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有多種,味覺記憶是其中一種。在某些方面,身體記憶比情感記憶更久遠,甚至相伴終生。我講一個有關味覺的故事。
一個孩子在七歲時被拐走,三十年后,他開貨車,在一個陌生的村子翻了車。他又饑又渴,去村子找飯吃。招待的老嫗問貨車司機:你想吃什么。他說想吃面湯。老嫗做了面湯,端給他吃。他邊吃邊流淚,吃完了,嚎啕大哭。老嫗問他:你哭得這么傷心,是不是遇上過不去的坎了。他說,沒有,我想我媽媽了。老嫗又說,吃得好好的,怎么想媽媽了。他說,七歲前吃過這樣的面湯,是我媽媽做的,以后都沒吃過了。你的面湯是我媽媽做的味道。
你媽媽怎么后來不給你面湯吃了呢?老嫗說。
七歲,我被拐走了。我忘記了自己的家在哪里。我唯一記住的是媽媽做的面湯。西紅柿煮面湯,有蔥花辣椒,酸酸辣辣。只有我媽媽這樣做。我特別喜歡吃西紅柿煮面湯。別人都煮不出這個味道。吃了你的面湯,我好想我媽媽了。我不知道我媽媽在哪兒。他說。
老嫗一把抱住了他,喊著:我的兒呀,我的兒呀,你回來了。
他正是老嫗被拐走的兒子。相認之下,兩人抱頭大哭。
味覺與鄉音,是故土在人身上呈現的兩種方式。這并非囿限于鄉愁之類的情感,更是地域對于生活其間的人產生了作用力。任何人無可擺脫這樣的作用力。地理、文化、愛、信仰等共生出來的無形之物,根植于我們肉身,也根植于我們內心。
(阿湯哥摘自《文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