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國外大學智庫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案例分析
分類號:C931.5
DOI: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5.04.20
1引言
“智庫”一詞源于軍事術語,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戰爭服務的軍事機構,主要由軍事人員和文職專家組成[1]。智庫作為一個政策研究、分析、咨詢的機構,在有效地應對各種挑戰和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智庫可以被分為不同的類型:從功能差異角度,有戰略型智庫和策略型智庫;從機構性質角度,有營利性智庫和非營利性智庫;從組織形式角度,有官方型智庫、半官方型智庫、大學附屬型智庫和民間組織型智庫[2]。大學智庫作為智庫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依托深厚學術底蘊與顯著學科優勢,成為政府科學民主決策、國家治理現代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及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關鍵支撐[3]。2014年,教育部在大學智庫建設推進計劃中強調,應明確大學智庫的功能定位,建立形式多樣、結構合理的大學智庫組織形式[4。2015年,《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出臺,指出應發揮高校學科全、人才密、交流廣的優勢,實施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計劃,提升高校智力服務能力[5]。自此,各個地方關于大學智庫的相關政策文件陸續出臺,為我國大學智庫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大學智庫化和智庫大學化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中國大學智庫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金字塔”結構,質量參差不齊。頂尖智庫,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等已躋身世界高水平智庫行列,成績斐然。然而,國內大部分大學智庫,在研究能力、成果轉化及國際化程度等方面的整體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尤其是與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全球智庫報告2020》顯示[7],2020年,僅中國就有1,413家智庫,但是在30所全球最佳大學智庫排名中,排名前10位的中國大學智庫僅有1家,這說明我國大學智庫雖然在數量上快速增長,但是整體發展水平與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仍有進步的空間。因此,本文將深入剖析,并全面總結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的發展經驗,為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大學智庫提供思路和借鑒。
2對國外大學智庫研究的相關文獻回顧
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國外學者對國外大學智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較研究、智庫和大學二者關系和資金的作用上,對于大學智庫的研究相對比較少。Gonzalez等[8通過對中美大學智庫的回顧發現,兩個國家的大學智庫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形式獨立性的機構,其研究項目旨在影響決策者。Naveed等[認為在當前復雜的社會問題中,應該考慮讓大學參與政策進程中,從而豐富政策話語。Gonzalez等[1]研究了資金在兩個研究背景(大學、智庫)中塑造政策問題、智力產出的形式和內容方面的作用。此外,通過梳理國內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學者對國外大學智庫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國外大學智庫的人才運行機制。徐婧等[1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等方法,從3個層面分析了美國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智庫專家構成特點及其可能產生影響的人才政策因素;張琳[12]對美國的13家智庫的人才建設機制進行分析,發現了美國一流智庫人才建設的創新機制及措施;毛建茹等[13]以問題為導向,借鑒國際知名大學智庫人才培養的經驗,探討了我國大學智庫的人才培養策略。二是借助具體的案例對國外高水平智庫進行綜合分析。文少保等[4]對美國5所世界一流大學智庫進行案例分析發現,跨學科研究合作的關鍵要素主要有發展理念要素、研究人才要素、研究對象要素、研究資金要素、研究技術要素和研究平臺要素;楊曉斐等[15]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Coombs智庫的構建機制、運行模式及邏輯進行了分析;唐歡等[16]以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為例,探究了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的運行機制和發展動態。
雖然學者對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的建設經驗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關系、人才機制和建設等方面,研究主題較為單一,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討。大學智庫要發揮真正作用,不僅需要關注建設本身,更應考慮如何進行有效運作,包括實施科學管理、重視智庫成果的產出與轉化,并考慮智庫的長期健康發展等問題[17]。因此,如何確保高水平大學智庫的持續發展,尤其是有效傳播智庫成果,是學者普遍忽略的問題,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本文以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的發展經驗為研究目標,綜合考慮大學智庫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為我國大學智庫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3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案例選擇與分析
3.1 案例選擇
