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受傷,在日常生活或意外事故中并不罕見。有時,人們可能只是簡單地處理一下傷口,認為并無大礙,然而,硬膜外血腫卻可能悄然潛伏,引發偏癱、頭痛、癲癇等癥狀,甚者會導致意識障礙、昏迷。因此,頭部受傷后,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必要時及時接受影像學等檢查以排除硬膜外血腫的風險。
1.什么是硬膜外血腫?
硬膜外血腫,是指顱內出血積聚于顱骨與硬腦膜之間所形成的血腫。這種血腫通常由頭部外傷導致,尤其是當頭部受到直接打擊時,如車禍、跌倒、撞擊等。在這些情況下,顱骨可能骨折,或者腦膜血管破裂,從而引發出血。血液在硬腦膜外腔積聚,形成血腫,進而對大腦產生壓迫,影響腦部功能。
其臨床表現多樣, 取決于原發腦損傷程度、血腫形成速度和顱內其他損傷情況。典型患者存在“中間清醒期”,即受傷時昏迷,數分鐘或數小時后意識好轉甚至清醒,隨后因硬膜外血腫形成、腦受壓而再度昏迷。但臨床上具有這種典型意識狀態變化的患者不足三分之一。其他常見表現還有頭痛、嘔吐、躁動不安、血壓升高、脈壓差增大、體溫上升等。若血腫持續增大,可能引發腦疝,導致患側瞳孔散大、對側肢體偏癱等嚴重癥狀。
2.如何確診硬膜外血腫?
疑似硬膜外血腫時,及時行影像學檢查至關重要,有助于醫生準確判斷病情,制定合理治療方案。
頭部X 線片檢查: 當存在跨越腦膜中動脈、乙狀竇、橫竇、上矢狀竇的骨折線時,需警惕硬膜外血腫。但要注意,75%~95%的硬膜外血腫患者合并顱骨骨折,并非合并顱骨骨折就一定存在硬膜外血腫。
頭部CT掃描檢查:表現為顱骨內板與腦表面之間呈“雙凸透鏡形”均勻高密度影,邊界清楚,占位效應明顯。84%的患者經CT檢查可明確診斷,并準確確定血腫部位和容量。CT具有快速、簡便、普及等優勢,是急性頭部創傷診斷中應用最廣泛的影像學檢查。但創傷早期,因血液在顱骨內板與硬腦膜之間積聚量不足,尤其是靜脈出血積聚緩慢,頭部CT檢查可能呈陰性,需正確解讀結果。
頭部MRI檢查:當臨床高度懷疑硬膜外血腫或硬膜下血腫, 而頭部C T 檢查結果陰性時,需實施MRI檢查。MRI對顱內出血檢測的靈敏度高于頭部CT,尤其是對顱頂硬膜外血腫的確診。但一般情況下,急診仍以CT檢查為主。
頭部血管造影檢查:當硬膜外血腫位于顱頂時,應考慮血管造影檢查,因為顱頂硬膜外血腫可源于腦膜中動脈的硬腦膜動靜脈瘺(罕見)。
3.如何治療硬膜外血腫?
治療關鍵在于迅速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形成。亞急性( 外傷第4 ~ 2 1 天內出現癥狀的硬膜外血腫)、慢性硬膜外血腫(傷后的硬腦膜外血腫在2~3周以上,血腫開始有鈣化現象)者,如果傷后無明顯意識障礙,病情穩定,CT掃描所示幕上血腫量<30ml,小腦幕下血腫量<10ml,中線結構移位<1.0cm,可行保守治療,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予脫水劑和利尿劑減輕腦水腫。對于血腫量大、病情危重的患者,手術治療是首選,目的是迅速清除血腫,解除對腦組織的壓迫,恢復腦組織正常血流。術后患者需在重癥監護室接受密切生命體征監測和必要支持治療,以確保手術效果并預防并發癥。
4.硬膜外血腫的護理要點有哪些?
頭部受傷后的護理,對預防硬膜外血腫的發生和惡化至關重要。
術前緊急護理:懷疑硬膜外血腫時,時間就是生命。迅速將患者安置在安靜、舒適的病床上,保持絕對臥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動,防止血腫擴大加重病情。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并詳細記錄。若血壓突然升高、脈搏變慢、呼吸不規則,可能是顱內壓升高的危險信號,應立即通知醫生。通過與患者對話、刺激肢體等方式判斷意識狀態,留意瞳孔變化,發現兩側瞳孔不等大可能意味著腦疝形成,需爭分奪秒搶救。亞急性硬膜外血腫患者易出現惡心、嘔吐癥狀,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蔥、大蒜、辣椒、芥末等,以免過度刺激胃腸道。
術后精細護理:術后患者常帶有各種引流管,如硬膜外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壓、脫落,保持引流通暢,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和性質。正常情況下,引流液顏色會從暗紅色逐漸變淡,若突然增多、顏色鮮紅,需警惕術后再出血。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發現滲血、滲液及時更換,關注患者有無頭痛、嘔吐等不適癥狀,疼痛劇烈時勿自行給患者吃止痛藥,先告知醫生判斷原因后再處理。術后初期患者胃腸功能弱,先給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小米粥、雞蛋羹、軟面條等,少量多餐。胃腸功能恢復后,適當增加蛋白質、維生素攝入,多吃瘦肉、魚類、新鮮蔬菜水果,促進身體恢復。病情穩定后,盡早開展康復訓練,從簡單的肢體被動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過渡到主動活動。
5.如何預防硬膜外血腫?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應盡量避免頭部受到外傷,如佩戴安全帽、系好安全帶等。保證居住安全,即房屋質量要符合安全的要求,裝修質量也符合標準,不會突然掉落東西砸傷。對于從事高風險職業的人群,如建筑工人、運動員等,更應加強防護措施,減少頭部受傷的風險。
頭部受傷后, 即使無明顯傷口或出血,也不可掉以輕心。受傷后可用冰袋冷敷受傷部位,減少腫脹和疼痛,同時避免劇烈活動, 保持安靜休息。若受傷后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等癥狀,即使輕微,也應盡快就醫, 進行詳細檢查,排除顱內出血可能。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血腫并非只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兒童由于顱骨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腦組織相對較軟,因此更容易受到外傷的影響。所以,對于兒童的頭部受傷,家長更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時就醫檢查,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老年人也是硬膜外血腫的高發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現象逐漸加重,顱骨的脆性增加,因此在受到外力沖擊時更容易發生骨折和出血。同時,老年人的腦血管彈性降低, 凝血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這都增加了硬膜外血腫的發生風險。因此,對于老年人的頭部受傷,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總之,頭部受傷雖常見,但硬膜外血腫的隱蔽性與危害性不容小覷。通過及時影像學檢查、個體化治療及精細化護理, 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預后。然而, 預防始終是關鍵——從日常防護到高危人群的重點關注,從傷后冷靜處理到及時就醫,每一個環節都關乎生命質量。唯有提高警惕,方能遠離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