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強化科技戰略咨詢,首次將科技戰略咨詢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布局。這對作為科技戰略咨詢主力軍的科技智庫提出了新使命。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的跨領域、跨學科、綜合交叉特征更加顯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加速滲透融合,科技決策的不確定性、復雜性顯著提升,迫切需要科技智庫及時為國家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和科學性的咨詢建議,這對科技智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推動智庫研究范式、決策咨詢方式等深刻變革,為科技智庫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新支撐和新機遇[2]。如何實現科技智庫領域的數字化賦能,探索數智化平臺建設的有效路徑,支撐科技智庫高質量發展,是新形勢下我國科技智庫建設的關鍵棋
本文通過對已有研究綜述,歸納和分析了科技智庫發展面臨的問題,針對性地揭示了數字技術對科技智庫發展的賦能作用,提出了針對科技智庫的數字賦能體系架構,并剖析了實踐案例,以期完善科技智庫建設理論體系,為科技智庫的數字化轉型建設提供啟示和實踐參考。
研究綜述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3]明確提出,要建設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智庫。我國科技智庫建設實踐開始進人活躍期。與此同時,我國智庫界針對科技智庫的內涵、基本特征、國內外建設經驗和發展路徑等方面開展研究。從已有文獻來看,新形勢下,我國科技智庫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潘教峰等提出,要促進智庫研究向科學化、系統性、規范性、實踐型、穩態和學科融合貫通的六個方面轉變。劉細文[5指出,高質量智庫研究亟待倡導基于客觀事實、客觀規律、專業知識的建言和策略,需要利用數據分析與驅動模式支撐決策建議的科學化。萬勁波等[指出,我國科技智庫的基礎能力仍不足,提出要建設專業化基礎支撐體系,包括政策研究綜合集成平臺、專業化研究工具,以及完善調查體系、數據方法庫和傳播體系等。丁明磊[認為,我國科技智庫存在缺乏國際視野和國際議題設置能力、缺乏對國際問題的長期跟蹤研究、研究方法落伍等問題,提出要鼓勵各類科技創新智庫開展跨學科研究,推進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術手段創新。席亮等[指出,科技智庫需要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組織”咨詢研究,進行多學科綜合性研判,降低決策風險。初景利等[在對國外知名智庫運行機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科技智庫應針對研究選題、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建立評估機制,保障和提升研究質量。夏婷[1]基于對我國3家科技智庫的案例分析,指出中國現有科技創新智庫存在人才隊伍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對研究方法的重視不足等問題。
關于如何通過數字賦能科技智庫高質量發展,已有研究主要圍繞一般性智庫提出通用性數字賦能路徑,少數針對科技智庫的數字化賦能研究主要基于情報、信息服務視角,圍繞傳統科技情報部門對智庫的支撐作用及其面向科技創新智庫的轉型等開展研究,對面向科技智庫問題和需求的針對性數字賦能研究仍不足。例如,商麗媛等[]從專業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協同化等方面,構建科技智庫信息服務新模式。于升峰等[12構建由包括數據、知識、應用、決策和反饋的5層體系結構的科技智庫戰略決策平臺。董文軒等[13]從項目和技術兩個視角出發,探討國防科技智庫的信息資源建設模式。戎軍濤等[14提出數據和智慧雙輪驅動的科技智庫知識服務模型,強調專家隱性知識挖掘和獨特作用發揮。
綜上,當前我國科技智庫需提升研究選題的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視野的綜合性和國際性、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研究實施的規范性和高效性、咨詢建議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數字賦能是支撐科技智庫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是智庫界亟待深人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更是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實踐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路徑,亟需從多種視角下進行探索和完善。
數字賦能科技智庫發展的作用分析
2.1 科技智庫的特征
