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班永吉為熱心讀者簽名贈書
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信息如潮涌般鋪天蓋地的時代,人們于塵世的喧囂中匆忙奔波,心靈恰似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急切尋覓著能夠棲息的港灣。而書籍,作為人類智慧與情感的結晶,宛如熠熠生輝的燈塔,在知識的浩瀚海洋中散發著柔和且堅定的光芒,為我們照亮前行之路,悄然重塑著我們的靈魂。《穿行于歷史間的思考》(人民日報出版社,2025年5月第1版),正是這樣一本獨具魅力、蘊含深邃內涵的佳作。它仿若一條神秘的時空隧道,引領讀者悠然穿越歲月長河,在歷史的波瀾起伏間探尋真理微光,于文學藝術的瑰麗殿堂中汲取心靈滋養,進而實現靈魂的蛻變與升華。
作者:多元履跡鑄就深厚底蘊
本書作者班永吉,其人生經歷豐富多元,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長卷,每一筆都勾勒出獨特景致,為《穿行于歷史間的思考》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氣質。1965年10月,他誕生于河南永城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曾投身軍旅,在原陸軍第三十八集團軍坦克六師揮灑熱血。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部隊生活恰似一座熔爐,錘煉其意志,鍛造出家國情懷與使命感。
他與戰友摸爬滾打,在烈日下苦練軍事技能,在風雨中堅守崗位。嚴苛訓練讓他深請堅韌之道,日復一日的堅守使他領悟責任、擔當與奉獻的真諦。這種軍人特質,如靈動音符融入書中,為英雄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的解讀增添力量與豪情。
他曾作為中央和國家機關第八批援疆干部,踏上西北大地。在新疆,他深入基層,如種子扎根。走進維吾爾族氈房,與民眾圍坐品嘗鑲餅、聆聽傳說;穿行哈薩克族牧場,看駿馬奔騰,感受草原遼闊壯美。他親睹風土人情,洞悉社會發展與民生百態。
這段援疆經歷,似為他開啟全新窗扉,拓寬視野,使其對國家多元文化、民族團結及地區發展有了深刻細膩的認知。書中有關兵團精神、民族融合的探討,飽含他在疆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以及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沉熱愛。
在學術研究領域,班永吉成果豐碩。任職于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身為一級巡視員、原副主任,他在黨史研究的深邃海洋中深耕細作。其研究成果不僅體現在專業領域的深度挖掘,更通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多家權威報刊發表的近五百萬字文章得以彰顯。此外,他還出版多部著作,如《心路彎彎》《無悔的心情》等。這些學術成果與創作實踐,為《穿行于歷史間的思考》構筑起深厚理論支撐與文化底蘊,使其在歷史解讀、思想深度和文學表達上均達令人矚目的高度。
內容:歷史與精神的深情交融
《穿行于歷史間的思考》開篇之作《長征,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書》,宛如雄渾號角,在歷史天空久久回蕩,將讀者瞬間卷入艱苦卓絕又波瀾壯闊的長征歲月洪流。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絕非僅是二萬五千里的行軍記錄,而是一部以熱血與生命譜寫,蘊含堅韌不拔、自我犧牲、理想信念高于一切的不朽精神史詩。
班永吉摒棄簡單史實堆砌,如技藝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精神內核。他娓娓講述紅軍戰士在惡劣自然環境下的頑強抗爭。爬雪山時,凜冽寒風如刀割面,極度嚴寒與缺氧讓每一步舉步維艱,可戰士們咬牙堅持,奮力攀登。那些無名紅軍戰士,在長征中面對無數困難卻從未放棄,個體的堅韌如點點星火,匯聚成照亮前行路的燎原之勢,成為長征勝利的關鍵力量。
同時,作者細膩描繪紅軍內部堅如鋼鐵的團結協作精神。各部隊緊密相連,物資匱乏時,他們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拋棄戰友。這種團結精神,如無形紐帶凝聚戰士,是長征精神中璀璨明珠。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團隊合作還是社會發展,此精神皆如明亮燈塔,指引方向,是值得珍視傳承的寶貴財富。經班永吉深情解讀,長征精神不再抽象,而是更加鮮活生動、有血有肉,成為激勵當代人勇克困難、追逐理想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小平的偉績與風骨》章節中,班永吉如細致畫師,用細膩筆觸深入描繪鄧小平同志。鄧小平,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其一生波瀾壯闊,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如巍峨豐碑屹立歷史長河。
