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后腸道問題高發
節假日過后,不少人的腸道會出現各種問題,以下便是常見的四大腸道問題。
消化不良:節假日期間,飲食規律很容易被打亂,進食量常常比平日大幅增加,而且食物種類繁雜,高油、高脂、高糖的食物占比頗高。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就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的情況出現。腸胃的消化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一下子攝入過多、過雜的食物時,胃腸蠕動就會變得緩慢,消化液分泌也可能不足,無法將食物充分消化分解。消化不良的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飽脹感,總覺得肚子里滿滿的,好像吃下去的東西一直堵在那里,還可能伴有噯氣,也就是俗稱的“打嗝”,會不斷有氣體從胃里返上來,有時還會有惡心、嘔吐的感覺,吐出的多是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另外,食欲也會明顯下降,看到食物不再像以往那樣有胃口。
腹瀉:節假日中,生冷食物、不潔飲食以及暴飲暴食都是引發腹瀉的常見因素。比如吃了過多的涼拌菜、未清洗干凈的水果,或者在外面就餐時吃到了被細菌、病毒污染的食物等。腸道受到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后,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被打亂,腸道蠕動加快,水分來不及被充分吸收就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從而導致腹瀉。腹瀉時,大便次數會明顯增多,輕者可能一天3~5次,嚴重的甚至十余次,糞便性狀也會發生改變,變得稀薄如水樣,或者呈糊狀,有時還會帶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黏液等。同時,患者往往還會伴有腹痛,多為陣發性的絞痛,主要集中在臍周或者下腹部,排便后腹痛可能會稍有緩解。
便秘:雖然在節假日里吃得多,但有些人反而會出現便秘的情況。這是因為假期中活動量通常會減少,很多人長時間坐著聊天、打牌或者看電視,身體缺乏足夠的運動,腸道蠕動就會變得遲緩。再加上飲食結構不合理,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比如過多地攝入了肉類、精細加工的食品,而蔬菜、水果吃得太少,使得糞便體積變小,質地干結,難以順利排出體外。便秘的表現就是排便次數減少,可能幾天才排便一次,而且排便時十分費力,大便干結、堅硬,呈球狀,有時甚至會出現肛裂、便血等情況,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還會影響到生活質量。
腸道菌群失調:節假日飲食的改變,大量使用抗生素(比如有些人稍有身體不適就自行服用抗生素)等情況,都會破壞腸道內原本穩定的菌群平衡。腸道內存在著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的有益菌、有害菌以及中性菌,正常情況下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維持著腸道微生態的穩定。當菌群失調后,有害菌可能會大量繁殖,有益菌數量減少,進而引發一系列不適癥狀。比如會出現腹脹、腹痛、腹瀉或者便秘交替等情況,還可能有口臭,這是因為腸道內的一些代謝產物通過口腔散發出來,影響口氣清新。
腸道急救指南
了解這些常見的腸道問題后,我們在節假日后應盡快調整生活方式,保持清淡飲食,增加運動,規律作息,呵護腸道健康,讓身體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當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時,首先要調整飲食結構,盡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米粥、面條、饅頭等,避免再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讓腸胃得到休息。可以少食多餐,每次進食量減少一些,增加進食的次數,減輕胃腸負擔。同時,適當增加運動量也是很有幫助的,飯后散散步,或者進行一些簡單的室內運動,如伸展運動、瑜伽等,通過身體的活動來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還可以服用一些幫助消化的藥物,像健胃消食片、多酶片等,按照說明書的劑量服用,促進食物的消化分解。
一旦發生腹瀉,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以口服補液鹽,按照說明書的比例沖調后飲用,或者自己在家配制簡易的補液溶液,用適量的白糖、食鹽加入溫開水中,少量多次飲用。在飲食方面,要暫時禁食幾個小時,待腹瀉癥狀稍有緩解后,再進食一些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湯、藕粉等,之后慢慢過渡到半流食,像粥、軟面條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粗纖維過多的食物,以免加重腹瀉。如果腹瀉癥狀嚴重,可適當服用止瀉藥物,如蒙脫石散,但要注意不要過量服用,以免引起便秘等其他問題。同時,要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熱水袋熱敷腹部,緩解腸道痙攣帶來的疼痛。
對于便秘情況,首先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類食物等,像芹菜、蘋果、燕麥等,這些食物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使其變得松軟,更易于排出。同時,要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每天至少飲用1500~2000毫升的水,讓腸道保持濕潤。增加運動量也至關重要,每天抽出一定時間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跳繩等,通過運動來刺激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狀況。如果便秘比較嚴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開塞露等通便藥物,幫助糞便排出,但不可長期依賴這類藥物,還是要從生活習慣上進行調整來徹底解決便秘問題。
如果出現腸道菌群失調的癥狀,要盡快調整飲食,多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發酵豆制品等,這些食物中的益生菌可以幫助補充腸道內有益菌的數量,改善菌群失衡的狀態。同時,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除非在醫生明確診斷需要的情況下,避免濫用抗生素進一步破壞菌群平衡。也可以適當補充益生菌制劑,市面上有很多種類的益生菌產品,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等,按照說明書服用,有助于調節腸道菌群。此外,保持規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態,對于腸道菌群的恢復也有著積極的影響,因為情緒、睡眠等因素都會間接影響腸道的微生態環境。
打造腸胃的“防護盾”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腸道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
第一,飲食方面可采用“紅綠燈進食法”,即要吃“綠燈”食物,比如清蒸魚、白灼菜心、拌秋葵;限量攝入“黃燈”,像油炸春卷,每次不能吃超過2個,奶油蛋糕不能吃超過100g;要避免吃“紅燈”食物,比如生腌海鮮、反復加熱的涼菜、沒煮透的火鍋丸。
第二, 運動方面, 可于每天晨起后練習腸道活力瑜伽。一是貓牛式,四足跪姿,交替拱背與塌腰,能刺激迷走神經;二是仰臥抱膝,平躺后雙手抱膝貼胸,能促進結腸蠕動;三是脊柱扭轉,仰臥屈膝倒向兩側,能按摩升結腸與降結腸。此外,飯后可做做消食操:一是靠墻站立法,讓后腦勺、肩胛骨、臀部、腳跟都貼著墻,保持腹式呼吸5分鐘;二是坐姿轉體,雙手抱頭,左右交替扭轉軀干,每側做15次;三是踮腳運動,腳尖著地,緩慢抬起腳跟,重復30次。
第三,要注意自我觀察,當出現下面5大信號必須就醫:噴射狀嘔吐持續12小時,要警惕急性胰腺炎;糞便呈陶土色或瀝青狀,可能是膽道梗阻或者消化道出血;腹部出現板狀硬塊,要排除腸梗阻的可能;腹瀉伴隨39℃以上高熱, 有細菌感染的風險;三日未排便且腹脹如鼓,可能是糞石嵌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