科技智庫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是以科技戰略問題和科技領域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影響和服務科技相關決策的研究咨詢機構,其主要功能包括“出創新思想”“出創新人才”“出創新成果”,針對科技相關決策提出專業解決方案,為各類受眾對象提供科學信息、學術評議意見、戰略與政策咨詢建議及科學與社會互動交流平臺等[15]。其中,科技相關決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有關科技本身發展的決策(policyforscience);二是含有科學因素的決策(scienceinpolicy)[16]。科技智庫除具有智庫的一般特征外,作為“科技知識”與“科技相關決策”之間的橋梁,還表現出明顯的科技特質,主要體現在科技智庫的知識與決策互動過程中,具體如下。 ① 專業性。科技智庫以知識密集和快速迭代的科技領域作為研究對象,決定了科技智庫具有更高的專業門檻。② 跨學科性。科技智庫研究體現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交叉,具有跨學科性,更強調科學家集體參與決策[17]。 ③ 知識與決策的雙向互動。區別于一般智庫的“知識”單向服務于“決策”,科技智庫的科技相關決策建議反過來影響科技知識,二者關系更為密切[18]。 ④ 智能性。科技問題的復雜性、綜合性,決定了科技智庫對智能化數字技術和知識工具的依賴性更強,對數據驅動科學決策支撐需求也更為迫切[19]。
2.2數字賦能科技智庫
數字賦能科技智庫發展是通過應用數字技術,形成一種新的方法、路徑或可能性,來激發和強化科技智庫自身的能力,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具體地,基于綜合集成方法,將科技智庫流程進行分解,以解析數字技術對科技智庫的賦能作用[20]。針對科技智庫發展面臨的問題與需求,數字技術通過信息數據資源獲取與供給的極大拓展、數字工具支持的數據挖掘與建模分析、數字平臺支撐的知識管理與專家信息交互等,賦能科技智庫創新變革業務流程,形成基于數據的流程化分析模式(圖1),從而提升科技智庫水平,促進能力重塑。
圖1綜合集成視角下數字技術對科技智庫的賦能作用
Figure1Theempowering roleof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Samp;Tthink tanks fromtheperspectiveofmeta-synthetic thought

2.2.1 智庫選題階段,賦能前瞻創新研究大數據、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加速突破和應用,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科技智庫數據采集、整理的自動化水平,還有效拓展了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形式和來源渠道,促進科技智庫匯集海量、全面、實時、多樣的數據資源,也是前瞻選題和思想創新的源頭活水。例如,中國工程院科技知識中心平臺對國外主要國家“基金、戰略、計劃、項目”等科技資助動態進行跟蹤,助力決策者態勢感知更加靈敏、反饋更加迅速,研究并布局相應戰略、規劃與政策。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智庫援助數據(AidData)持續采集并構建了中國海外援助、公共外交等特色數據集,并據此設置“一帶一路”負面議題,帶來較大負面影響。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 Internation-alStudies,CSIS)通過對衛星圖像等數據資源的追蹤,匯集并可視化了我國南海能源建設項目及島礁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為中國南海“相關議題”提供支撐。
2.2.2研究分析階段,輔助精準洞察預測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專業研究工具應用,結合數據分解、動態建模、計量分析和數據可視化等方法,對多模態、多維度海量數據進行深層次處理和關聯,促進縱深挖掘和揭示潛在模式規律,對各種解決方案進行虛擬仿真、政策推演和量化預測,動態反饋、調整和優化計量模型,為科技智庫決策提供精確定量分析結果支撐。美國蘭德公司(RANDCorporation)十分重視基于跨學科集成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創新開發,專門建立有“方法中心”,下設5個具體方法部門,近年來,針對研究項目需求,已創造出100余項模型、數據庫、計算機代碼、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制圖工具、Web應用程序和各種工具包等分析方法與工具,為其高水平智庫研究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AidData不僅開放提供自身建設的各類特色數據集,還提供數據獲取、處理的工具,并開展相關培訓,促進其數據集的便捷應用。
2.2.3專家綜合研判階段,促進專家跨界協同在對智庫問題的定量分析基礎上,需要引入多學科專家智識進行綜合研判。在此階段,可以依托數字化協同平臺,支撐跨領域、跨地域專家或團隊合作開展項目研究,通過線上研討、資源共享、文檔協作,以及信息數據資源實時調用、數據建模分析結果的可視化呈現、智能化研討工具支持和研討環境構建等,激發新思想的涌現,還可以廣泛吸收網民意見,對各方意見、建議高效綜合集成。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Max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MPIAS)開發并提供團隊、項目協同空間和研討工具,支撐專家跨地域項目交流研討。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CSIS、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Technologyamp;InnovationFoundation,ITIF)等知名國際智庫均打造了開放性線上會議平臺,支撐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專家等群體線上研討交流。
