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不同文化的彩陶中,人形器毫無例外是最高等級的存在,原因無他,就在于數量稀少且造型別致。最早的人形器出自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延續到黃河上游的馬家窯和齊家文化,在制作手法上比較接近,一般不改變器物的基本形狀,人的形象塑造僅限于器物頸部及蓋罐的蓋上,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人頭瓶和人頭蓋罐。
四壩人形器恰恰與之相反,人形器均沒有頭部,利用器物(罐)的原本罐體作為人的軀干,在罐的底部加裝雙腿和腳,由此構出人體基本形狀,意思表達清晰準確。從仰韶到四壩,兩種不同形式的人形器(馬廠和四壩都出現過人形圓雕,但屬極個別現象,不列入比較范圍)帶給我們的絕非造型和風格的差異那么簡單,這里面包含地域的差異,更多的是文化的差異。
圖1—3是由一只四孔魚形塤改制的人形器,用人的腿和腳替換了魚的尾,橢圓形的魚身也隨之變成人的軀干,仍可以作為吹奏器使用。從魚形塤變成人形塤可謂獨具匠心,造就出難得一見的器物。
這組人形器把我們帶回遙遠的過去,從腳上的靴子聯想到腳下的路,一條先民們用腳踩出來的路,一條艱難又充滿奇跡的路。這條路西起地中海東岸,穿越中亞沙漠綠洲,最后經河西走廊進入中國,也就是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四千年前的河西走廊并非現世這般荒涼,應該氣候溫潤水草豐盈,東起西來的人群在這里駐足歇息,甚至安營扎寨長居于此,必然出現中西文化的交匯融合,四壩文化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