歐美國家是現代智庫的發源地,其智庫數量和整體發展水平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18]。新加坡智庫數量雖少,但質量普遍較高,不少智庫都擁有全球認可的綜合實力并具有較大的地區乃至國際影響力[19]。建設中國大學智庫,特別是現代化高端大學智庫,需要充分了解國外大學智庫的發展情況、主要特色及做法經驗等,努力在更高起點打造符合中國國情、契合決策需要、引領社會發展、具有世界眼光的高水平現代化大學智庫[20]。因此,參照學術界比較權威的《全球智庫報告》和《全球智庫影響力評價報告》,結合大學智庫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共選出美國萊斯大學的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BakerInstitute)、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LSEIDEAS)、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東亞研究所(EAI)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作為研究對象(表1)。選擇這3家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進行分析的依據如下。區域代表性:這3家智庫均屬于各自所在地區內頂尖大學的高水平智庫,在管理機制、人才結構、經費來源及研究成果產出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研究領域相關性:盡管具體的研究側重點可能有所不同,但這3家智庫都涉及了國際關系、外交政策、戰略研究等領域,方便進行分析。綜合實力相近性:3家智庫在綜合實力上均處于全球大學智庫的前列。3家智庫之間的比較分析可以揭示各自的優勢和特色,為大學智庫發展提供思路。3家大學智庫的相關資料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的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BakerInstitute)、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LSEIDEAS)、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東亞研究所(EAI)的官方網站和年度報告,相關資料檢索截至2024年4月25日。
表1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的基本情況
Table1Thebasic informationof the Baker Institute, IDEAS,and EAl

3.2 案例分析
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作為世界高水平大學智庫的佼佼者,能夠在眾多大學智庫中脫穎而出,顯然有其獨特之處。相關學者認為,智庫的管理模式和運作機制能夠使組織更加高效、靈活和具有創新性,為其實現長期發展和成功提供有力支撐[21]。智庫的人才質量是關乎智庫生存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高質量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22]。多元化資金減少了智庫對單一資金的過度依賴,同時又保證了智庫研究的獨立性和客觀性[23]。另外,大學智庫的長期健康發展不僅需要獨立自主和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需要運用多渠道、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宣傳研究成果,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诖?,本文從組織管理、人才團隊、資金來源、成果傳播以及學術影響5個方面分別對這3家國外大學智庫的發展經驗進行深人剖析和總結。
3.2.1組織管理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在組織結構上都有其獨特之處。貝克研究所隸屬于萊斯大學,擁有一定的獨立財權,并采用所長制。研究所下設顧問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政府和企業高管兼任,進一步保證了研究所與決策核心的連接[24]。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實行的是顧問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制(圖1),有效協調了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智庫內部的工作,推動智庫研究項目的順利進行。東亞研究所采用的是董事會制度;董事會制度提高了智庫的運作效率,優化了運作流程;董事會主要負責研究所重大事項決策,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從而優化決策結果[25]。3家智庫都通過創新治理模式實現了良好的互動,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與靈活性。
圖1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的組織構成Figure1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of IDEAS

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在管理方式上各有側重。貝克研究所結合學術機構的特點和企業管理方式,通過專職團隊負責日常運營和協調。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采取相互制衡的管理模式,學術管理委員會和咨詢委員會共同監督,相互制衡,以確保公正性和中立性。東亞研究所采用較為民主自由的管理方式[2,管理層對關鍵事務,如員工錄用、薪資、課題、考評和普升有決策權,避免了政府的不必要干預,使機構更具活力和競爭力[27]。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與東亞研究所在管理方式上分別體現了靈活性、制衡性與民主自由性的優勢,保證了智庫的持續發展與創新。
3.2.2人才團隊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在人員構成上均展現了高度的國際化和多元化特點。貝克研究所擁有170余名來自世界各地學術界、私營部門和政府的頂尖專家,包括全國各地的常駐研究員、非常駐學者和訪問學者等。這些專家在不同的研究中心之間交叉任職,實現跨部門交流與合作。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同樣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交政策和外交領域的領先學者與從業者,以及為特定項自提供外部協助的專家,注重全球精英的匯聚和項目導向的外部合作。東亞研究所設立首席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訪問高級研究員等職位(表2),并通過短期聘任制的方式實現了學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國際交流的深化。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與東亞研究所在人員構成上均體現了高度的國際化與多元化。3家智庫雖然人員構成略有不同,但都致力于組建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團隊,使其服務智庫的研究與發展。
表2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人員構成Table2 Personnel composition of the Baker Institute, IDEAS,and EAl

