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人民日報:數字貿易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和經濟的新增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積極擴大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近年來,我國數字貿易發展迅猛。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增長 10.8% ,16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內相關企業已超12萬家,服務網絡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潛力與優勢持續釋放,為我國穩外貿作出了積極貢獻。作為一種新型貿易形式和經濟形態,數字貿易已日益成為國際貿易發展新前沿、全球經貿規則博弈新陣地。與此同時,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滋長,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面臨不少挑戰。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堅定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發展數字貿易,讓數字經濟更好釋放紅利,為國際社會不斷深化合作、攜手發展注入信心。當前,要進一步促進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瞄準數字貿易發展的機遇和挑戰,補短板、強弱項、破瓶頸、揚優勢,為塑造對外貿易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建設數字中國、貿易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國家大力支持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
據新華社消息,2024年8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數字貿易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和經濟的新增長點。支持數字貿易細分領域和經營主體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積極發展數字產品貿易。加強數字應用場景和模式創新,提升數字內容制作質量和水平,培育拓展跨境數字交付渠道,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持續優化數字服務貿易。促進數字金融、在線教育、遠程醫療、數字化交付的專業服務等數字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品牌和標準影響力。發展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服務外包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服務外包加快數字化轉型。
(三)大力發展數字技術貿易。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導航等領域對外貿易。
(四)推動數字訂購貿易高質量發展。鼓勵電商平臺、經營者、配套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做大做強,加快打造品牌。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跨境電商+ 產業帶”發展。推進數字領域內外貿一體化。
(五)培育壯大數字貿易經營主體。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影響力的數字貿易領軍企業。積極培育外向度高、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中小型數字貿易企業。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支持數字平臺企業有序發展,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發揮積極作用。
填補我國跨境數字貿易的技術空白
優化頂層設計,進一步健全規則體系。目前,我國尚無統一的數字貿易法,數字貿易各方面的條款散見于不同法律中。此外,政策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寬泛化等傾向,推進數字貿易發展的規則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特別是在技術支撐方面,我國亟待解決數字貿易被他國卡脖子的問題,數字貿易應用的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必須為國內自主知識產權,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才能確保我國數字貿易特別是跨境數字貿易的成功應用與安全。