作者從鄧小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關鍵抉擇入手,生動展現其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改革開放初期,國內百廢待興,國際形勢復雜,鄧小平以敏銳洞察力,果斷提出改革開放決策,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務實態度布局,推動經濟特區設立。雖未詳述深圳等特區實例,但可想象在他引領下,落后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是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與堅定決心,如明燈照亮中國經濟發展之路。
此外,班永吉濃墨重彩刻畫鄧小平在政治風波中的沉穩擔當。面對國內外思潮沖擊,鄧小平保持清醒,如中流砥柱守護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發展指明航向,確保改革開放穩步前行。通過細膩描述與深刻分析,讀者不僅了解偉人功績,更能感受其堅韌不拔、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精神風骨,如清泉滋潤心田,激勵我們在生活工作中直面挑戰、開拓創新。
《戲比天大的常香玉》一文,盡顯班永吉在文學藝術品鑒方面的獨特敏銳視角。2005年9月13日、14日晚,作者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連看兩場河南省豫劇一團新編大型現代豫劇《常香玉》,場場熱淚盈眶。
劇情從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彌留之際回望一生展開,講述她從被族人逐出家門的小女孩張妙齡,歷經艱辛成為“豫劇皇后\"的傳奇人生。解放軍給予她做人尊嚴,從此她將對黨的感激融入歌聲,唱遍大江南北,畢生奉獻給摯愛的事業。
常香玉1932年登臺首秀,學、演、唱的經典劇目及“封箱戲”各有代表。新編豫劇以“花木蘭羞答答”旋律貫穿,從視角、結構到舞臺設計,成功揭示其德藝雙馨的心靈世界。
書中描寫“文革”時期常香玉下放農村,背著噴霧器穿梭田間,老人打賭后她為鄉親清唱,不顧自身磨難危險,體現她與百姓的深厚情誼和對藝術的執著。
藝術上,常香玉博采京劇、評劇等藝術之長,融合不同豫劇唱腔,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主要流派,獲“豫劇皇后”美譽。抗美援朝時,她率劇團義演捐獻飛機,還多次為國家人民慷慨解囊。
常香玉一生秉持“戲比天大”的敬業愛國情懷,其品格精神值得永遠學習。通過對她的深入解讀,讀者領略豫劇魅力,也認識到文藝工作者應有的擔當與境界,激勵當代文藝人堅守初心、扎根生活、創作精品。
《書寫讓觀眾共鳴共情的史詩》講述全景展現西北革命歷史的電視劇《西北歲月》,2024年11月5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后引發強烈共鳴。該劇從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的歷史背景起筆,講述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利益,在西北革命根據地從星星之火到燎原,建立新中國的故事。
習仲勛出身農民家庭,自幼受進步思想熏陶,13歲入團,15歲入黨,19歲組織發動“兩當兵變”。他對黨忠誠,心系人民,堅持群眾路線,毛澤東曾多次稱贊。劇中主創團隊將劉志丹、習仲勛等人物栩栩如生呈現,塑造眾多領袖將帥及西北群眾形象,將歷史真實與藝術再現結合,填補西北革命史影視創作空白。
《從援疆干部的視角看 lt; 阿克達拉 ?? 中,作者懷著期待觀看電影《阿克達拉》(原名《援疆干部》)。影片講述“東南省”援疆干部田力在三年援疆期滿,因棉花產業項目受損,毅然中請延長三年援疆的故事。
影片運用蒙太奇手法,穿插還原20世紀50年代田力祖輩的故事,展現援疆工作的傳承奉獻。后來,在各方支持下,田力等人成功研發棉花種子,合作社起死回生,民族情誼深厚,彰顯胡楊精神。影片歌頌民族團結,展現援疆干部奉獻精神,反映新疆在黨的領導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現實,強調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需長期堅持,打造民族團結工程,建設繁榮穩定新疆。
