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時節,行走在山東德州平原縣桃園示范區,6萬畝成方連片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基地一望無際;向北300公里,煙臺牟平區龍泉鎮“昆崙田園”片區內,62個自然村串珠成鏈,民宿、溫泉、研學等新業態客流不息;再向南,棗莊山亭區“翼云湖”片區把28個山村的石頭房、梯田、林果資源整合,一年吸引游客60萬人次這些場景,正是山東近年來探索“片區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縮影。
“山東用1959個片區覆蓋近2萬個行政村,用‘多村成片、連片發展破解單村資源散、產業小、力量弱的老難題,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的齊魯方案。”日前,長期跟蹤山東實踐的東亞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凱德現代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李繼凱在接受《祖國》雜志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片區化”不是簡單“拼盤”,而是對鄉村空間、組織、資源的一次系統性重構,背后有著嚴謹的理論邏輯和制度設計。
四級聯動,一張藍圖繪到底
山東有行政村5.4萬個,數量全國第一,但平均每個村常住人口不足600人。“過去一個村想搞產業,往往受制于土地、資金、市場半徑,小馬拉大車'難以為繼。李繼凱說,2019年起,山東省委、省政府把“片區化”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總抓手,省里成立領導小組,市縣鄉村四級書記一起抓,農業農村、財政、自然資源等20多個部門聯合作戰,打破“條塊分割”。
“片區怎么劃、產業怎么布、資金怎么籌,全部聽農民意見。”李繼凱介紹,山東堅持“不劃面積、不定村莊”,先由村民代表大會投票決定“是否愿意連片”,再由規劃團隊根據產業關聯度、文化認同度、交通可達性等因素科學劃定。目前,全省片區平均覆蓋10個行政村左右,“宜小則小、宜大則大”,避免“一刀切”。
“連、合、融、富、共”五環相扣
在李繼凱看來,“片區化”成功的關鍵在于構建“連、合、融、富、共\"的閉環邏輯
“連”是基礎。煙臺棲霞市把蘋果主產區的42個村串聯起來,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過去單個村賣蘋果每斤3元,如今“棲霞蘋果”片區均價穩定在4.5元以上。
“合”是手段。淄博博山區成立“紅葉柿巖”片區聯合黨委,整合11個村的閑置宅基地、荒地,引進工商資本建成民宿集群,村民以房屋入股,去年人均分紅1.2萬元。
“融”是動力。濰坊寒亭區“柳毅山”片區引入專業運營團隊,把農業觀光、民俗體驗、研學教育打包運營,社會資本占股 60% ,村集體占股 30% ,村民占股 10% ,實現“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富”是方向。去年,山東片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2% ;村均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帶動縣鄉財政收入年均增長 8% 以上。
“共”是目標。棗莊市山亭區在片區內設立“和好茶”議事廳,村民矛盾不出片區;濟寧市兗州區把片區收益30% 用于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真正實現“發展成果村民共享”。
理論創新,回答“六個如何”
“片區化不是山東的‘專利’,但它系統回答了鄉村振興普遍面臨的‘六個如何'。”李繼凱解釋
如何破解資源碎片化?山東通過“三權分置”改革,在片區內設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推行“保底收益 + 按股分紅”,累計流轉土地860萬畝,帶動規模經營占比達62% 。
如何避免產業同質化?每個片區聚焦1—2個主導產業,配套發展加工、物流、電商,形成“一區一業、一村一品”格局。威海榮成市沿海片區主打海洋牧場,配套發展預制菜、休閑漁業,年產值突破200億元。
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山東實施“鄉村振興合伙人”計劃,片區內共招募企業家、大學生、返鄉人員4.3萬人,省級財政按每人10萬元標準給予補貼。
如何提升治理效能?跨村聯合黨組織覆蓋率達100% ,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常態運行, 90% 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片區。

如何保障農民主體地位?片區所有項目必須經村民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實施,收益分配方案向弱村、弱群體傾斜。
如何實現全域振興?
山東提出“微樣板一強片區—中樣板—大樣板”梯次推進路徑,今年底將建成30個省級“齊魯樣板”示范區,到2025年實現片區縣域全覆蓋。
制度供給,邁向2.0版
“片區化已進入深化提升階段,需要更系統的制度供給。”李繼凱建議,下一步應重點完善三項機制:
一是政策統籌機制。整合農業、文旅、生態等涉農資金,省級設立百億元片區發展基金,對跨縣域片區給予專項支持。
二是運營長效機制。推廣“國有公司 + 村集體 + 運營團隊”模式,國有企業負責基礎設施,村集體整合資源,專業團隊負責業態運營,確保“建得起、管得好、可持續”。
三是數字賦能機制。建設全省片區數字管理平臺,實現土地流轉、產業運營、收益分配“一屏統覽”,讓農民“手機一點、收益到賬”。
“片區化的最終目標,是讓農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掉隊。”李繼凱說,山東的實踐表明,只要尊重規律、尊重農民、尊重市場,廣袤鄉村完全可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