2025年7月8日,一則消息引發全球數字貿易領域的高度關注—由長安大學、延安數字貿易跨境服務中心和西安華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基于數能轉換定律的跨境數字貿易服務通用模型設計方案與實踐》,經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組織的雙院士專家組評審,被認定為“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啞鈴模式'和中蒙畜牧業專業實踐模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一評價不僅標志著我國在跨境數字貿易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更意味著全球數字貿易規則體系迎來了新的中國方案。
數字貿易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貿易形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國家《關于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9年數字化服務貿易占比需提升至 45% 以上。然而,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與監管平衡、國際規則話語權不足等難題,始終是我國數字貿易發展的“攔路虎”。
自2017年1月起,項目團隊歷經8年艱苦攻關,以數字與數據科學、數能轉換定律、數據空間理論等為基礎,構建起一套完整的跨境數字貿易服務體系。這套方案不僅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更屬國際首創,其創新價值已獲得多項權威認可: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開展的《中蒙畜牧業跨境數字貿易服務清算系統》研究,獲國務院研究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等10部委專家評審組“較強創新性和超前性”的高度評價;2024年斬獲國家數據局組織的“數據要素×陜西賽區——最具潛力創新獎”;“數能轉換定律與實踐”在第49屆日內瓦發明展上摘得金獎,標志著中國原創的數字貿易理論獲得國際認可。
該方案的核心價值在于構建了新型跨境數字貿易大市場一以數據要素為驅動,以我國全產業數據價值為支撐,以蒙方產業園為空間載體,以數字信用服務體系為保障。這一模式將現行美元計價的資本跨境貿易,轉變為人民幣計價的數字資產跨境流通,為國際合作注入全新動能。根據我國產業工業數據模型測算,僅中蒙畜牧業跨境數字貿易服務市場就可達數千億到萬億規模,而通用模型的推廣應用更將撬動數萬億級市場。
核心成果:“一個模式、兩大模型、三大構建”項目的突破性成果集中體現為“一個模式、兩大模型、三大構建”,從根本上重塑了跨境貿易的底層邏輯。
(一)“啞鈴模式”:重構跨境貿易協作新范式
基于數字與數據科學理論,項目團隊開創性地構建了跨境數字貿易服務的“啞鈴模式”。這一模式采用數智化、低成本、體系化策略,在中國端以“組船造艦”方式整合資源共同“走出去”;在合作方端打造數字化產業園區,通過產能與產權的跨國合作實現鏈接。
這種模式的核心優勢在于“平權”一—打破不同國家在政治、文化、經濟體系上的差異,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潮流。與傳統跨境貿易相比,“啞鈴模式”徹底改變了“一帶一路”傳統投資貿易的弊端,通過跨境數字產權貿易和數據流通,讓國際合作在主權平等下更加高效、公平、共贏。
(二)兩大模型:從通用框架到專業實踐的閉環
基于數能轉換定律與數據價值乘數作用,項目構建了兩大核心模型,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閉環。
跨境數字貿易服務通用模型具有極強的普適性,可復制、可推廣到全球任何國家、行業、領域及項目。無論是高新技術轉移還是優質產能輸出,都能通過該模型與目標國的錨定物數字化后進行產權貿易,實現公平公正的雙贏合作,預計可創造數萬億規模化市場。
中蒙畜牧業跨境數字貿易服務實踐模型,則是通用模型的“試驗田”。該模型充分利用蒙古國豐富的畜牧資源和獲得蒙古國國家政府授權的33.8平方千米土地資源數據空間,形成可驗證、可推廣的專業實踐方案。這一模型不僅徹底改變了全球跨境畜牧貿易的傳統方式,可創建數千億到萬億市場規模,更可形成建立新型數字化跨境貿易與服務國際新秩序的開端。
(三)三大構建:打通跨境貿易全鏈路梗阻
“數字跨境”、“數字貿易”、“數字服務”三大構建,從不同維度破解了跨境貿易的鏈路梗阻。
“數字跨境”借助數智技術與數據流通,實現不同國家政治與文化的有效鏈接,打破投資貿易的“境障”,讓跨境合作不再受地理、制度、文化與清算結匯的限制。
“數字貿易”利用數據空間,完成數智產能與數據資產的物權變數權轉換,形成跨境產權合作與貿易機制。這一構建讓無形的數據資產與有形的產能資源都能實現跨境流通,極大拓展了貿易邊界。
“數字服務”則依托區塊鏈、Web3.0及大數據技術,開發出GEDIS(跨境電子數據與信息交換系統)跨境數字貿易服務平臺。該平臺實現了Web3.0與ERP數字化生產鏈的統一,將工業4.0的效能延伸至跨境貿易領域,在“數、域、能”的生態系統中構建起跨境數字貿易服務的國際新秩序。
破局之舉:解決三大核心難題
針對我國數字貿易發展中的痛點,項目方案系統性破解了三大核心難題,為行業發展掃清障礙。
(一)突破“一帶一路”投資貿易瓶頸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踐中,我國面臨投資貿易困境、結算與計價自主可控不足等問題。項目方案通過構建人民幣計價的數字資產跨境流通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借助數能轉換定律與可信數據空間,實現了跨境貿易結算的自主可控,讓我國企業在國際合作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二)化解傳統與數字時代的矛盾沖突