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的員工的職業經歷和工作經驗均十分豐富。貝克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員有豐富的政府部門、企業、大學的工作經驗,部分研究員還兼職其他的工作。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有來自大學、聯合國、無國界教育組織、研究協會、基金會、雜志編輯部等組織的,還有來自英國聯合部隊司令部、外交部門、國防部、內閣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的。東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大多具有海外的博士學位和工作背景,能夠熟練地運用中文和英文交流,部分研究人員身兼多職(表3)。3家智庫通過吸納不同領域和具有不同職業經歷的精英,增強智庫的研究實力,促進跨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3.2.3資金來源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的資金來源各有側重點。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28],貝克研究所的收入為1,350萬美元。貝克研究所將資金收入大致劃分為4個方面:捐贈基金、支持者禮品捐贈、研究經費收入,以及萊斯大學的撥款。根據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官方網站發布的2022—2023年度報告[29],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這一年度總收人為1,474,037英鎊(包括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沖突與公民研究小組的資助,不包括南亞中心),主要來源于海外基金會和英國政府的資助。東亞研究所的科研經費來源相對較為單一,主要包括政府的專門經費、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經費和研究經費(表4)。貝克研究所與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通過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確保了財務的穩健與獨立,而東亞研究所則在有限的資源下展現了高效運作的能力。這些不同的資金構成模式共同反映了3家智庫在財務策略上的不同選擇。
表3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員的經歷Table 3:The backgrounds of some researchers at the Baker Institute, IDEAS,and EAl

表4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收入來源Table4Sourcesof incomeoftheBaker Institute,IDEAS,and EAl

注: \"V ”代表存在,“—”代表未知。
3.2.4成果傳播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與東亞研究所在項目成果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就。貝克研究所的研究領域廣泛,下設6個研究中心,另有8個專題的項目計劃,開展專題政策研究(表5)。各個研究中心、項目計劃通過發布評論、匯編、會議報告、雜志、播客、論文、刊物、廣播、電視節目、論壇等多種形式進行項目成果的展示。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已完成的項目有9個,已經完成的區域方案有8個,正在進行中的項目有17個。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的學術產出主要以期刊等出版物的形式展現。東亞研究所的智庫成果主要以文件、圖書、專著、期刊、論文、簡報等形式呈現。截至2024年4月,東亞研究所共發布文件1,762篇,工作論文有170篇,出版的書籍有80本,著名期刊有《中國:國際期刊》(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和《東亞政策》(EastAsianPolicy)??梢?,貝克研究所注重成果的多元化傳播,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則強調學術產出的高質量與嚴謹性。
表5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研究領域和項目匯總Table5Summary of researchareasand projectsof theBaker Institute, IDEAS,and EAl

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在成果推廣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貝克研究所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和學術網絡平臺,進行智庫成果的交流和傳播,還免費向公眾開放會議,公眾只需在網站上關注相關話題,并在BakerLive(貝克在線)下加入在線對話,即可參與討論。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致力于多平臺傳播,始終保持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網站最新狀態,并及時在主頁上發布即將舉行的活動和最新出版物。東亞研究所則定期在網絡上舉行研討會,可以通過網站注冊參與會議,無法現場參與的人員可以通過訂閱YouTube頻道或會后發布的相關出版物在官方數字平臺上學習相關內容(表6)。
表6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線上推廣平臺匯總Table 6 Summary of online promotion platforms for theBaker Institute,IDEAS,and EAl

3.2.5學術影響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都十分注重學術成果的交流。貝克研究所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如研討會、圓桌會議和辯論會,與其他學者、專業人士,以及公眾分享研究成果,促進交流與合作。僅在2023年,貝克研究所就組織了100多場活動,包括主題演講、小組討論、會議和研討會。在2022—2023年度,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共舉辦了52場學術活動,公開講座和小組討論會37次,會議、講習班和研討會2次,戰略辯論11次,其他活動2次,活動的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
東亞研究所定期舉辦學術討論和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以便及時了解最新的動態,把握國際發展的形勢。雖然3家智庫在活動數量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體現了對學術交流的高度重視。
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以及東亞研究所在國際上都展現出了顯著的影響力。貝克研究所在多個研究領域都發表了具有重要意義的聲音,其中關于得克薩斯州電網的廣泛研究為聯合國推動其發展目標提供了新的思路。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通過多種輸出形式,將重要信息傳達給國際上多樣化的受眾群體。例如,有關中國前瞻計劃的貢獻、引用和報告得到了《南華早報》(SouthChinaMorningPost)、《非洲報告》(ReportonAfrica)、《中國全球南方項目》(China'sGlobal SouthProject)等媒體的一致認可。東亞研究所的智庫成果影響力廣泛。例如,2010年,鄭永年教授編寫的《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TheChinaModel:ExperiencesandDilemma)一經出版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被評為《亞洲周刊》(AsiaWeekly)2010年度十大好書之一。
