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放在衣柜角落的玫紅色毛衣,總讓我想起春天里層層疊疊的木棉花。毛衣不僅起球,還散發出淡淡的面粉香,這是家的味道,是媽媽獨有的味道。
轉學生小雨第一次來我家寫作業的那天,我的手指緊緊揪著窗簾布,心也揪得緊緊的。當她綴滿珍珠的粉色裙擺掃過門檻時,我手忙腳亂地用書包蓋住沙發上那件磨破、褪色的毛衣,可她還是看見了。“你媽媽怎么有這么舊的衣服呀?”她的疑問讓我感覺自己的喉嚨里卡了一顆山楂核,說不出話。那天晚上,我沒有回應媽媽的呼喚,而是蜷縮在被窩里,假裝睡著。
直到那天家長會,我才驚奇地發現,原來媽媽是把陽光穿在了身上。她靜靜佇立在教室后門,臉上漾著一抹溫柔的淺笑,那件舊毛衣在陽光下,竟也閃爍出柔和的光澤。我正看得入神,后排傳來一位阿姨壓低的聲音:“聽說她每天凌晨四點就起來給包子鋪送貨…”那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心湖,我的思緒瞬間翻涌。我猛地想起,盡管媽媽非常忙碌,但她還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每個雨季,我的雨靴里總會悄然多出一雙被爐火烘得蓬松溫暖的棉襪;那些考砸的試卷上,總會有她用鉛筆悄悄畫上的、暖洋洋的“加油小太陽”。原來,那些我習以為常的溫暖,都源自她無聲的付出。
這份恍然大悟,也讓我想起了許多被遺忘的事情。她用腫得像胡蘿卜的手,把毛線織成溫暖的溪流一一給我織圍巾,給司機爸爸織手套,最后剩下的線頭,也變成我鉛筆盒里那個心愛的粉色蝴蝶結?,F在想來,毛衣,原來不只承載著陽光,更承載著她的愛與關懷。
上周作文課,我寫了《會開花的毛衣》當老師深情地念到“媽媽的皺紋是金線,白發是銀線”時,我的視線仿佛穿越了時空,定格在了媽媽那忙碌的身影上。晨光灑下來,不經意間,她挽起的袖口露出了半截褪色的毛衣,那模樣,像極了一朵在塵埃中靜靜綻放的木棉花,堅韌而美麗。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在家長會那天看到的不僅是毛衣在陽光下閃爍的光澤,還是媽媽用無數個清晨的忙碌、無數個細微的關懷,在我心中織就的、永不褪色的溫暖
我忽然間明白,原來最暖的衣裳不是櫥窗里的公主裙,而是浸著汗水與歲月痕跡的舊毛衣。那些藏在毛線縫隙里的愛,正隨著春風的呼吸,在我心里長出永不凋零的花海。
點評
文章開篇以“玫紅色毛衣”聯想到“木棉花”,結尾再次呼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意象閉環。木棉花象征著熱烈、堅韌,與母親的形象和文章的情感基調高度契合
這篇文章像一面清澈的鏡子,照見了孩子內心從敏感自卑到理解接納的成長軌跡。起初對舊毛衣的羞赧,藏著孩童對“體面”的懵懂認知,直到一樁樁細碎的溫暖蓬松溫暖的棉襪、試卷上的“加油小太陽”線頭織成的粉色蝴蝶結,將母親的愛意串聯起來。孩子完成了一場珍貴的心理蛻變,目光從他處收回,溫柔地落在了那份真實、笨拙卻無比珍貴的母愛上
點評人:周靜鹽城市濱海縣實驗小學越河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