主導業態(如體育旅游、線上賽事等)尚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協同不足。
(3)消費層面。
在消費層面,低碳消費理念逐漸普及,公眾對環保產品的接受度提高。例如,安踏“山河計劃”通過回收塑料瓶制作奧運裝備,推動循環消費。而線上平臺(如Keep、抖音等)通過內容傳播促進綠色生活方式的宣傳。公眾消費行為分化顯著,一線城市及年輕群體更傾向于選擇低碳產品(如智能穿戴設備、共享體育服務),而三四線城市及中老年群體仍以傳統消費為主。學者章曉俊及張潤等提出,在“雙碳”目標下,我國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內涵邏輯應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戰略目標、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生產生活方式轉型的發展主線。數據顯示,2024年沖浪、攀巖等小眾運動裝備消費預計增長超 150% ,但整體體育消費參與率僅38.5% 。除此以外,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業受限于技術壁壘,難以量產高性價比的綠色產品,而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溢價接受度仍較低。
3.2、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領域與核心挑戰
(1)關鍵領域劃分。
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領域可從全產業鏈低碳化轉型視角劃分為四大核心方向:綠色制造與技術創新、智慧場館與低碳賽事、低碳消費與行為引導,以及戶外運動與生態協同。首先,綠色制造聚焦環保材料替代與清潔生產工藝革新,如采用PVC顆粒替代傳統橡膠生產啞鈴,能耗降低 60% 并實現無污染排放,同時通過智能注塑技術將生產時間從 30min 縮短至 3min 。其次,智慧場館依托數字化技術優化能耗管理,如杭州亞運會應用 C02 制冰技術與氫燃料交通工具,成都大運會香城體育中心通過海綿城市設計實現雨水 80% 循環利用。再次,低碳消費通過循環經濟模式推廣共享服務與二手交易,如安踏“山河計劃”回收塑料瓶制作奧運裝備,并借助線上平臺培育綠色消費文化。最后,戶外運動強調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如貴州六盤水利用氣候資源打造“中國涼都”,青島齊魯康體公園結合體育功能與生態保護,重慶橋角夜光營地活化城市閑置空間構建運動場景。這些領域共同構成體育產業綠色轉型的系統框架,需要技術、政策與市場的多維支撐。
(2)核心挑戰梳理。
① 技術與成本挑戰
從技術分析,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體育產業綠色轉型需要大量新技術支持,如可再生能源利用、環保材料研發、綠色建筑技術等。其挑戰主要表現為低碳技術應用不足與轉型成本高昂之間的矛盾:體育場館建設、賽事運營及裝備制造等領域缺乏成熟的綠色技術(如可再生能源供電、環保材料替代和智能節能系統等),導致其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大規模推廣。從成本分析,綠色技術改造(如光伏場館、零碳設施等)需高額前期投入,且投資回報周期長,企業短期財務壓力大。對于體育企業,無論是體育器材制造企業采用綠色生產工藝,還是體育場館運營企業引入可再生能源設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使得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承擔綠色轉型的成本,從而阻礙了體育產業整體的綠色發展進程。
② 政策與監管挑戰
在政策上,國家對綠色發展高度重視,但在支持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具體政策方面仍有待完善,主要體現為制度體系的不完善和執行層面的協調困難。目前,相關的監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且缺乏專門針對體育產業綠色轉型的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導致企業在綠色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在監管體系上,體育、環保、能源等多部門監管職責交叉,導致政策執行碎片化,同時現有激勵措施(如財稅優惠、綠色補貼等)覆蓋范圍有限,難以有效調動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低碳轉型積極性,制約了行業整體減排進程。
③ 市場與意識挑戰
在市場需求上,消費者對綠色體育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和需求相對較低,市場對綠色體育產品的接受度和購買意愿不高,主要表現為消費端認知不足與供給端動力缺失的雙重困境。消費者對綠色體育產品(如低碳賽事、環保裝備等)的認知度和溢價接受度較低,市場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激活。在企業意識上,行業缺乏統一的綠色認證標準和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導致“漂綠”現象頻發,加上綠色轉型的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使得企業尤其是中小體育企業缺乏主動轉型的內在動力,市場供需兩端形成惡性循環,延緩了產業整體的綠色化進程。
3.3、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路徑構建
(1)政策引導路徑:制定專項政策,加強監管力度。
政府應出臺專門針對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專項基金等。完善監管體系,確保體育產業的綠色發展落到實處。加強對體育賽事、體育場館、體育產品制造等環節的環境監管,建立嚴格的環境評估和準入機制,對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企業和項目進行整改或取締,確保體育產業在環保框架內健康發展。