4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經驗探討和啟示
國外大學智庫專業化的建設和悠久的歷史,決策咨詢機制的順暢,形成了智庫建設、管理、運行的有益經驗[30]。通過對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和東亞研究所的案例分析發現:國外大學智庫能夠持續發展的要義在于其具備靈活的組織結構、獨立的管理模式,多元化的人才、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充足的資金、多渠道資金保障,聚焦前沿問題、跨領域合作研究,產出豐富的智庫成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圖2)。
4.1 組織靈活、獨立管理
科學的管理模式和靈活的組織是大學智庫高效運行的根本保障。貝克研究所的所長負責制和東亞研究所設立的董事會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研究所的獨立性。貝克研究所的企業式管理模式帶來了更加靈活高效的組織運作方式,提升了研究所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的獨特管理和監督機制既確保了組織的廉潔公正,又保障了智庫的客觀獨立性。東亞研究所雖然依托于新加坡國立大學,但是并沒有沿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方式,反而采取了相對民主自由的管理和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東亞研究所的運作效率。這些不同的管理模式與組織結構共同為智庫的高效運行與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圖2大學智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 Figure2 Keyelements for 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funiversitythink tanks

大學智庫的高質量發展應該堅持獨立自主、科學合適的管理模式。大學智庫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其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必須適應智庫的目標定位和戰略需求。大學智庫依托大學建立,但不能依附大學生存,智庫應保持其獨立性與前瞻性,積極拓展外部合作與交流,不斷汲取社會各界的智慧與資源,以確保其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實用性和影響力。
4.2 重視人才、挖掘人才
人才是大學智庫發展的重要資源與核心競爭力。美國的“旋轉門”制度為貝克研究所提供了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智庫、企業、政府之間建立了一個人才流動的橋梁,為大學智庫的政策研究提供重要指導和支持。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開設高級管理碩士項目,不定期雇用實習生,注重吸收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參與智庫工作,幫助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東亞研究所通過開設國際課程、組織學者訪問、提供實習崗位等方式進行培養人才,增加研究人員閱歷和經驗,提高其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通過“旋轉門”制度促進人才流通,還是通過多樣化的培養方式提升人才素質,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與東亞研究所都展現了對人才的高度重視與重點培養。
大學智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重視培養人才和保證人才隊伍的多元化是大學智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梢詤⒖紘飧咚酱髮W智庫發展的經驗,通過設立科研項目與課程,吸引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參與,提供獎學金激勵[31]鼓勵學習進修等方式,促進政企交流,構建復合型、多元化團隊,特別是吸納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32],例如,挑選一些在政府機構、科研機構、大企業工作過,并且具有豐富經驗的人員加入研究隊伍中,以為研究團隊注入新活力。
4.3 經費充足、多元保障
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是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也保證了研究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科學性[33]。從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資金的來源情況可以看出,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不僅資金充足,而且不依靠單一渠道獲取資金。通過多渠道獲得資金可以為研究所發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尤其是貝克研究所在資金籌集方面十分具有借鑒意義,除了常規資金來源外,依托自身特點,拓展了新的籌集資金渠道,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通過工資扣除的方式進行捐贈。多渠道獲得資金不僅可以分散風險,減少對單一渠道的依賴性,增加自身的獨立性,還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不同的挑戰,以滿足不同的需求或應對緊急情況。
大學智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可以考慮從多渠道獲取經費,搭建配套的資金體系。拓寬資金來源、形成多元化籌資渠道是大學智庫的制度保障[34]。一方面,可以依靠大學和國家的支持,建立智庫專項經費機制;另一方面,通過自身拓展產學研合作獲取項目資金和技術支持。另外,可以參考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的做法,成立智庫基金會或海外基金會,吸引社會各界的捐贈和支持,為智庫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經費保障,或者考慮開發智庫自身的營利項目,減輕對外部經費支持的依賴。
4.4 聚焦國際、合作研究
