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43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1038(2025)08-0038-05
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5.08.007
Abstract:In recentyears,the incidence of anthracnose in grape orchards inYantai city has showna steady upward trend,and the disease has now become one of the primary constraints afecting grape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grape anthracno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t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field symptoms and disease severity,analyzed the epidemiological paterns of grape anthracnose,highlighted the influence of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on disease prevalence,and proposed key techniques for enhancing integrated disease management. These included maintaining orchard hygiene,implementing timely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post -rain protection,rotating fungicides to prevent resistance development,andmost importantly,emphasiz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controlling infection sources.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measures prevented the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anthracnose markedly,enhanced grape yield and quality,thereby mitigating economic losses for fruit farmers.
Keywords: Grape;anthracnose; occurrence symptom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葡萄炭疽病,也稱晚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穗腐爛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國各葡萄產區均有發生,在傳統葡萄產區、南方高溫多雨地區發生最為普遍。葡萄炭疽病降低了葡萄的質量和產量,葡萄園一旦受到該病侵染,可能會遭受較大損失。早春時節,炭疽病也可能會引起高溫多雨地區的葡萄園花穗腐爛,嚴重時可導致減產 30%~50% ,如果防控不當還可能會造成流行性發生的情況。
煙臺市地處中國葡萄主要產區膠東半島,葡萄產業是煙臺市重要的農業支柱之一。近年來,隨著葡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種植年限的延長以及膠東地區夏季降雨瀕發,葡萄炭疽病的發生逐年加重,該病已成為煙臺市葡萄園區主要病害之一。為科學防范葡萄炭疽病,提高葡萄產量和品質,本文調查了葡萄炭疽病在煙臺市的發生流行情況,并對煙臺市葡萄炭疽病的發病規律、癥狀甄別以及防治措施等進行了詳細闡述,旨在為葡萄生產過程中有效防控炭疽病提供參考。
1葡萄炭疽病的癥狀
葡萄炭疽病病原生物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屬半知菌亞門炭疽菌屬真菌。有性世代為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e(Ston.)Spauld etSchrenk),屬子囊菌亞門小叢殼屬。
葡萄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實,也可侵染穗軸、葉片、葉柄、卷須、新梢等植株所有肉質部位。
1.1新梢受害
葡萄炭疽病在幼嫩新梢上的癥狀首先呈現許多圓形的紅色小斑點,斑點隨后擴大、凹陷,形成中心區域帶有灰色的病斑。葡萄炭疽病在新梢上的癥狀表現為圓形或有棱角的邊緣,暗紅棕色或紫黑色的邊緣,最終包圍病灶,病灶擴大后合并,最終導致新梢枯萎或死亡。病灶邊緣可能會形成一個略微隆起的區域,該區域極易裂開,導致新梢變脆。葉柄上的炭疽病癥狀與新稍上的癥狀類似。
