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8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5.05.018
The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andControlofMainDiseases ofPhyllostachysedulisinFujianProvince
Yuan Zongsheng
(Collge of Geography and Oceanography,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o8,China)
AbstractTheoccurrencecharacteristicsand 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of maindiseasesof PhylostachysedulisinFujian ProvincewerediscussedhichcouldprovidetechnicalsupportforthesustainablemanagementofMosobamboondustryadrduce theeconomiclosescausedbydiseases.Throughfieldinvestigationandanalysis,theoccurrncecharacteristicsofmaindiseaseuch asshotblightbasalotandwiches’broomwereclarifiedAccordingtoteclimate,siteconditionsandbambooforestmanagement status,thediseseioadad(lddateeeves)aslated,depeodtrolssee putforward.Comprehensiveuseofecologicalregulation.chemicalcontrolandforestmanagementmeasurescaneffectivelycontrol Phyllostachysedulis diseasesand ensure the health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bamboo forests.
KeywordsPhyllostachysedulis;disease;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ontrol measures
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是—種禾本科(Poaceae)散生竹,是福建省重要的經濟林種和生態資源[,在林業生產和生態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毛竹的生長,但也更易引起各類病害的發生和蔓延。隨毛竹林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經營強度的增加,毛竹病害的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逐漸加重,給毛竹產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福建省毛竹主要病害包括毛竹枯稍病、毛竹基腐病和毛竹叢枝病@等。發生規律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竹林的立地環境以及毛竹自身的生長狀況密切相關。如毛竹枯梢病易在高溫高濕環境發生,且多在竹林通風不良、竹子生長衰弱時加重8;毛竹基腐病常出現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竹林中[9]。此外,病害的發生還與竹林內的病原菌數量、氣溫、降雨量、風向及光照等環境因素相關。
探討毛竹主要病害的發生特點,預警病害的發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結合生態調控、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對有效防控毛竹病害、保護毛竹資源、提高竹林的產量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系統闡述了福建省毛竹主要病害的發生特點與防控措施,旨在為竹林可持續經營提供技術支撐。
1毛竹病害調查
1.1 調查方法
根據毛竹林經營特點、地形地貌、林間道路和病害發生歷史等情況,確定踏查路線,初步調查病害發生地點、種類、毛竹林受害程度和發生范圍并記錄;根據踏查結果,對病害發生區設置樣地或標準地進行詳查[0]。采取棋盤式、五點式、對角線、平行線及“Z\"字形等方法取樣調查。取樣調查后,統計分析病害感病指數。
1.2 危害程度及成災標準
發生危害程度分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級,按感病株率或感病指數進行劃分,見表1。
