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山區公路作為連接偏遠地區與城市中心的核心,具有重要作用,但此類地區地形復雜,使得山區公路的建設和維護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在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山區公路的路基塌方問題愈發凸顯,成為影響公路安全暢通的重要因素。
對于山區公路的研究國內已有不少。魏立英[指出水毀是導致公路路基損壞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多雨季節和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水毀問題尤為突出。寧哲思[2指出路基病害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并通過詳細剖析病害體的類型和特征,提出了針對性的修復措施。祝文林[3介紹了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特點和優勢,并探討了其在路基邊坡沖刷病害修復中的應用方法和效果。
為解決山區公路施工難度大、修復周期長、成本高等問題,本文將以新疆地區某山區公路項目為例,結合現有成果,對其塌方修復方案展開設計。
1工程概況
1.1工程基本情況
本文以新疆某山區高速公路項目中的一處斷道為研究對象[4],對其基本情況進行分析。該項目位于新疆某山區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是連接周邊多個縣市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交通要道。由于該路段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加之長期承受重載交通的壓力,導致部分路段出現路基邊坡損壞、路面斷裂等嚴重問題,嚴重影響了高速公路的暢通與安全。該山區公路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1.2路基塌方情況
該區域地質條件復雜,基巖埋藏較深,漿砌片石擋墻的基礎難以穩固地置于基巖之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流的持續沖刷不斷侵蝕凹岸,導致擋土墻基礎逐漸失去支撐,進而引發多次塌方事件。從初次塌方至今,盡管相關部門多次組織搶修,但塌方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徹底解決。2008年夏季,新疆地區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暴雨襲擊,降雨量遠超往常。暴雨引發了山洪暴發,導致包括G217國道在內的多條重要公路多處中斷[5]。其中,該隱患點所在的G217國道某段也未能幸免,原漿砌片石重力式擋墻因河水暴漲而倒塌,使得原本寬敞的雙向兩車道路面變得狹窄,僅能容納單車通行。路基塌方示意圖如圖1所示。
表1新疆某山區公路基本情況

圖1路基塌方示意

1.3 地質情況
1.3.1地貌條件
對試點公路項目所在地的地貌條件進行分析,地貌條件如表2所示。
表2地貌條件

1.3.2底層巖性分析
掌握地區地貌條件后,分析路基底層巖性特征,路 基底層巖性特征如表3所示。
表3路基底層巖性特征

2路基塌方修復方案設計
2.1路基邊坡與防護設計
2.1.1坡形、坡率與坡高確定
在新疆地區,考慮到黃土的力學特性和地質條件,公路邊坡的設計往往采用以下參數:對于邊坡高度,在3m、4m及6m的區間內,通常選取3m作為基本建設高度;平臺高度則多設定為0.5m、1m及 2m ,以適應不同的地形需求[6]。在坡度設計上,新疆地區常采用1:0.6、1:0.8、1:1及1:1.5等比例進行建設,以確保邊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路基邊坡坡形、坡率及坡高設置如圖2所示。

針對不同路段的具體條件,需靈活調整設計參數。通過綜合分析,得出在新疆地區較為合理的邊坡設計參數范圍為坡度 1:1.4~1:0.7 之間。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邊坡高度的增加,為確保邊坡的整體穩定性,相應的坡度應適當減小。
邊坡的坡度與其垂直高度和水平距離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i=H/D
式中:i代表邊坡坡度, H 代表垂直高度, D 代表水平距離。
邊坡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穩定狀態僅為特定時期的相對狀態,絕對穩定或不穩定在現實中不存在,受地貌、沉積環境、氣候及水文等多種自然因素影響。因此,邊坡穩定性是公路損害研究的關鍵。坡率分單坡與混合坡率,公路建設中若采用平臺方案,混合坡率更為適合,有利于提升設計的穩定與經濟性。新疆地區黃土坡率一般介于1:1.1~1:0.5,此范圍內邊坡基本穩定[7]。
2.1.2路基斷面形式設計
對于新疆地區,低于50m的路段普遍采用邊坡設計,該方案經濟且實用。設計公路邊坡方案時,需考慮邊坡的具體形式。若路段高度低于 12m ,宜采用直線型邊坡,即整體呈現單一坡面,直線形邊坡斷面形式如圖3a所示。一旦高度超過 12m ,則更適宜采用梯形邊坡設計,階梯狀坡面的示例如圖3b所示。
圖3路基合理斷面形式