葡萄炭疽病斑與葡萄白腐病病斑容易混淆,新梢上的白腐病大多是由機械損傷造成的,最初表現為水漬狀、紅褐色、邊緣深褐色的病斑,而后逐漸沿縱軸方向發展成長條形,色澤變成黑褐色,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點。新梢上的炭疽病斑也可能與冰雹傷害相混淆。與冰雹傷害不同,由炭疽病引起的新梢上的病斑邊緣呈現黑色凸起且分布普遍,冰雹損傷一般只出現在新梢一側。
1.2 葉片受害
葉片受炭疽病侵染后,斑點數量眾多,以類似于新梢上的發展方式,最終變成圓形,呈現出灰色中心、圓形或有棱角的邊緣,邊緣為棕色至黑色。病斑可能覆蓋整個葉柄或主要沿葉脈出現。病變的壞死中心經常脫落,形成一個彈孔狀外觀。葡萄幼葉比老葉更容易感染,病變會阻止幼葉上的葉脈正常發育,導致畸形或葉片干燥。葉片被炭疽病侵染后,往往伴隨著白腐病混合發生,染病的葉片出現一圈一圈的輪紋。
1.3 果實受害
發病初期,幼果表面出現黑色、圓形、蠅糞狀斑點,但因幼果含酸量高、果肉堅硬,限制了病菌的生長,病斑在幼果期不擴大,不發展,不形成分生孢子,病部只限于表皮。果粒典型的發病是從著色期開始,此時果粒柔軟多汁,酸度下降。當果粒含糖量增加到12時,病斑擴大速度較快,進入發病盛期。病果最初在表面呈現針頭大小、淺褐色圓形斑點,隨后斑點不斷擴大并凹陷,逐漸長出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即分生孢子盤。葡萄漿果上的這種典型癥狀通常類似于鳥眼,炭疽病因此也被稱為“鳥眼腐病”。分生孢子發育成病斑,在長時間的潮濕環境中,病斑中分生孢子盤滲出一團粉紅色的真菌孢子,即分生孢子。
2葡萄炭疽病的發病規律
2.1 侵染過程
葡萄炭疽病主要以菌絲體形式在結果母枝上越冬,病枝條與健康枝條外表沒有任何區別5。病菌一般隱匿于皮層中,靠近節、葉柄、果柄等處較多,殘留在葡萄架或植株上的病果穗、穗軸、卷須、葉柄等也是病菌的越冬場所[7-8。第二年春天,當氣溫高于 10% 時,遇雨、露水、大霧等濕潤環境后即可產生分生孢子。當濕潤環境持續 24h 且溫度在 2.22°C 以上,感染枝條上的菌核會發芽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過飛濺的雨水傳播到新的生長組織。子囊孢子是另一類型的孢子,可能在地面上或前一年葡萄籬架中留下的受感染的枝條和漿果上有性子實體中產生,子囊孢子在病害發展中的重要性還不清楚。
在春天分生孢子是主要病原物。早春當雨水或露水等游離水存在時,分生孢子萌發并侵染肉質的組織。分生孢子發芽和侵染的溫度范圍是 2.22~32.22°C ,溫度越高,病害發生發展越快。在 2.22°C 條件下,病害的癥狀大約13d后開始出現;在 32.22°C 時,感染后4d癥狀開始出現。強降雨和適當的溫度是病害發展和傳播的理想條件。穗軸和花梗上的病斑看起來類似于新梢上的病斑,病變也可能會延伸到果肉,導致漿果開裂。果穗在開花前到葡萄轉色期容易感染,一旦侵染,病區會形成無性子實體,即分生孢子盤,潮濕天氣孢子盤會產生分生孢子,這些分生孢子是病原菌的第二來源,也是真菌和病害在整個生長季節持續傳播的原因。
炭疽病發生嚴重的葡萄園內一年生枝條全部帶菌,帶菌越冬的枝條在春季產孢子量大,夏季逐漸減少,秋季基本停止產孢,二年生的老枝條一般不帶菌。分生孢子萌發的最適溫度為 28~32‰ 分生孢子萌發后可以直接從寄主表皮、氣孔、皮孔等處侵染。葡萄炭疽病有潛伏侵染的特性,被侵染的新梢、葉片和卷須一般無明顯癥狀,被害的幼果也不表現癥狀,只有在果實接近成熟時才顯現癥狀,病果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隨雨水可以進行再侵染。果實成熟期前侵染沒有潛伏期,只需4d時間即可發病。果實越近成熟,發病越快。
葡萄炭疽病的兩個侵染過程發生時期不同。第一個侵染過程發生較早,一般是早春或初夏雨水多的年份,病原菌侵染新梢、卷須、葉柄等成為明年的病原,被侵染的幼果成為成熟期發病的基數;第二個侵染過程是已經被侵染的幼果成熟期發病,繼續造成再侵染和傳播。因此,防治炭疽病的關鍵是抓住第一個過程。第一個過程主要發生在開花前和幼果期。
2.2 發生流行條件
葡萄炭疽病是高溫高濕型病害,喜歡濕熱的氣候條件,尤其是降雨多的年份常常引起炭疽病的流行。炭疽病菌在果穗和果粒上的侵入需連續濕潤 7~12h ,帶菌枝條在持續濕潤 9h 后可產生分生孢子,進而傳播至果穗和果粒[10-11]。
汛期(尤其是7、8月份)降雨量對葡萄炭疽病發生有重要影響。近年來,煙臺傳統葡萄產區葡萄炭疽病的發生呈加重趨勢。對煙臺連續4年汛期降雨量分析發現,2020一2023年6、9月降雨量有較大的差距,對葡萄炭疽病發生影響沒有明顯差異;連續4年7、8月降雨量都在136mm 以上,7月最小降雨量為 142.3mm 、最大降雨量為 212.6mm,8 月最小降雨量為 136mm ,最大降雨量為264mm 。7、8月的降雨量是影響葡萄炭疽病發生的重要因素,連續4年7、8月煙臺葡萄炭疽病發生都較為嚴重。葡萄炭疽病的發生也與栽培措施相關,相關性取決于栽培措施是否有利于增加果穗周圍的濕度和利于病菌傳播。增加濕度、冠層郁閉、不利于行間通風等增加病菌傳播機會的措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減少濕度、減少傳播機會的栽培措施,不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2-13]。株行距過密、除草不及時、通風透光差、樹冠郁閉時,發病重;果穗越接近地面,發病率越高;氮肥多施、枝蔓徒長,疏梢、綁梢、去頂稍不及時,園地低洼、排水不良時,有利于發病;害蟲重、果實日灼重的葡萄園易感染葡萄炭疽病;上年發病較重的,特別是未做好徹底清園工作的葡萄園,次年遇適宜環境,病原積累多、繁殖快,易流行。