《你是一顆不落的星辰》追憶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魏巍。魏巍1920年3月生于河南鄭州,17歲投身革命,長期在部隊工作,曾任原總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等職。其作品豐富,長篇小說《東方》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等多項大獎,與《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構成中國革命戰爭史三部曲。1951年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獲毛澤東讀后批示“印發全軍”,朱德、周恩來也稱贊有加。
作者回憶與魏巍的交往,2003年采訪魏巍,他愉快接受。2003年魏巍答應為作者的《無悔的心情》寫序,后因故未用。2008年魏巍去世,作者參加送行,表達敬重懷念。魏巍將對革命的赤誠、對人民的熱愛融入作品,展現老一代軍旅作家的革命情懷。
魏巍三次赴朝,其《誰是最可愛的人》鼓舞無數人,成為時代強音。班永吉回憶魏巍對文學創作的見解,如好散文應具備思想、真情實感、人和事及經驗等特點,還講述魏巍對人民的熱愛、對文學的執著。這些內容不僅讓我們了解其創作理念,更讓我們感受到他作為作家,將情感與時代緊密相連,為人民寫作、為歷史記錄的崇高精神。
風格:平實蘊深刻,情文兩并茂
班永吉在《穿行于歷史間的思考》中的寫作風格獨樹一幟,平實之中蘊含深刻哲理,嚴謹之間飽含真摯情感。講述歷史事件與人物時,他秉持嚴謹治學態度,如忠誠的歷史守護者,遵循史實客觀性。以詳實資料和縝密論證為基石,精心構建每個觀點。論述長征、延安整風、抗美援朝等內容時,廣泛引用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及權威研究成果,全面深入準確地闡述歷史背景、經過與影響,讓讀者仿若穿越時空,身臨其境感受歷史脈絡與原貌。
然而,他并不滿足于單純羅列史實,而是如富有情感的詩人,巧妙融入個人思考感悟,賦予文字溫度與生命力。描寫英雄人物時,他用細膩筆觸刻畫內心世界,展現情感起伏與精神追求。講述紅軍戰士事跡時,細致描繪其面對生死考驗的心理活動,讓英雄形象不再遙不可及,而是立體豐滿、有血有肉,引發讀者強烈情感共鳴,仿佛與英雄一同經歷那段波瀾歲月。
境界:提升認知,奮勇向前
《穿行于歷史間的思考》對讀者而言,恰似一場精心編排的靈魂塑造之旅,每一頁都是等待探索領悟的神秘站點。在歷史認知層面,它如博學向導,引領我們深刻了解國家民族發展歷程,揭開歲月神秘面紗,目睹先輩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犧牲。通過對毛澤東、周恩來、陳獨秀、宋慶齡、鄧小平、習仲勛、粟裕等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的解讀,我們仿若穿越時空隧道,親身感受先輩奮斗,明白和平繁榮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家國責任感與使命感,如明燈照亮前行路,激勵我們為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拼搏奮進。
在文學藝術修養方面,本書如絢麗藝術殿堂,通過對影視劇主題歌打磨以及常香玉、李樹建豫劇代表人物等相關影視、戲劇藝術的品鑒,提升我們的審美水平與人文素養。我們學會從專業角度欣賞文學、戲劇、影視等藝術形式,領悟作品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明白藝術不僅是美的呈現,更是時代精神映照。這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讓內心細膩豐富,還教會我們用藝術眼光發現生活之美,提升生活品質,使生活更具詩意。
在思想境界方面,班永吉在書中展現的深刻思考與獨到見解,如智慧導師,引導我們以更全面深刻的視角看待世界人生。他挖掘人物精神品質,探尋歷史規律,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挑戰時,汲取智慧力量,保持樂觀心態,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如同黑暗夜空中的明燈,為我們在迷茫中指引方向,在困境中堅守希望,不斷提升思想境界,讓靈魂在歲月磨礪中愈發堅韌高尚。
《穿行于歷史間的思考》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以豐富多元的內容、獨具韻味的寫作風格,為讀者開啟通往歷史、文學與精神世界的神奇大門。在知識碎片化、心靈浮躁的時代,這本書如清泉滋潤讀者心田,如燈塔指引知識海洋中的方向,讓我們在閱讀中實現自我成長升華。它是渴望知識、追求精神富足的讀者不容錯過的心靈盛宴,值得細細品味、反復研讀,讓書中智慧力量融入生命,成為我們前行道路上永恒的動力與支撐。
(作者系人民日報海外版原黨委書記、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