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 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的屈辱撕開了晚清腐朽的膿瘡。在 “四萬萬人同一哭” 的悲憤中,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一場旨在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試圖以制度革新掙脫封建枷鎖,卻僅存 103 天,史稱 “百日維新”。
變法期間,光緒帝頒布數十道詔令,廢八股、辦新學、設譯局,力圖 “師夷長技以制夷”??涤袨檫M呈的《波蘭分滅記》以亡國慘劇警示光緒 “不變則亡”,譚嗣同等 “軍機四卿” 則以血薦軒轅的決絕踐行理想。然而,戊戌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光緒被囚瀛臺,譚嗣同、林旭等 “六君子” 血染菜市口,留下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的悲嘆。
盡管變法失敗,但其啟蒙意義深遠。正如歷史學家陳旭麓所言:“戊戌變法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它打破了 “天不變道亦不變” 的迷夢,推動了近代教育、思想解放與社會變革,為日后辛亥革命埋下火種。
這段歷史是理解近代中國轉型的關鍵鑰匙:它展現了救亡圖存的緊迫性,揭示了改革的復雜性,更傳遞出 “茍利國家生死以” 的擔當精神。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吶喊的 “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至今仍是激勵青年求索真理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