不同的品種,對炭疽病的抗性也不同。一般果皮薄的易發病,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易發病。調查發現,‘品麗珠‘熊岳白’等葡萄品種抗炭疽病能力較強;‘小芒森’‘赤霞珠'‘霞多麗'‘小味兒多’‘貴人香'‘馬色蘭'等葡萄品種對葡萄炭疽病比較敏感。
3葡萄炭疽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葡萄炭疽病的防治要從病菌源頭控制,以農業防治為主,進行綜合治理。關鍵防治措施應從清除病原菌和降低田間濕度著手,結合物理、化學措施進行防治,有效預防葡萄炭疽病的發生。做好葡萄園內田間衛生的同時,嚴格遵照發病規律科學用藥,選擇新型藥劑,不單一用藥,注意農藥的安全間隔期,實現對葡萄炭疽病的安全防治[4。
3.1 農業防治措施
3.1.1 清除菌源
徹底做好葡萄清園是成功防治炭疽病的前提。炭疽病發病期間及時清除樹上及地面病果穗、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秋季葡萄收獲后,立即剪除樹上病梢、穗梗、病果、僵果,清除落地的果穗、枯枝、落葉等。結合葡萄冬剪,清除植株上的病枝條和地面上的枯枝、落葉,進行無害化處理,減少病原基數。
3.1.2 加強管理
做好土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提高葡萄植株自身抗性。葡萄生長期應及時摘心、綁蔓,摘除副梢和卷須,使葡萄架面通風透光,形成良好的生長環境[I5-16。所有的品種在葡萄開花前后均需去頂梢、修剪果穗下部副梢。葡萄果穗區葉片應及時摘除,對于易形成日灼的白皮品種,謹慎摘葉或只摘葡萄籬架上東向陽面果穗區
片葉。有條件的果園,對經濟價值高的品種采用設施或避雨栽培;而采用棚架整形及“高、寬、垂\"整形,也可提高葡萄的結果部位。
3.2 物理防治措施
套袋是鮮食葡萄防炭疽病的特效措施。套袋的時間宜早不宜晚,以防早期幼果的潛伏感染[17-I8]。不套袋的葡萄園在葡萄幼果期噴施鈣膜或賽爾蓓麗2號500倍液,可在補鈣的同時防止葡萄炭疽病菌侵染果面。
葡萄受蟲害損傷,也能加重炭疽病的傳播與發生。懸掛糖醋液誘捕器、安裝頻振式太陽能殺蟲燈等,可有效減少金龜子、斑衣蠟蟬、醋蠅等蟲害發生。
3.3化學防治措施
如果田間衛生清理比較徹底,結果母枝是葡萄園內唯一的帶病菌體,阻止結果母枝上分生孢子的產生和傳播,是防治炭疽病的關鍵[。一方面需在春季雨后和葡萄開花前后做好化學防治,防正炭疽病分生孢子的產生和傳播;另一方面要抓好果實成熟期的化學防治,防止侵染果實的分生孢子萌發和產生的分生孢子再侵染。病害防治同時注意抓好蟲害的防治。
3.3.1 萌芽前防治
在萌芽絨球期可噴施 3~5°Be 石硫合劑或 45% 晶體石硫合劑 9~15 倍液或 1.8% 辛菌胺醋酸鋅水劑300~500 倍液或 40% 唑醚·咪鮮胺水乳劑 1 000~2 000 倍液。
3.3.2 開花前防治
春季是防治葡萄炭疽病的關鍵期,此時及時噴施內吸性殺菌劑,可殺死潛伏在枝條上的大量分生孢子,消滅春季初發菌源。春季葡萄展葉后第一次防治炭疽病或者雨后噴藥可采用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 800~ 1300倍液 +8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700 倍液,或 40% 腈菌唑可濕性粉劑 4000~6000 倍液 +80% 丙森鋅可濕性粉劑 600~700 倍液,以后可采用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25% 嘧菌酯懸浮劑 1 200~ 1500倍液交替使用,尤其要注意雨后防治。
3.3.3 幼果期到著色前防治
葡萄幼果期是防治炭疽病的關鍵時期,尤其是雨后, 一定要噴施內吸性殺菌劑。如 25% 咪鮮胺乳油 800~ 1000倍液 .22.7% 二氰蒽醌懸浮劑 800~1 000 倍液、 42.4% 唑醚·氟酰胺懸浮劑 2 000~4 000 倍液、 30% 苯甲·嘧菌酯懸浮劑 1 000~1 200 倍液、 12.5% 四氟醚唑水乳 劑 2500~4000 倍液等[20-21]。
3.3.4葡萄封穗后 (果實即將轉色前)防治
葡萄進入轉色期和成熟期,是防治葡萄炭疽病的最關鍵時期。此時期需特別注意雨后防治,做到嚴格監測,適時保護,及時鏟除。如果葡萄園出現炭疽病為害,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藥劑的使用濃度。可交替使用以下藥劑,如 43% 氟菌·肟菌酯懸浮劑 2000~4000 倍液、 16% 苯甲·中生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43% 戊唑醇懸浮劑 2000~2500 倍液、 40% 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 .20% 抑霉唑水乳劑800~1200 倍液。
