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簡稱 I B S ,是功能性腸病。做腸鏡等檢查時,腸道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如潰瘍、腫瘤,但功能異常。患者常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二者交替,癥狀反復,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多樣。腹痛最常見, 部位多在下腹部,程度因人而異,排便或排氣后通常緩解,比如有人晨起腹痛排便后減輕。排便習慣改變方面, 腹瀉患者每日 3 ~ 5次,嚴重達 1 0 余次,大便稀糊或水樣,可能帶黏液但無膿血,常在進食后尤其是吃刺激性食物或情緒緊張時發生;便秘患者排便次數每周少于 3次,大便干結如羊糞,排便困難,有時需借助藥物,還可能伴有腹脹、腹痛;還有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反復發作。此外,患者還可能腹脹,感覺肚子有氣;進食后惡心、嘔吐加重; 部分患者出現失眠、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這是因為腸道與大腦聯系密切,腸道不適影響精神狀態,精神壓力也會加重腸道癥狀。
腸易激綜合征發病原因復雜。飲食因素方面,一些食物會誘發或加重癥狀。乳制品對乳糖不耐受者易引發腹痛、腹瀉;辛辣食物刺激腸道黏膜,加快腸道蠕動,導致腹痛、腹瀉;高纖維食物過量攝入可能加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腹脹、腹痛癥狀;咖啡因、酒精等也可能刺激腸道引發癥狀。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誘發因素,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會影響大腦對腸道的調節功能,導致腸道蠕動紊亂。比如學生考試前、職場人士工作繁忙壓力大時,易出現腸易激綜合征癥狀。腸道感染也是原因之一,曾患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腸炎等腸道感染,治愈后部分患者可能因腸道黏膜損傷、菌群平衡破壞引發腸易激綜合征。腸道動力異常同樣常見,患者腸道蠕動過快或過慢,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導致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癥狀。腸道蠕動過快,食物停留時間短,水分吸收少,引起腹瀉;腸道蠕動過慢,大便停留時間長, 水分過度吸收, 導致便秘。
腸易激綜合征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診斷主要依靠癥狀表現及排除其他疾病。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包括癥狀頻率、嚴重程度、誘發因素、緩解方式等,還會進行血常規、大便常規、腸鏡等檢查,排除腸道感染、炎癥性腸病、腸道腫瘤等器質性疾病。若患者有典型癥狀且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與預防需多管齊下。治療方法上,飲食調整很關鍵,患者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飲食結構,避免食用誘發癥狀的食物,如乳糖不耐受者不吃乳制品,麩質過敏者不吃含麩質食物;逐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規律飲食,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藥物治療方面,腹痛明顯患者,醫生可能開具解痙止痛藥物如匹維溴銨緩解腸道痙攣;腹瀉患者可用蒙脫石散止瀉,便秘患者可用乳果糖通便;調節腸道菌群的藥物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有助于改善腸道功能;伴有精神癥狀的患者,可能還需使用抗焦慮、抑郁藥物。心理治療也不可或缺,精神心理因素對腸易激綜合征影響大,患者可通過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等方式緩解精神壓力,改善不良情緒,減輕腸道癥狀。
腸易激綜合征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卻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了解腸易激綜合征的相關知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識別癥狀、找出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讓腸道不再 “鬧情緒”,恢復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