2.2.4整體研究流程上,保障研究規范高效數字賦能下的科技智庫咨政建言功能實現方式呈現流程化趨勢,依托數據資源、數字工具和數字平臺,將解決復雜性決策問題的思維全過程和工作體系進行外化展現和工程化塑造,形成基于數據的流程化分析程序,實現定性定量方法的有效結合和人機協同,保障科學、規范和高效開展科技智庫研究。除了研究流程外,數字技術還推動智庫研究管理的變革,通過項目管理數字平臺建設,集成研究任務項目從立項、實施、評估到驗收中全生命周期研究數據和資料,實現數據資源沉淀,保障研究項自高質量完成。通過知識管理平臺建設,及時將專家產出的成果數據化、資產化,進行成果資源沉淀、儲藏和管理,構建智庫獨有知識庫,支撐開展績效評估,促進智庫研究創新和研究效率提升。
3數字賦能科技智庫建設的路徑
基于科技智庫面臨的問題和需求,以及數字技術對科技智庫賦能作用的分析,結合數字賦能國際科技智庫的實踐經驗,提出針對科技智庫的數字賦能體系框架(圖2),主要包含數據資源、數智工具和專家智慧三個要素,自下而上劃分為數據底座層、平臺核心層和應用服務層三個層次。其中,數據底座層,是實現科技智庫向數據驅動范式轉變的基本支撐;平臺核心層,包括數智工具和專家智慧兩大主體,以及二者之間的融合協同機制,決定著數字賦能科技智庫的效能;應用服務層,主要以科技智庫高質量科技戰略咨詢研究為目標,引領數字賦能科技智庫的建設走向。通過新一代技術應用支撐下的人機深度融合,構建“數據驅動 + 數智工具+ 專家智慧”相結合的科技智庫研究模式,推動科技智庫決策咨詢工作邁向科學化、智能化、現代化。
圖2科技智庫的數字賦能體系架構
Figure2Aframeworkforthedigital empowermentforSamp;Tthinktanks

3.1 數據資源
數據資源是數字賦能科技智庫發展的基礎支撐。科技智庫數據底座的建設,從數據來源角度,包括自建數據庫、項目調研數據、二次加工數據集等內部數據,統計數據、專利數據、科技情報等外部數據,以及與其他專業機構合作共建共享數據等。例如蘭德公司StateStatistics數據庫整合了200多個社會經濟數據庫相關數據,構建了涵蓋9個領域、覆蓋美國7級地理尺度,共計146個數據集的綜合統計數據平臺;健康調查數據庫,匯集了蘭德公司自建的大量與健康相關特色調查數據集;蘭德公司還對其他機構調查數據進行再加工,形成新的數據產品,如基于密歇根大學縱向家庭調查數據,創建了7種數據產品,便利研究人員使用;蘭德全球恐怖主義事件數據庫(TheRANDDatabaseofWorldwideTerrorismIncidents,RDWTI)匯集了1968—2009年期間40.000多起恐怖主義事件信息數據。在全面采集數據資源之后,需要對海量的多學科數據資源進行清洗整理、跨領域融合及關聯,構建統一數據平臺,為綜合性科技戰略問題研究奠定基礎。
3.2 數智工具
數智工具作為融合數字技術與智能技術的信息化工具體系,是激活和開發數據資源價值、重塑智庫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能化協作平臺等,為科技智庫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全面提升研究效率與質量。數據工具應用在科技智庫研究的各流程環節中,具體如下:在統一數據平臺基礎上,基于知識圖譜構建,可以實現跨領域科技信息整合與深度挖掘,提供趨勢預測、因果分析和場景模擬等研究支持;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和科技智庫大模型的開發,可以實現智能問答、選題生成和報告撰寫等;數據可視化、圖表數據解析工具能夠直觀地呈現復雜關系,輔助專家定量研判;在線智能協同與知識管理提升了跨領域專家協作效率;通過全球智庫報告等數據資源對接獲取、自動翻譯和語義分析工具,實現多語種資料的快速解讀,拓展國際化視野;通過評估工具的應用,支持科技智庫動態監測政策成效與即時反饋等。國外知名智庫十分重視數智工具的開發應用。例如,CSIS成立了未來實驗室(FuturesLab),推動采用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方法,增強前瞻性政策分析的嚴謹性,并于2023年11月宣布與ScaleAI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定制化探索開發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model,LLM),用于全球安全等戰略性問題研究,以期提升研究洞察能力。
3.3 專家智慧
專家智慧既是數字賦能科技智庫的重要對象,也是科技智庫的“智”之所在和核心資產。科技智庫要組建及廣泛聯系一批跨學科、跨領域專家隊伍,建立智庫專家數據庫,構成群體智慧實現的基礎。一方面,要打造專家群體協作研討的智能化支撐環境,促進跨領域專家充分研討、有效交互,通過數據資源、數智工具的實時調用和支持,將多模態數據、前沿技術和領域專家智慧相結合,促進激發專家個體思維能力提升和群體智慧涌現。通過專家觀點智能凝練、研討紀要自動生成等實現專家隱性知識資源沉淀,積累形成科技智庫獨有專家觀點庫、知識庫。另一方面,要打造開放決策咨詢平臺,面向更廣泛的專家群體集思匯智,開展有組織的科技決策咨詢活動,對廣泛觀點進行智能識別、歸類、提煉與集成,達到“集大成者得智慧”。例如,韓國科技政策研究所(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Institute,STEPI)依托其官網平臺,設置國家難題專題入口,組織10個領域39個“國家難題”為期5年的決策咨詢研究,支持信息共享、專家研討會議活動組織、研究成果資源匯集等,保障科技咨詢研究順利開展。