傳統跨境貿易與數字時代的發展存在三重矛盾:物理世界的有限性與數據世界的無限性、傳統產業的排他性與數據產業的共享價值增值性、傳統貿易的“境障”性與跨境數字貿易的“平權”性。
方案通過數據價值的乘數效應,用數據世界的無限性彌補物理世界的局限;以數據產業的共享增值特性,打破傳統產業的封閉壁壘;通過數字平權方式拆除“境障”,讓跨境貿易更具包容性。這些創新從根本上化解了時代性矛盾,為數字貿易發展鋪平道路,構建起新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關系。
(三)提升國際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
項目的重大意義還在于提升了我國在跨境數字貿易領域的國際地位與話語權。通過數能轉換定律的動力學系統,構建起跨境數字貿易服務新質生產力,形成以人民幣計價的自主可控的多邊跨境數字貿易服務體系。這一中國方案不僅成為跨境數字經濟發展的國之“重器”,更助力我國從全球貿易規則的“參與者”轉變為“制定者”,打造中國延安跨境數字貿易服務規則制定者的國際地位。
信任體系與通道設計:構建數字貿易“基礎設施”
跨境貿易的核心難題始終是“錢怎么出去、怎么回來”的信任問題。項目方案通過重塑跨境數字信任體系與通道設計,構建起全新的信任基礎設施。
(一)三位一體的協作生態
方案以CID(資產化錨定實體權屬)和DID(金融化貫通收益流轉)為核心,通過確權認證、生產存證、結算分賬三大共識機制,打通資產端至金融端的直連通道,構建“數據確權-流程協同-價值流轉”三位一體協作生態。
這一生態實現了“物理資產數字化上鏈 $$ 鏈上權益標準化拆分 $$ 跨境交易實時清算”的全鏈路閉環。與傳統模式相比,其優勢顯著:以分布式共識替代中心化擔保體系,降低信任成本;消除多層中介壁壘,CID 確權至數字權益封裝僅需3步,大幅提升效率;通過數據互驗 + 流程互鎖,從源頭防控“黑天鵝事件”風險。
圖1跨境數字貿易服務的可信產業協同網絡

(二)GEDIS系統:可信產業協同網絡的核心載體
依托GEDIS系統的CID/DID雙軌標識體系,項目構建起可信產業協同網絡,貫徹“一通道,兩中心,三機制”的設計思想。雙方中心針對“六大核心標準”達成共識,通過GEDIS共識中樞實現“六維主體融合機制”,形成“數據互通-流程互信-價值共享”的跨境協作生態“數、域、能”閉環系統。
該系統以數據互通為基礎實現全鏈路信息共享,以規則機制驅動的智能合約保障跨主體流程互信,通過CID物理資產錨定與DID收益權流轉實現價值共享。這種生態系統讓跨境貿易的各個環節都處于可信狀態,從根本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
(三)三層系統與三鏈耦合:保障全鏈路安全可控
項目設計了三層系統構成的跨境管理閉合系統,包括跨境實操層、清算分配機制和大數據預警機制,將“三端\"(生產端、服務端、金融端)與\"三鏈\"(生產鏈、服務鏈、結算鏈)整合為有機整體。
基于CID/DID雙標識體系與標準化規則接口,系統實現服務鏈、生產鏈、結算鏈的三鏈可信耦合,構建“市場-金融-監管”三位一體生態。這一設計實現了“三重穿透”:打破行業隔閡、消除地域限制、穿透信息壁壘;推動監管升級,通過多幣種協同清分實現全鏈路可審計、可追溯及糾紛仲裁;促進效能躍遷,推動中蒙產業鏈-供應鏈從傳統協作向數字化服務貿易綜合體轉型。
數能轉換定律:創新背后的核心驅動力
項目所有創新的理論基礎是“數能轉換定律”。這一定律通過“數、域、能”的發現與發明,完成了物理世界與數據世界的統一,為跨境數字貿易服務模型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數能轉換定律的動力學系統,在跨境數字貿易中體現為數據生產要素與新質生產力的相互作用:通過數據空間與可信價值數據的持續價值增值,產生“數據價值乘數作用”;這種乘數作用通過華緣鏈不斷延伸,推動跨境社會、科技、經濟效能呈指數級增長,最終形成中蒙畜牧業數千億到萬億、通用模型數萬億的市場規模。
圖2規則即能量的數、域、能的規則能量閉合系統

從“萬物皆數”到“萬數皆能”,數能轉換定律尊重數字與數據科學的“第一性原理”,解決了傳統產業排他性與數據產業共享增值性的矛盾,用數據世界的無限性突破物理世界的有限性,為跨境數字貿易注入持久動力。
未來展望:從技術突破到全球實踐
隨著數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項目團隊下一步將深入貫徹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數字貿易創新發展戰略,依托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相關研究課題與技術評價成果,加速成果轉化。
核心目標是構建跨境數字貿易清算分配系統的“中間件”,實現DID與CID的綁定,讓實體資產(RWA)的數字化產品在華緣鏈上運行,完成從技術轉化、規則制定到場景落地的全流程。這一過程不僅是技術的推廣,更是中國規則與標準的全球化實踐。
可以預見,隨著項目的落地與推廣,一個以數據為驅動、以人民幣為支撐、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新型跨境大市場將加速形成。這不僅是貿易形態的革新,更將推動全球數字經濟“雙循環”的健康發展,為世界貿易注入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助力構建更加公平、公正、共贏的全球貿易新秩序。
(第一作者單位系長安大學數字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延安數字貿易跨境服務中心;第二作者單位系延安數字貿易跨境服務中心、西安華緣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