遇雨必須采用 40% 雙肌三辛烷基苯磺酸鹽可濕性粉劑1500倍或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 800~1300 倍液噴施果穗。
4小結
葡萄炭疽病病菌潛伏時間長,葡萄果實在整個生長期都可被其侵染。煙臺7一8月的溫度、空氣相對濕度和降雨等環境條件非常適宜炭疽病菌侵染,若園區越冬病菌清理不徹底,防雨遮雨及藥劑防治措施跟不上,炭疽病極易發生流行。通過多年實地調查,本文系統介紹了炭疽病菌的侵染規律、各種防控措施和有效藥劑,達到了科學、準確、有效防控的目的,為葡萄與葡萄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鑒于葡萄炭疽病的抗藥性、化學防治的環境與健康風險、氣候不穩定因素和生物防治的局限性帶來的挑戰,今后對葡萄炭疽病防治研究應多學科融合發展,以構建更高效、環保的生態綜合可持續防控體系,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保障葡萄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潔,王梅英,王學良,等.葡萄炭疽病的測報方法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09,15(16):145,215.
[2]蘇秀朵,李振宇,羅翠,等.葡萄白腐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1):33,46.
[3]趙大偉.昌黎產區葡萄炭疽病發生規律及無公害防治措施[J].河北果樹,2011(4):47.
[4]劉淑芳.葡萄炭疽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J].現代園藝,2018(3): 124.
[5] 肖啟明.葡萄炭疽病[J].湖南農業,2014(4):20-21.
[6] 邢彩云,王震,馬東波,等.河南鄭州葡萄炭疽病的發生及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17(6):313-315.
[7]邢彩云,胡銳,沙廣樂,等.鄭州市葡萄炭疽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國果菜,2010(7):50.
[8]蘇奎麗.葡萄炭疽病發生規律及防治藥劑篩選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0:4-5.
[9]陳蕾麗.葡萄炭疽病菌對苯醚甲環唑、氟啶胺和咯菌腈敏感性基線的建立及田間抗苯醚甲環唑菌株的生物學性質[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7:10.
[10]張仁欽,趙滿亮.葡萄炭疽病在水晶葡萄上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8):127,129.
[11] 洪勇.安順市葡萄炭疽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7(3):114-115.
[12]顧勇.葡萄炭疽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國農業信息,2017(13): 84-85.
[13]胡曉爽.沼肥在釀酒葡萄上的施用效果[J].河北果樹,2008(1):50-51.
[14] 郝宇,楊立柱.葡萄炭疽病的發生及防治 [J].現代農業科技,2019(7): 93-94.
[15]田賢,史軍平.設施葡萄常見病害及防治辦法[J].甘肅科技,2008,24(23): 170-171.
[16]盧愿,趙永飛,任衛國,等.聊城市葡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果樹資源學報,2024,5(2):90-93.
[17] 陳薈瑾,何恒果.廣安現代農業示范區葡萄主要病害的防治[J].農家參謀,2018(22):46,294.
[18] 鐘澤.防葡萄炭疽病的果穗套袋試驗[J].葡萄栽培與釀酒,1997(2): 17.
[19]孫冬梅.釀酒葡萄園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治理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4,30(1):203-205,221.
[20] 陳晨,廖佳興,王琦.葡萄炭疽病菌防治技術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23,52(5):157-161.
[21]馬桂梅,普繼雄,孫秀梅,等.葡萄炭疽病防治藥劑的篩選和殘留安全性評價[J].中國果樹,2022(8):4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