數字賦能科技智庫建設的實踐案例
“科技戰略咨詢實驗室”是某科技群團智庫為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強化科技戰略咨詢決策部署,結合群團組織屬性要求,通過廣泛調研,了解科技咨詢有關研究工作需求,分析科技咨詢領域發展新趨勢和資源條件后,提出并打造的賦能科技戰略咨詢有關研究工作的線上平臺,旨在服務支撐科技智庫數字化轉型,服務高端科技創新智庫建設。該平臺于2023年開始建設,目前,已完成初步開發建設及功能上線應用。
科技戰略咨詢實驗室以數據資源共建共享為基礎,以數智工具為支撐,以專家群智協同為核心,以集思匯智為特色,構建“數據 + 智能 + 智慧”驅動的決策支持新模式,打造人機融合、優勢互補的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促進智庫研究工作科學扎實、研究力量高效協同、研究成果精準可靠。科技戰略咨詢實驗室由數據資源、數智工具、專家協同和集思匯智等4個有機聯系的功能體系構成。其中,數據資源體系囊括海量的科技相關特色數據,為智庫研究提供數據支撐;數智工具體系提供建模分析、仿真模擬等定量計算支持與可視化展示,輔助專家洞察;專家協同體系支持跨學科、跨領域專家團隊在線協作、有效交互和精準對接,促進群智激發與群體決策;集思匯智體系動態匯集廣大科技工作者用戶觀點與智慧,形成科學決策強大合力(圖3)。
科技戰略咨詢實驗室立足高質量科技數據資源匯聚,同時,重視數智工具提供和專家群體智慧的發揮,根據復雜決策咨詢問題求解過程,設計了人機融合的決策支持流程,支持機器智能與專家智慧全過程協作與交互,提供智能化專家協作環境,包括智能網絡會議、研討組織和管理等,通過數據資源、機器智能和專家智慧的綜合集成,構建智能智慧相融的決策支持新模式。此外,科技戰略咨詢實驗室支持研究團隊面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用戶公開發布研究問題和針對問題獻計獻策;支持問卷調查發布及在線投票,廣泛匯集科技工作者群體智慧;支持智能抽取評論、凝練觀點、繪制圖譜,實現決策洞察,輔助科學決策。
圖3科技戰略咨詢實驗室平臺架構體系Figure3 Architectureof Samp;T StrategyLaboratory Platform

結論與討論
隨著科技戰略咨詢工作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科技智庫迫切需以高水平智庫研究支撐高水平科技戰略咨詢,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決策咨詢支撐。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科技智庫發展面臨的問題和需求,闡述了數字技術對科技智庫發展的賦能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科技智庫的數字賦能體系架構,并剖析了相關實踐案例。研究表明,科技智庫需要提升研究選題的前瞻性和戰略性、研究視野的綜合性和國際性、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研究實施的規范性和高效性、咨詢建議的創新性和實用性。數字技術能夠賦能科技智庫形成基于數據的流程化分析模式,提升科技智庫能力水平。科技智庫的數字賦能體系建設不僅要注重數據資源基礎建設和數智工具的持續創新開發,還要重視對專家智慧的激發及其隱性知識資產沉淀。針對我國科技智庫的數字賦能建設,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強化對數字賦能的認知與頂層設計加快樹立數據驅動理念,將數字化賦能置于智庫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強數據部門、數據團隊建設,持續深入推進頂層設計,制定具體的行動規劃,加強數字治理相關制度建設,將數字治理與知識治理相結合,推動智庫內部數據共享,推動科技智庫的數字化轉型。
第二,開展特色數據庫、方法工具等資源建設。結合自身特色、定位和重點研究領域,尤其關注數據缺失領域,創新數據收集手段,開展特色數據庫建設,避免同質化數據資源重復建設。注重以研究項目牽引數據資源沉淀,動態匯集研究人員可靠數據源與數據需求,拓展數據資源采集途徑,加大對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創新開發、共享和推廣應用。優化數據團人員配置,積極開展和參加技術培訓。
第三,打造協同研究平臺。結合自身業務工作流程特色,開發建設團隊和項目協同平臺與工具,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協作空間,強化以“人”為主的研究導向,支撐專家的跨領域、跨地域交流、研討和數據文件共享,為專家群體在線匯聚、泛在聯結、高效協作創造條件,促進專家群智激發和隱性知識資源沉淀。
第四,探索人工智能新應用和有組織咨詢新模式。加快探索科技智庫大模型的開發和應用,牽引提升數據智庫資源積累與利用水平,力爭實現將科技智庫大模型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和服務科學決策。依托數據資源庫、專家資源和協同平臺支撐,開展有組織的科技咨詢。
參考文獻:
[1]呂青.從智庫研究理論到科技智庫建設:專訪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潘教峰院長[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1(6):2-5.
