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過程中,不少家長會發現自家寶寶在某些時候脖子總偏向一邊,頭也不自覺歪著,這難免讓父母憂心忡忡,擔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其實,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斜頸”,它看似怪異,或許并沒有那么可怕。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一個常見卻常被誤解的脖部問題——斜頸,幫助大家了解其成因、癥狀及應對方法。
斜頸,醫學上稱為“頸部斜頸肌病”。它是指寶寶在出生或嬰幼兒時期,因某些因素致使脖部肌肉不對稱發育或緊張,進而使頭部傾向一側,出現脖子歪斜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脖子歪向一邊,頭也跟著歪。雖然聽起來令人擔憂,但大多數斜頸情況并不復雜,通過適當治療和干預能夠得到改善。
常見分類
斜頸主要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斜頸在出生時即存在,每1000個新生兒中大概有1~3個孩子會患此病。它主要因寶寶出生時脖部肌肉(尤其是斜方肌)受損或發育不完全,致使一側肌肉更緊張,頭部歪斜,難產、胎位不正、寶寶在子宮內長期受壓迫等都是常見誘因。后天性斜頸則多在寶寶出生后一段時間,因長時間固定姿勢、外部創傷、感染等外界因素引發,還常與頸部肌肉拉傷、炎癥、腦性癱瘓等疾病或運動損傷相關。
癥狀表現
斜頸最顯著的特征是寶寶脖部明顯傾斜,頭部總偏向一側。此外,家長還需細心觀察其他表現:寶寶頭部會不受控制地自然偏斜,即便努力調整也難以維持正常姿態;轉頭時,受斜頸影響會感到不適,甚至無法完全轉向另一邊;若是先天性斜頸,脖部肌肉還可能摸到小硬塊,這是肌肉纖維增生或結節形成所致。不過家長也不必過于憂心,這些癥狀雖然看起來讓人不安,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簡單觀察和適當治療,寶寶的斜頸狀況都能得到改善。
精準診斷
若發現寶寶脖部歪斜,家長莫要驚慌,應及時帶其前往兒科就診。醫生一般會通過多種方式診斷:臨床檢查是首要環節,醫生會仔細觀察寶寶脖部,評估頭部歪斜程度,查看是否存在轉頭困難、脖部肌肉硬塊等情況;超聲檢查也較為常用,當寶寶脖部出現硬塊時,醫生可能建議做此檢查,以明確肌肉有無腫脹或其他異常;X光或CT檢查則用于特殊狀況,若懷疑斜頸由骨骼問題引發,醫生會進一步安排相關影像學檢查,以準確判斷病情。
科學治療
大多數斜頸病例治療簡單有效,先天性斜頸致脖部歪斜,寶寶出生后不久便可開啟治療。常見療法有:首選物理治療,借按摩、牽引和鍛煉放松緊張肌肉,恢復脖部活動范圍,且早期治療更佳;轉頭訓練也頗具成效,家長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引導寶寶向另一側轉頭,矯正傾斜時要注意力度;某些情況需佩戴矯正帶或支具,固定頭頸部促進肌肉發育;手術針對嚴重病例,若數月物理治療無改善,醫生或考慮手術,不過這種情況少見且多在1歲左右進行。
預防為先
斜頸并非不可預防, 家長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寶寶患病風險、促進脖部健康發育。寶寶剛出生時,多做俯臥訓練,即“趴著練”,能增強頸背部肌肉力量、促進脖部發育,減少斜頸發生;要注意調整寶寶睡姿,避免其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尤其是側臥位,定期調整以助脖部均衡發展;在寶寶放松時,用溫和手法輕柔按摩脖部,緩解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抱寶寶時要經常改變姿勢,避免長時間同一方向抱持,以防脖部肌肉不對稱。
斜頸看似棘手,實則并不可懼。家長若能深入了解其成因、明晰癥狀表現、掌握診斷手段、熟知治療方式,并做好預防與悉心照顧,便能從容化解難題,為寶寶脖部健康筑牢防線,讓他們在成長路上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