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門:到2027年腦機接口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到2027年,腦機接口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進的技術體系、產業體系和標準體系。
腦機接口通過在腦與機器之間建立信息通道,實現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協同交互,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融合發展的前沿技術。當前,腦機接口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產業加速壯大,正孕育顛覆性突破,已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意見以提升腦機接口產業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加強前瞻謀劃和政策引導,加快培育形成未來產業新賽道。
意見提出,到2027年,腦機接口產品在工業制造、醫療健康、生活消費等加快應用;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打造2至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開拓一批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到2030年,腦機接口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意見還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包括加強基礎軟硬件攻關;打通行業應用壁壘,加快創新成果落地;加強試驗驗證平臺建設,提升產品應用檢測能力;發展壯大腦機接口領域領軍企業,促進腦機接口中小企業創新供給等。
多模型AI診斷瘧疾準確率達96.47%
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結合深度學習與機器學習的多模型人工智能(AI)框架,在瘧疾診斷中實現了96.47%的準確率,為全球瘧疾防控提供了高效診斷工具。這項由沙特阿拉伯焦夫大學、埃及開羅大學等機構聯合完成的研究,推動了AI在熱帶疾病診斷領域的應用。
瘧疾作為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重大健康威脅,2022年全球報告病例達2.49億,其中非洲病例占比90%。傳統顯微鏡檢查依賴專家經驗,耗時且易出錯,在資源匱乏地區也難以普及。
此次開發的多模型AI框架創新性地整合了3種深度學習模型進行特征提取。團隊在包含27558張血液涂片圖像的公開數據集上驗證了該框架的優異性能:靈敏度達96.03%,特異性達96.90%,精準度達96.88%,均優于單一模型。多數投票機制通過綜合多種模型的判斷,有效降低了誤判風險,其表現超越現有的AI診斷方法。
該成果為瘧疾快速診斷提供了可靠方案,且該技術無需特殊設備即可部署,尤其適合醫療資源有限的地區。下一步,團隊將擴大數據集驗證,探索在白血病等其他血液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海參成分能防癌癥擴散
海參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滋補食材。美國《糖生物學》雜志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稱,海參中發現了一種糖化合物,可能是阻止癌癥擴散的關鍵。該突破有望改變部分具有侵襲性腫瘤的治療方式。
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副教授維特·波敏博士及其小組重點研究了從佛羅里達海參中提取的一種名為“巖藻糖基化硫酸軟骨素”的分子。實驗室測試和計算機建模分析發現,這種類似糖的化合物可以成功阻斷硫酸酯酶2(Sulf-2)。在癌癥患者體內,一旦硫酸酯酶2加大表達,就會促使腫瘤更快生長,并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這種酶與乳腺癌、肺癌、胰腺癌和頭頸癌存在密切關聯。新研究顯示,將大的海參分子分解為只有原始體積1/7大小的碎片,仍能保留大部分抗癌能力。這意味著,使用海參提取物可以研發出較小的藥物分子,降低出血風險等副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與大多數癌癥治療方法不同,海參提取物的抗癌途徑不是直接與酶的正常功能競爭,而是改變整個酶的運作方式。該化合物專門針對癌細胞,不會像傳統化療那樣廣泛攻擊健康細胞,抗癌效果更穩定,也更具可測性。
言語反應慢容易嗜睡
嗜睡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低估或忽視的一大風險因素。過度嗜睡可能導致交通事故、認知障礙和跌倒。英國醫學委員會期刊《睡眠科學與實踐》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言語反應時間(VRT,即一個人對言語反應所需的時間)可能是老年人嗜睡的重要標志之一。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團隊匯總了1513項以55歲以上參與者為對象的觀察研究,通過特定應用程序測量其認知水平,同時記錄言語反應測試結果和自我報告的嗜睡情況。在排除癡呆癥影響后,研究人員通過數學模型分析了言語反應時間與嗜睡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言語反應時間越長,自我報告嗜睡的可能性就越大。調整人口統計學、咖啡因攝入量、情緒及藥物等因素后,這一結果依然成立。
新研究結果表明,言語反應慢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現嗜睡問題,并由此導致意外。臨床醫生可通過分析患者的語言,計算說話與沉默的時間,進而有效篩查嗜睡可能。該方法簡單易行且高效省力。
住海邊比住湖邊長壽
居住在水邊是否利于長壽?發表在美國《環境研究》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居住在海岸附近的人往往壽命更長,而居住在湖泊和河流等內陸水域附近的人,預期壽命因臨近水質的優劣而不同。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團隊分析了全美6萬余個人口普查區的數據,對比2010年到2015年的預期壽命差異。結果發現,居住在距海岸50公里內海濱區域的居民,預期壽命顯著高于美國人均水平;大型內陸水域(面積超20平方公里)附近居民的預期壽命未顯示出優勢,而是因水域水質差異呈“兩極分化”。
進一步分析發現,海濱居民與湖濱居民預期壽命的差異與環境、經濟等因素密切相關。海洋具有“氣候調節功能”,能穩定氣溫、凈化空氣。海岸地區每年平均有2.2個超過35℃的高溫天,而內陸水域周邊有21天;海岸附近空氣更清潔,PM2.5濃度比內陸低33%,且受野火煙霧影響更小。此外,海岸地形更平坦、交通更便利,不僅縮短了緊急救助的響應時間,也減少了日常通勤壓力,再加上海灘提供的游泳、散步等休閑機會,都能為健康加分。
該結果表明,“水邊居住”的健康效應,關鍵取決于水的類型和所處環境。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可通過優化內陸水質治理、加強沿海生態保護,縮小不同區域間的健康差距。
暴雨后,過敏性鼻炎上升
自然災害會對過敏性疾病產生直接影響。日本廣島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在世界過敏組織官方《世界過敏組織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暴雨過后,過敏性鼻炎發病率會上升。
團隊從遭受嚴重暴雨災害的日本廣島、岡山和愛媛三縣醫療記錄中選取了約3.6萬名受災群眾,將其與非受災居民進行對比,評估災害前后(各1年)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變化。結果發現,與非受災者相比,受災者的滴鼻藥處方量在受災后1年內有所增加,特別是在2~4月的杉樹和柏樹花粉季節。具體而言,滴鼻藥處方使用在災后3個月增加40%,災后1年增加72%,且無論年齡、性別,受災后的滴鼻藥使用都會增加。
研究人員強調,在全球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日漸增多的今天,了解災害對過敏性疾病的影響非常重要。該研究結果提醒,暴雨災害后,霉菌暴露、污染物質、心理壓力等都可能成為過敏性疾病發作的催化劑,對此應提早采取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