[2]孫飛翔,吳善超,武虹.數字賦能新時代智庫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實踐:以中國科協“智匯中國”應用為例[J].信息通信技術,2023,17(1):49-55.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2015-01-20)[2025-3-18].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4]潘教峰,張鳳,魯曉.促進智庫研究的“六個轉變\"[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0):1226-1234
[5]劉細文.走新型智庫研究的高質量發展道路[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4,9(1):1.
[6]萬勁波,李培楠.國家科技智庫體系建設態勢及政策建議[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3):6-10.
[7]丁明磊.科技創新智庫的國際化發展路徑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3):16-19.
[8]席亮,應驗,賈寶余.中國特色新型科技智庫建設研究:基于系統工程和科學傳播等視角[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2):333-341.
[9]初景利,唐果媛,王譯晗.國外科技創新智庫運行機制分析[J].情報學進展,2022(14):127-157.
[10]夏婷.中國科技創新智庫發展現狀研究:基于政府戰略管理“三角模型”視角[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1,6(4): 94-103.
[11]商麗媛,譚清美,夏后學.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智庫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7):20-25.
[12]于升峰,肖強.科技智庫戰略決策平臺構建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0,5(1):22-27.
[13]董文軒,姚晗,晏裕生,等.新形勢下國防科技智庫信息資源建設模式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1,6(2):33-39, 55.
[14]戎軍濤,李華,喬偉榮.數據與智慧雙輪驅動下的新型科技智庫知識服務機制研究[J].圖書館,2018(7):24-29.
[15]丁明磊,陳寶明.建設中國特色科技創新智庫體系的思路與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5):10-13.
[16]BROOKS H. The science adviser[M]//GILPIN R,WRIGHTC.ScientistsandNationalPolicy-making.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4:76.
[17]王桂俠,萬勁波.科技智庫影響力基本要素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8):146-152.
[18]張月鴻,劉登偉.科技智庫建設的多層次圖景分析[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8,3(1):2-13.
[19]于升峰.面向科技智庫的知識圖譜系統構建[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1,6(1):56-64.
[20]孫飛翔,武虹,高潔.基于綜合集成思想的數據驅動型科技智庫建設模式研究[J].知識管理論壇,2024,9(5):477-486.
作者貢獻說明:
申金升:確定選題,提出研究思路,指導修改論文;
孫飛翔:撰寫與修改論文;
武虹:參與研討,指導修改論文;
高潔:參與研討。
申金升,孫飛翔,武虹,等.[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5,10(4):62-6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pathway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mp;T)think tanks,providing insight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i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Method/Process] By reviewing existing studies,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hallnges and needs faced bythe development ofSamp;Tthink tanks. It reveals the enabling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their development, proposes a digital empower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Samp;T think tanks,and introduces practical case studies.[Result/Conclusion]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Samp;T think tanks need to enhance the foresight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ir research topics,broaden the comprehensivenessand international scope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rigor and objectivity of research methods,improv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efficiencyof research execution,and increas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ity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Digital technologies can empower Samp;Tthink tanks to form a data-based process analysis model,improving their capabilityleve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gital empowerment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s should focus on stimulating expert wisdom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ir tacit knowledge asset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mp;T) think tanksdigital empowerment think tank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