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普遍具備國際化的研究與發展視角,不僅關注全球發展熱點,更習慣于跨越學科領域進行多方位合作。貝克研究所專注于全球熱點議題,致力于深人探討和應對當今世界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作為定位明確的外交政策智庫,緊緊圍繞戰略、外交、國際事務這三大主題,關注全球的發展問題,以前瞻性、戰略性的研究為導向。另外,東亞研究所舉辦的主題為“‘一帶一路’倡議: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能否持續”(TheBeltandRoadInitiative:CanItBeSustainableinaFast-ChangingWorld?)的國際會議邀請了眾多學者、專家就地緣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討論。這種多領域、跨學科的合作研究模式,激發了創新思維,推動了知識的交叉融合,為解決復雜全球問題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方案。
大學智庫的高質量發展應當與國際接軌,關注前沿話題,積極參與國際研討。大學智庫可以設立專門的研究團隊或項目組,定期對當前國際上的前沿話題進行深人調研和分析。與國際上其他優秀的研究機構、智庫和學術團體建立合作關系,開展聯合研究項目、舉辦共同研討會等活動,同時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平臺,積極傳播研究成果和觀點,參與國際性的學術討論和交流,與國際同行建立聯系和合作關系,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
4.5 成果推廣、提升影響力
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非常注重成果推介機制。貝克研究所通過定期發布研究成果文件、發表期刊論文、舉辦學術論壇等方式擴大影響。LDEAS善于通過公開講座、辯論、政策研討會和國際會議等為公眾、政策制定者和專業人士提供外交見解。東亞研究所組建了跨國智庫網絡,與浙江(浙江大學)國際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另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媒體 + 智庫”“網絡 + 智庫”“大數據 + 智庫”融合空間。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均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者不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場研討會氛圍,還能在網絡平臺上與世界各地的人探討相關話題。這種實時互動的方式不僅促進了跨界合作與學術交流,也使智庫的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大。
大學智庫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不僅要重視成果產出,更要關注智庫成果傳播。智庫成果的產出體現了一個智庫是否具有價值,智庫成果的影響力代表了智庫價值的大小。智庫應重視成果產出與傳播,支持政府企業決策,公開成果,促進交流。除此之外,智庫成果的推廣除了以學術期刊、專著、文件等形式展示,還可以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智庫媒體”[35],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實時播報,擴大影響力,提升智庫價值。
5結論
貝克研究所、國際事務與外交戰略研究中心與東亞研究所,各以其獨特的管理模式與運作方式展現了大學智庫發展模式的多樣性,更強調了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國情對大學智庫健康成長的關鍵作用,為大學智庫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大學智庫正處于關鍵的發展階段,迎來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絕佳時機;應該以積極、明智的態度,借鑒國外高水平大學智庫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土實踐,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大學智庫發展路徑,讓大學智庫成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平臺,從而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36]
參考文獻:
[1]楊宏宇,宋長平.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傳播力綜合評價研究:基于吉林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庫[J].情報科學,2024,42(6):29-35.
[2]張述存.關于加強地方新型智庫建設的幾點思考[J]東岳論叢,2015,36(9):5-9.
[3]許悅.雙向嵌入:高校智庫嵌入政府決策的一個分析框架[J].中國高校科技,2023(12):38-43.
[4]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的通知[EB/OL].(2014-02-12)[2024-03-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2/t20140212_164598.html.
[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2015-1-20)[2024-03-22].https://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6]倪好,周谷平.與學科協同發展:英國高校智庫建設經驗及啟示:以蘇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院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2):57-62.
[7]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1-01-28)[2024-03-22]. https://www.bruegel.org/sites/default/files/wp-content/uploads/2021/01/2020-Global-Go-To-Think-Tank-Index-Report_Bruegel.pdf.
[8]GONZALEZ C, ZHANG X P. The rise of think tanksin China and theUnited States:Their interactions withuniversities[EB/OL]. [2024-03-22]. 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20q3n364.
[9] NAVEED A,SULERI A.Making‘impact factor’impactful: Universities, think tanks and policy research inPakistan[R]. Islamaba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Institute,2015.
[10]GONZALEZ HERNANDO M,WILLIAMSK.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funding and intellectualinterventions across universities and think tanks: Atheoretic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olitics,Culture,and Society,2018,31(2): 193-206.
