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大模型的典型代表,DeepSeek的有效應用離不開使用者對AI互動技巧的掌握,本文以DeepSeek(R1)為例,總結作者在使用DeepSeek中積累的經驗,供廣大讀者參考。
一、高效提問技巧
1.構造高質量提示語
對大模型的提問只有具體、清晰,大模型才能給出滿意的答復。提示語構造已經形成專門的領域——提示工程,并發展出多種提示構造方式,如COSTAR框架(情境、輸出格式、要求和約束、任務示例、補充信息、限制條件)、PROMPT框架(角色、切中要點、輸出目標、使命、具體要求、語氣/目標對象)、CLEAR模型(簡潔、邏輯、明確、適應、反思)等。一般來講,一條良好的提示需要包括情境描寫、角色設定、問題表述、回復要求和細節、示例等要素,如“我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情境描寫)、“我是一名高三學生……”(角色設定)、“請參考下面的例子組織信息……”(提供示例)、“請提供不少于300字的文字”(回復要求)等。
(2)多向度提問
DeepSeek 能對一個觀點徇著“命題構建-反題解構1-反題解構2……合題重構”的推演實現觀點淬煉,最終輸出多維驗證、邏輯嚴密的觀點,類似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通過不斷詰問,走向某種確定的知識,使用戶獲得對某一觀點的全面認識,理解觀點的推演過程。多向度提問的實現方式可以是在提問中使用沖突性指令,如“請從正反兩方面討論閱讀對身心的作用”,也可以設置對抗性場景,如“假如您持有某觀點,您將如何反駁……”
(3)多模態提問
DeepSeek多模態資源生成能力可以助力學習者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氣質理論時,可以向DeepSeek提問:“請生成一個故事,體現多血質者的特點。”DeepSeek能將抽象的理論轉變成一個情節生動,內容完整,語言流暢,有較強可讀性的故事。在學習一些場景感較強的內容時,也可以請DeepSeek生成跟場景相關的圖片、視頻等的提示詞與SVG矢量描述,再結合第三方工具以生成不同風格的圖片和視頻,方便學習者理解。
(4)迭代式提問
對于不熟悉使用人工智能的人,一次提問通常很難達到目標,此時可以采用不斷修正提問語句、持續優化提問的“迭代”式提問策略。反復提問的過程可以是圍繞同一個問題不斷增補細節、調整表述精度或重構問題框架,也可以是漸進式提問,即從前一個回答中獲得進一步提問的知識或信息“錨點”,使用戶對同一問題的認知由模糊到精確,由單向度到立體化。
二、提示語積累和借鑒
長期使用AI會發現,某些提問方式更能使大模型提供使用者想要的回復,此時可以對提示語進行積累,并根據不同場景和目標選用。一些機構建設了“提示圖書館”,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生成式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提示圖書館”,英國國家讀寫能力信托組織面向教師的“提示銀行”,幫助使用者發現優秀的提示示例,并提供構建和優化提示的方法,雖然這兩個“提示圖書館”的提示均屬英文,但大模型的提示技巧可以跨語言借鑒,借助DeepSeek的翻譯功能,使用者也能從中獲益。
三、多源工具加持
DeepSeek擁有強大的API接口能力,可與多類型應用平臺無縫對接,對不掌握IT技能的使用者,可以采用“數據橋接”的簡化方法,實現DeepSeek與其他平臺的功能加持。例如,在中國知網中,將時間設定為最近五年,輸入“群文閱讀”,選擇相關結果,導出元數據(.txt文件),將文件上傳DeepSeek,并提問:“附件為關于‘群文閱讀’近五年研究成果元數據,請統計研究熱點,以可視化方式顯示,使用HTML格式。”在輸出結果中有一段HTML代碼,點擊代碼下方的“運行HTML”,可以得到可視化分析圖。
如同人類存在認知偏差,AI也會給出不合理或錯誤答案,這一現象被稱為“AI幻覺”,包括提供答非所問的答案和提供有錯誤事實、片面觀點或虛假信息的答案。為降低“AI幻覺”的影響,使用者一方面要采用結構清晰、設計良好的提示,另一方面在采納AI生成的內容前要進行準確性驗證,其中追溯原始文獻是一個重要方法,也可以采用不斷追問的方式驗證,或借助其他AI協同驗證。
(作者單位:廣州圖書館)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