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帶寬的角度講,光線是傳播信息最好的方式,但當環境中的障礙物太多,比如熱帶雨林或者長草草原,聲音就成了信息傳播的最佳替代方案。絕大多數會用聲音傳遞信息的動物依靠的都是先天發聲機制,即它們發出的聲音是由基因所決定的,屬于生下來就擁有的技能,接收聲音信號的能力同樣如此。
但是,有一部分動物進化出了后天發聲機制,即它們會通過學習來掌握一種新的語言,甚至會主動發明此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新語言。具備這種能力的動物包括鳴禽(雀形目下的一個亞目)、鸚鵡、蜂鳥、蝙蝠和大象,以及一些海洋哺乳動物,比如鯨和海豚等。人類當然屬于后者,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任何其他動物都強。
聲音學習能力的演化史是動物學領域的熱門話題,這方面被研究得最多的動物就是鳥類。此前的理論認為鳴禽是在距今大約5000萬~3000萬年前進化出聲音學習能力的,而鳴禽與鸚鵡早在距今8000萬年前就分家了,科學家們不知道兩者的聲音學習能力是在分家后才分別被進化出來的,還是分家前就已經有了。
一種新西蘭特有的鷦鷯(wren)為解答這個疑問提供了絕佳的實驗材料。這種被毛利人稱為“蒂蒂普納穆”(Titipounamu)的小鳥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物種,和鳴禽與鸚鵡的共同祖先是近親,這就相當于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臺時光機,幫助科學家們穿越到8000萬年前,研究一下鳴禽和鸚鵡的共同祖先究竟有沒有聲音學習能力。
可問題在于,這種小鳥的體重僅相當于5只曲別針,非常難以在野外找到,其叫聲的頻率也非常高,一般人的耳朵甚至很難聽得見,科學家們只能先用錄音機將叫聲記錄下來,然后再用頻譜儀加以分析。來自奧克蘭大學的一群研究者用這個方法記錄了超過6800段這種鳥的叫聲,然后把這些叫聲的頻譜特征和它們的生活區域以及基因特征進行了比對,發現不同基因型的小鳥如果住得很近,叫聲往往會更相似。而基因型相近的小鳥如果相距較遠,則叫聲會非常不同。這個結果暗示這種小鳥的叫聲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習得的。換句話說,鳴禽和鸚鵡的共同祖先很可能便已具備了某種初級的聲音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早在8000萬年前便已出現,比科學家們此前的估計早了好幾千萬年。
研究人員將這一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24年5月15日出版的《通訊生物學》期刊上。作者認為這個結果進一步說明聲音學習能力不是要么有要么無,而是存在一個譜系,這種能力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提升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把那些復雜的鳥鳴稱為音樂,一些古典音樂家甚至試圖從鳥鳴中獲得靈感,比如莫扎特就曾經在家里養過3年歐椋鳥。后來的研究證明,鳥類的鳴叫聲在音調、音色和節奏上的變化都和音樂非常相似,而且也和音樂一樣能夠傳遞復雜的信息。比如求偶、示警和照顧幼鳥時發出的鳥鳴非常不同,這方面的專家不但可以聽出這些內容,甚至可以通過播放不同的鳥鳴來讓鳥類做出預先設想的反應。
但是,音樂對于人類而言最大的用處并不是傳遞信息(這方面語言更具優勢),而是喚起某種特定的情感,甚至純粹就是為了娛樂。科學家們尚不清楚鳥鳴是否具備這種功能,不過已經有研究顯示鳥類的大腦神經回路也會像人類的那樣在聽到好聽的音樂時被激活,暗示人類很可能不是唯一能夠欣賞音樂的物種。
(洛基亞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