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
臨床上,常用藥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ACE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RBs(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CE抑制劑如依那普利、雷米普利;ARBs如氯沙坦、纈沙坦,這些藥物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減輕心臟的負擔。同時,它們還能抑制心臟重構(即心臟形狀和功能的異常改變),從而保護心臟功能。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干咳(尤其是ACE抑制劑),如果無法耐受,可以改用ARBs,用藥期間需定期監測腎功能和血鉀水平。
(2)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卡維地洛這類藥物可以通過減慢心率,降低心臟的耗氧量,從而改善心臟功能。它們還能減少心臟的負擔,延緩心力衰竭的進展。β受體阻滯劑需要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至目標劑量,用藥初期可能會感到乏力或心率減慢,但長期使用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3)SGLT-2i (如達格列凈):中文名為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 2(SGLT-2)抑制劑。這類藥物在治療心衰時,通過改善心臟代謝重構、減輕心臟負荷、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等多種機制,展現出顯著的心血管獲益,可顯著改善心衰惡化情況,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
(4)利尿劑:呋塞米(速尿)、氫氯噻嗪、螺內酯等通過促進排尿,減少體內水分積聚,減輕水腫和呼吸困難。使用利尿劑時需注意監測電解質(如鉀、鈉)水平,避免出現電解質紊亂。同時,體重的變化是判斷利尿效果的重要指標。
(5)醛固酮拮抗劑:螺內酯、依普利酮等藥物有助于減少心衰患者體內鈉和水的潴留,防止心臟和腎臟的損害,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用期間需定期監測血鉀水平,避免高鉀血癥。
( 6 ) 抗凝藥物: 如華法林、達比加群等。對于有心房顫動的心衰患者,抗凝藥物可以預防血栓形成,減少中風的風險。
心臟設備與手術治療
(1)植入心臟起搏器:主要用于出現心律失常的患者,尤其是心動過緩(心跳過慢),如患者的心跳過慢導致身體不能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可能會引起頭暈、昏厥等癥狀。心臟起搏器通過電刺激調節心臟節律,幫助恢復正常的心率,確保心臟有規律地跳動,從而提高心臟泵血的效率,改善血液循環。注意:植入后患者需要定期隨訪,檢查起搏器的功能和電池狀態,防止出現電池耗盡或設備故障。
(2)植入心臟復律除顫器(ICD):通常用于那些具有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顫)的患者。室顫是一種快速且無規律的心跳,可能導致心臟驟停和猝死,ICD通過檢測到心臟出現異常電活動時會立即給予電擊復律,以恢復正常心律,這種設備能夠顯著減少猝死的風險。注意:雖然ICD能夠及時治療心臟驟停,但它并不治愈心律失常本身,患者仍然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和其他生活方式調整。
( 3 ) 左心室輔助裝置(LVAD):通常用于終末期心衰患者,當心臟功能已無法有效泵血時,左心室輔助裝置可以幫助左心室更好地將血液泵送到全身,減輕心臟負擔。LVAD通過機械裝置輔助心臟泵血,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血流,維持器官和組織的供氧,它通常用于等待心臟移植的患者,或者作為短期或長期治療方案,以延長生命和改善生活質量。
(4)心臟移植:對于那些通過藥物治療已經沒有效果的終末期心衰患者,心臟移植成為最后的治療手段。當心臟的功能嚴重衰竭,且無法通過其他手段恢復時,移植一顆健康的心臟能夠顯著改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心臟移植前,患者需要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整體健康狀況、免疫系統評估等。此外,還需等待合適的供體心臟,在等待過程中患者可能會使用左心室輔助裝置等手段進行支持。
(5)移植后的管理與生活調整:移植后的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以防止身體排斥新的心臟,但免疫抑制藥物需要謹慎使用,避免感染等副作用。移植后的患者需要定期進行心臟功能評估,檢查是否存在排斥反應或其他并發癥。此外,患者還需重視生活方式調整,包括控制體重、保持適量運動、避免吸煙和過度飲酒、管理心理健康等。
疾病的日常管控
(1)營養與體重管理:合理的飲食和體重管理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控制至關重要。低鹽飲食:鹽(鈉)會導致體內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從而加重心臟的負擔。對于心力衰竭患者來說,控制鹽的攝入是減輕水腫、降低血壓和改善癥狀的關鍵,每日鹽攝入量應控制在2克以下(約相當于一茶匙鹽的1/3)。避免高鹽食物,如腌制食品(咸菜、臘肉)、加工食品(香腸、罐頭)、快餐、醬油、味精等,烹飪時盡量使用香料、檸檬汁、醋等代替鹽來調味。低脂肪飲食: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增加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魚油等)的攝入,有助于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膳食纖維: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幫助控制體重,改善消化。適量蛋白質攝入:心衰患者的飲食應包含適量的優質蛋白質,以維持身體的營養狀況,支持肌肉和心臟功能。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心衰患者應控制體重,保持適宜的體重范圍。
(2)心臟康復:心臟康復是一種綜合性治療手段,旨在通過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幫助患者改善心臟功能、提高運動能力、減輕癥狀并改善生活質量。個性化運動處方: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的運動計劃,一般推薦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行、游泳等, 目的是增強心臟的泵血能力。漸進式訓練:康復過程中,運動強度應逐步增加,幫助患者恢復體力,避免過度負荷。心理支持:康復計劃不僅包括生理治療,還應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幫助其調整心態,增強自信心。減少精神壓力:冥想有助于清空思緒,緩解焦慮,通過專注于呼吸或引導想法,冥想能夠幫助減輕壓力、控制心率、穩定情緒,改善心臟健康。
(3)定期隨訪與監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定期隨訪和病情監控,以確保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及時調整。定期檢查:患者應定期接受心功能評估、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等,以便醫生了解病情變化。監測藥物效果:根據患者的癥狀變化和檢查結果,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癥狀追蹤:患者應記錄每天的癥狀變化(如呼吸急促、水腫、疲勞等),并與醫生分享,以便調整治療方案。家庭與社區支持:家庭成員和社區護理人員應與患者保持溝通,幫助其遵循治療計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關懷。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一種復雜的慢性疾病,并非不可控,患者若能借助科學管理手段,并積極調整生活方式,便可有效控制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在慢性心力衰竭的預防與管理中,藥物治療固然重要,但健康的飲食、規律的運動、體重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支持同樣不可或缺。患者應做到早期識別癥狀,定期進行檢查,并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如此方能維持良好的心臟功能,提升生活質量。而持續監測病情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關鍵所在,這能幫助患者更好地與疾病共處,擁抱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