表1毛竹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程度分級標準

2主要病害發生特點
2.1 毛竹枯梢病
病原菌: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phyllostachydis)發生特點:以病竹筒內菌絲體及病側枝的子實體中子囊孢子、分生孢子3種形態越冬。侵染初期主要為感病側枝上出現子實體,病部可持續3a產生子實體,屬多侵染點單循環病害類型[。
2.2 毛竹基腐病
病原菌:暗孢節菱孢(Arthriniumphaeospermum),其次為鐮刀菌屬異孢鐮刀菌(Fusarium heterosporum)。發生特點: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即出筍成竹期或筍高約 1.5m ,遇 4mm 以上的陣雨,暗孢節菱孢的分生孢子通過竹筍基部幼嫩的表皮直接侵入。如持續長時間較大量降雨,氣溫低,發生較嚴重。該病只有初侵染,病菌腐生性強,長期存在于病株及其殘體、土壤和其他基物上。
2.3 毛竹叢枝病
病原菌:竹針孢座囊菌(Aciculosporiumtake)[3]。發生特點:亦稱掃帚病。4一5月,病枝頂端葉鞘內產生白色米粒狀物,即病菌的假菌核。8月假菌核消失,9—10月部分叢枝頂端又可產生白色米粒狀物,導致竹子生長衰弱,甚至死亡。
2.4 毛竹葉斑枯病
病原菌:竹獨足座菌(Coccostroma arumdinariae)4發生特點:病原菌以菌絲和未成熟的子實體在病竹株上越冬,翌年的3月中下旬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借助風雨飛散傳播。孢子主要從毛竹葉片的背面侵入,于10月底開始表現輕微的針尖大小的褪綠斑,以后褪綠斑越來越大,11月初在葉片上形成針尖大小的黑色子座,12月病害停止發展。隨著病情的發展,葉背散生或群生許多黑色墊狀子座,近橢圓形或圓形
2.5 竹黑痣病(竹疹病)
病原菌:禾黑痣病菌(Phyllachoraspp.)。發生特點:翌年4一5月子實體成熟,釋放孢子。病竹發病從近地面的葉片開始,逐漸向上蔓延。
2.6 竹菱斑病
病原菌:竹菱斑病菌(Arthriniumarundinis)。發生特點:主要危害大齡毛竹,特別是5a以上老竹,癥狀多出現在毛竹稈中下部。典型癥狀始于黑色斑點和呈現不規則形狀的黃色斑,垂直延伸為細長、梭形或菱形,病變斑點長度可達 15cm 。病狀不僅在表層,病菌可侵入莖壁和竹稈內腔,竹腔感染區域變黑、壞死。病斑周圍肉眼可見粉紅色真菌子囊座。病情嚴重時,病斑可蔓延擴大到整個竹稈,導致整株枯萎,竹材失去利用價值。
2.7 煤污病
病原菌:煤炱科(Capnodiaceae)和小煤炱科(Meliolaceae)等多種真菌均可引起煤污病[15]。發生特點:竹葉表面覆蓋一層煙煤狀粉末,使竹子生長衰弱,嚴重時可造成竹葉脫落,小枝枯死。病菌傳播包含風媒和蟲媒,常在春秋兩季發病。
3 防治措施
3.1 毛竹枯梢病
在春筍出筍前的冬春季結合砍伐撫育等經營措施,全面清理病竹、病枝并收集就近徹底燒毀。適時進行劈草墾復,深翻施肥,砍小留大,砍劣留優等,合理留養壯筍,提高林分的抗病能力。危害程度中度以上的竹林在新竹剛展枝放葉期實施搖梢,減少病菌侵入概率。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 1% 的波爾多液或 50% 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d對竹冠連續噴灑3~4次。
3.2 毛竹基腐病
培育和留養粗壯的中期筍,開溝排水,改善立地條件。及時清除竹林內的重病竹、枯立竹及竹樁和爛竹鞭等,并用石灰粉消毒帶菌王竹兜坑。4月底(毛竹筍長到約 1.5m 時),對竹筍周圍 2m 范圍內的土壤和竹筍外殼撒生石灰粉,以殺死土表和筍殼上的病菌。在竹筍感病初期,立即剝除基部的筍,并噴灑 70% 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或粉銹寧等內吸殺菌劑,阻正病情的發展。
3.3 毛竹叢枝病
結合冬季撫育,于每年4月底前全面清理發病竹叢的病變枝條,并進行集中焚燒處理,有效減少病原體傳播源。實施科學的土壤管理措施,包括定期松土、合理施肥、完善排水灌溉系統,按生長需求進行適度間伐,及時更新老齡竹株,維持適宜的林分密度,通過除草追肥等措施改善生長環境,生長季實施葉面營養補給,每年 2~3 次噴施 2% 磷酸二氫鉀溶液,增強竹林長勢及抗逆性。完成病枝清除后,在早春萌芽期施用 1~2 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保護性噴霧。對歷年發病嚴重的竹林區域,應增加施藥頻次,確保防治效果。
3.4毛竹葉斑枯病
及時清理病株,減少侵染源。加強撫育間伐,砍除老、弱、病株,適度調整林分結構,保持合理密度,促進通風透光。適時進行劈雜除草和墾復,對中度以上林分深翻后,施加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以補充土壤肥力。
3.5 竹黑痣病(竹疹病)
早春時節及時清理病枝、病葉,并集中焚燒或深埋,降低病原菌傳播風險。定期松土、合理施肥,促進竹林健康生長,增強抗病性。適時疏伐,改善林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病害發生概率。7一8月(葉片剛出現灰白色病斑時),噴施 1:1:100 波爾多液、 75% 百菌清、 50% 托布津 500~800 倍液,每隔 10~15 d噴一次,噴 1~2 次。