對于單一坡度的邊坡,若其高度在10m以下,坡率可設定在1:1~1:0.5的范圍內。同時臺階寬度需根據坡面具體情況來設計,通常介于2m至4m之間。若邊坡高度超過 3m ,建議選擇4m寬的臺階進行設計,以增強穩定性。
2.1.3路基支擋設計
重力式擋土墻憑借其自重和特定的橫截面設計,通過埋設基礎于土中來確保墻體的穩固。這類擋土墻包括普通重力式和衡重式2種。普通重力式擋土墻以其材料選擇簡單、施工便捷的特點,在公路工程中廣泛應用。而衡重式擋土墻則通過獨特的衡重臺填土和重心后移設計,有效降低了墻體高度,增強了受力性能,但其施工質量和地基承重能力要求較高。
加筋土擋墻則是利用面板與加筋體之間的摩擦力,形成整體受力結構,以抵消底部土壤壓力。這種擋土墻的面板厚度適中,筋帶材料多樣,如聚丙烯土工帶、鋼筋混凝土帶及扁鋼帶等,適用于不同等級的公路,尤其是適用于高速公路。筋帶的選擇與間距設置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同時為確保排水順暢,還需合理設計排水機構與設施。
2.2路基地基處治措施
2.2.1 換填法
2.2.1.1 技術方案
換填法即將路基范圍內的軟土移除,并用穩定的土石材料回填壓實。該方法通過開挖換填天然礫石,去除影響路基穩定的淤泥軟土,回填材料深度一般不超過2m,并遵循分層填筑、壓實、檢驗的原則,以提升地基承載性能、增強工程穩定性。換填法處治方案示意圖如圖4所示。

2.2.1.2 施工要點
換填時,需綜合考慮原填礫石的粒徑、含量及級配,確保壓實度,防止沉陷。此方法操作簡便,設備要求低,適用范圍廣。針對黃土地基,砂礫墊層和灰土墊層是兩種主要的加固方式。在高等級道路建設中,墊層不僅傳遞承載力,還可處理水分,減輕對黃土地基的影響。為保證良好水穩定性和凝膠強度,灰土墊層中灰與土的比例通常設為2:8,壓實系數需控制在 94%~97% 。
2.2.1.3關鍵參數分析
灰土墊層適用于濕陷性地區及受氣象條件影響大的區域。砂礫墊層則多用于地下水位高的軟弱土層,其高承載力和大變形模量優勢顯著,同時有助于濕陷黃土排水。在工程實踐中,換填層厚度的確定需依據土層深度、地基承載力等因素,通過精確計算得出。
壓實系數與實際測量干密度和最大干密度相關,具體表達式如下:
K=r/rmax
式中: K 代表壓實系數, r 代表實測干密度, rmax 代表最大干密度。
2.2.2土工格柵加筋
土工格柵一種高強度、低延展性的網狀材料,通過聚丙烯板材打孔并雙向或單向拉伸加熱成型,形成有序結構,以增強其強度。
2.2.2.1關鍵參數分析
設計時,加強筋的密度、強度及位置是關鍵參數。多層加筋結構優于單層,但密度對力學性能影響不顯著,分層加筋不足以解決沉降問題。
為了簡化分析,常假設擋墻為剛體,并忽略其內部變形。在這種情況下,擋墻的穩定性主要取決于其受到的摩擦力和側移量之間的關系。摩擦力可以表示為:
f=mN
式中: f 代表摩擦力, m 代表摩擦系數, N 代表擋土墻與土體之間的正壓力。
利用式(4)來估算側移量 Δs 與摩擦力 f 和側向作用力 F 之間的關系:

式中: Vs 代表側移量; F 代表側向作用力; k 代表擋墻的剛度系數,它反映了擋墻對側向作用力的抵抗能力。
2.2.2.2應用效果
土工格柵布置于底端效果最佳,頂置則無法解決填料效應引起的路基變形,需通過增強結合部強度來提升效果。土工格柵抗拉強度增加,能有效減小土體水平變形,抑制沉降,有效提高軟土地基適應性及加固效果。加筋土擋墻穩定性與側移量緊密相關,摩擦力和側向作用力可減小側向變形。在加筋兩頭固定方式下,土體變形或位移會影響加筋強度。
3結束語
本文基于公路路基修復工程,將設計方法應用于實踐,并根據階段性工作,對修復方案的應用效果進行系統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通過采用抗滑樁和錨桿擋土墻等支擋結構,進一步增強了路基的抗滑能力。經統計,該修復方案實施后,路基邊坡的滑坡風險降低了 30% ,有效保障了公路的安全通行,極大減少了因滑坡導致的交通中斷隱患。
針對新疆地區公路路基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換填法和土工格柵加筋處治措施。換填法主要用于處理地基較軟或存在空洞的區域,通過挖除不良土壤并回填優質土壤,顯著提高了地基的承載力。在試點項目中,使用換填法處理了約 500m3 的地基土壤,使地基承載力提高了20% ,為上部路基結構提供了堅實穩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魏立英.公路水毀路基的穩定性及修復技術[J].時代汽車,2024(21):169-171.
[2]寧哲思.道路路基病害體成因及修復探討[J].上海公路,2024(2 ):30-34+254
[3]祝文林.泡沫混凝土用于路基邊坡沖刷病害修復的方案設計探討[J].交通世界,2024(18):71-73.
[4]徐白璐.包西鐵路受損風沙路基防護林帶修復設計研究[J].運輸經理世界,2024(11):166-168.
[5]鄧逆濤,陳鋒,劉杰,等.持續性強降雨后高速鐵路路基狀態檢測評估與工程修復對策[J].鐵道建筑,2023,63(4):88-93.
[6]馮秀花,周志勇,姚忠林,等.高寒草原沙質路基邊坡草原修復技術推廣與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1):118-119.
[7]李淑敏.基于樹根樁加固的震后公路路基邊坡綜合修復技術[J].江西建材,2022(10):275-27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