(2)技術創新路徑:推動綠色技術研發,促進技術應用推廣。
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對體育產業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減少對傳統塑料等污染材料的依賴。搭建技術交流與推廣平臺,推廣綠色技術在體育產業中的應用。舉辦體育產業綠色發展技術博覽會、研討會等活動,促進企業間的技術共享與合作,推動綠色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應用。
(3)產業協同路徑:體育場館綠色運營,賽事活動綠色管理。
體育場館作為體育產業的重要基礎設施,應實施綠色運營模式。通過采用智能能源管理系統,精確控制場館的能源消耗;加強場館的自然通風和采光設計,減少對人工照明和空調的依賴;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和回收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在體育賽事組織過程中,強調綠色管理理念。合理規劃賽事場地布局,減少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干擾;推廣電子門票、線上宣傳等方式,減少紙張浪費;倡導參賽人員和觀眾采用公共交通、騎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減少賽事的整體碳排放。
(4)消費驅動路徑:開拓綠色消費市場,引導綠色消費理念。
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體育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加。體育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開發更多符合環保標準、具有綠色認證的產品,如可降解的運動服裝、無污染的體育器材等,滿足市場對綠色體育產品的需求。同時,企業應通過宣傳和教育活動,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體育消費觀念。例如,利用社交媒體、體育賽事等平臺,宣傳綠色體育的益處和重要性,提高消費者對綠色體育的認同感。
(5)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推動體旅融合綠色發展,加強產業間的協同合作。
體育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打造綠色體育旅游線路和產品,如生態徒步、戶外露營、水上運動等,將體育活動與自然風光相結合;建設綠色體育旅游設施,如生態友好型的步道、營地等,為游客提供健康、環保的旅游體驗,同時促進當地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體育產業還可與其他相關產業如科技、文化、教育等積極開展協同合作,共同推動綠色發展。
4、結語
體育產業的綠色發展正處于關鍵機遇期,深入探索其關鍵領域與核心挑戰具有重要意義。聚焦綠色技術研發、體育場館建設、賽事運營等關鍵領域,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梳理技術創新、政策支持、市場需求等核心挑戰,可明確未來發展方向。未來需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應用;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提供有力保障;引導綠色消費,提升公眾綠色意識;強化產業融合,實現協同發展。體育產業綠色發展有助于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各相關方應積極協作,加速體育產業綠色轉型,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彭世豪,單甜甜.“雙碳”目標下體育產業綠色發展路徑研究[].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5).
[2]鮑亮,田恩慶.“雙碳”目標下我國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現實制約與推進策略[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4,40(6).
[3]馬榮.“雙碳”目標下體育產業低碳發展分析[].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16).
[4]章曉俊.“雙碳”目標下我國體育產業綠色發展實踐[].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9(2).
[5]張潤,張璽.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025,44(2).
[6]熊小勇.高校體育器材管理模式創新與體育產業服務延伸探討[].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13).
[7]朱亞成.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體育產業綠色發展挑戰與對 策[].體育世界,2025(2).
[8]傅金芬.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價值隱憂與紓困進路[].山東體育科技,2025,47(1).
[9]陶軍,章曉俊.“雙碳”目標下我國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未來向度和現實路徑[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3,38(3).
[10]王孟,任波,劉東鋒.體育產業綠色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推進策略[].體育文化導刊,2022(3).
[11]謝利威,趙新輝,王孟,等.“雙碳”目標下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