3.6 竹菱斑病
加強撫育管理,松土、施肥,以促進竹子生長,增強抗病力;及時疏伐老竹、病株,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雨后及時排水,防治濕氣滯留。4月病害侵染前,竹稈上噴灑甲基立枯靈 50% 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或 20% 乳油500倍液、多菌靈 40% 懸浮劑 1 000~2 000 倍液等殺菌劑,濕度較大的林分可噴施甲基立枯靈 10% 或 20% 粉劑、多菌靈 25% 可濕性粉劑。
3.7 煤污病
適當疏伐老竹,保持較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竹林發病初期,清除、燒毀出現霉斑、銹病的個別枝、葉,控制煤污病菌的擴散和蔓延。
4結語
4.1生態調控與營林措施
針對福建毛竹主要病害,生態調控是防治策略的核心。通過優化林分結構可顯著提高竹林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病害發生風險。營林管理方面,應減少復墾次數,保留淺根系雜草,改善林內通風透光條件。病情發生區,應及時清除病死竹和嚴重感病竹,減少病原基數;同時避免在病害活躍期進行采伐作業,防止人為傳播。合理調控竹林密度,保持適宜的經營密度,可有效營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長的環境。
4.2 營養管理與抗病性提升
養分平衡是提高毛竹抗病能力的關鍵因素。竹林土壤養分失衡,特別是鉀元素的缺乏與病害發生密切相關。對于病害嚴重發生的竹林,可采用針對性的殺菌劑進行控制。通過增加林內生物多樣性,促進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發展,可以形成對病原菌的自然抑制。
4.3病害監測與預警體系建設
建立完善的病害監測網絡是實施精準防控的前提。采用定期巡查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方式,重點監測病原菌釋放動態和病害發展情況。基于監測數據構建預警模型是提高防控效率的關鍵。通過分析歷史發病數據與氣象因子的關系,可以建立病害發生預測模型,提前發布預警信息。
參考文獻:
[1]陶士杰,宋艷冬,吳沁嬌,等.毛竹林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釋放特征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23,40(5):940-950.
[2]邵柏君.福建省毛竹主要病害及其治理對策[J].中國森林病蟲,2001(1):40-42.
[3]魏初獎.福建省毛竹病蟲害發生特點、成因與治理對策[J].林業科技開發,1997(6):37-39.
[4]楊豆,王清海,萬松澤,等.2株毛竹枯梢病拮抗細菌篩選及其促生功能[J].林業科學研究,2020,33(6):139-147.
[5]賈克鋒,汪劍林,華正媛,等.毛竹基腐病發生狀況及防治對策[J].浙江林業科技,2002(4):70-73.
[6]薛振南,黃式玲,全桂生,等.毛竹叢枝病病原研究[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7(3):256-261.
[7]俞建東.毛竹常見病蟲害的種類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12):166-168
[8]陳新友.毛竹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21(14):2.
[9]張鑫,余雯雯,束慶龍,等.安徽竹類病(災)害種類及發生特點[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9):17911-17912
[10]謝菲,梁軍.立地條件對毛竹林枯梢病感病指數的關系效應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19,32(3):121-126.
[11]李潞濱,李術娜,李佳,等.毛竹枯梢病拮抗細菌分離鑒定及其拮抗物質[J].林業科學,2009,45(7):63-69
[12]羅鳳瑩,方馨玫,曾艷玲,等.四川主要竹栽培區病害種類調查及病害特征[J].林業世界,2019,8(4):148-162.
[13]耿顯勝,舒金平,盛建立,等.非剛竹屬5種竹子叢枝病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J].林業科學,2020,56(3):82-89.
[14]詹祖仁.毛竹葉斑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林業科技通訊,2000(10):10-13.
[15]李煥宇,張榮,孫廣宇.外寄生菌——煤污病菌研究進展[J].菌物學報,2016,35(12):1441-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