[11]徐婧,唐川.世界一流高校智庫專家構成特點研究:以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20(8): 4-8.
[12]張琳.美國一流智庫人才建設機制觀察及其啟示:以13家智庫為例[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3):136-144.
[13]毛建茹,伊影秋.國外大學智庫人才培養的經驗與啟示[J].高教探索,2019(10):51-58.
[14]文少保,李長春.世界一流大學智庫跨學科研究合作的關鍵要素與運行策略:基于美國5所世界一流大學智庫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23(12):10-20.
[15]楊曉斐,溫榮.澳大利亞國立大學Coombs智庫構建機制、運行模式及邏輯思考[J].高教探索,2020(3):82-87.
[16]唐歡,田麗.德國高校智庫管窺:以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為例[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6):140-149.
[17]張宏寶.大學智庫治理的三種機制及其效能提升路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92-97,206.
[18]汪金剛,劉祥睿.歐美典型媒體智庫發展實踐及啟示[J].傳媒,2023(14): 65-68.
[19]王蓉,陳菲.新加坡智庫在東南亞區域治理中的作用探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5):131-141.
[20]顧天安,馮文彬.國外高端智庫建設的主要特征與經驗啟示[J].科技智囊,2023(11):1-11.
[21]郃峰,周禹行,劉暉,等.我國體育高端智庫建設定位與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3(10):21-26,41.
[22]楊錯.高校智庫社科人才優勢發揮模型構建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2):44-53.
[23]袁琳,王冬梅.國外高等教育國際化智庫的發展模式、特征及借鑒[J].大學,2023(28):1-8.
[24]鄧志超,宋美.美國高校智庫對政府決策影響研究:以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為例[J].高教學刊,2019,5(19):23-24,28.
[25]張大衛.國際著名智庫機制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
[26]陶林.新加坡智庫對于中國智庫建設的借鑒意義: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5):90-96.
[27]張駿.智庫與政府關系的調整與探索:以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智庫為例[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7,2(3):64-70.
[28] 2023 annual report[EB/OL]. (2024-06-13)[2024-06-14].https://www.bakerinstitute.org/annual-report-2023.
[29]LSE-IDEAS-2022-23-annual report-WEB[EB/OL].(2023-11-21)[2024-04-15].https://www.lse.ac.uk/ideas/Assets/Documents/annual-reports/LSE-IDEAS-2022-23-AnnualReport-WEB.pdf.
[30]張志強,蘇娜.國際智庫發展趨勢特點與我國新型智庫建設[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1(1):9-23.
[31]LYUQ,BIELEFIELDA,LIUYQ.Academicpursuitsand involvement in decision-making: Study on theformation of U.S.university think tanks[J]. AdministrativeSciences,2023,13(3):93.
[32]王文濤,劉燕華.智庫運行和智庫產品的評價要點[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1(2):14-19.
[33]田山俊.論美國智庫資金籌集與管理之道及其啟示[J]高教探索,2017(7):62-67.
[34]于豐園.美國高??萍纪饨恢菐旖ㄔO研究:以普渡技術外交中心為例[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3):125-134.
[35]沈凌,胥海燕.高校新型智庫發展環境與創新路徑分析[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2):37-43,53.
[36]肖茜,鐘周,許馨勻.新時代高校智庫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創新探索:清華大學案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2(7): 8-14.
作者貢獻說明:
高凡:擬定選題,審閱論文與修改指導;
潘淑榮:整理資料,構思框架,撰寫論文;
成茂:查找資料,提供意見與思路。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not only possss the general functions of policy consultationand societal servicecommon to all tink tanks,but also possess distinctive academ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policy advice.Examining the key elements that underpin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ofhigh-leveluniversitythink tanks abroad isofcritical importance foraccelera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China and enhancing thei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Method/Process] Through a multi-cas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electesand analyzes high-level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broad as research samples to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their development experiences.[Results/ 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reveals certain commonalities in the management models, talent structures,financing mechanisms,and dissemination methods ofhigh-leveluniversity think tanks abroad.To promote the highlights the following priorities: maintaining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while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model; prioritizing talent cultivation to ensure a diverse and multidisciplinary team; securing funding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and building a supportive financial system; focusing on cuting-edge issu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and emphasizing research output to enhance the dissemination and impact of think tank achievements.
Keywords:foreign university think tanks Baker Institute LSE IDEAS EAI cas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