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法屬非洲(1940年6月~1941年3月)在法國與納粹德國簽訂停戰協議和戴高樂“6·18呼吁”發布后,法蘭西龐大的殖民帝國面臨在“維希法國”與“自由法國”之間做出抉擇的問題。流亡英倫的戴高樂,迫切需要依靠法屬殖民地特別是法屬非洲發展壯大力量,實現東山再起。

當時法國大部分海外領地包括法屬北非、法屬西非、敘利亞和法屬印度支那,均處于維希法國控制之下。最先加入“自由法國”的是法屬乍得,乍得黑人總督菲利克斯·埃布埃于1940年7月3日寫信給戴高樂,表達了繼續戰斗的愿望,并于8月26日正式宣布乍得成為自由法國的一部分。隨后,法屬喀麥隆(8月27日)、法屬剛果和烏班吉-沙立(8月28日)、法屬加蓬(11月9日)相繼加入自由法國。至此,整個法屬赤道非洲(包括加蓬、剛果、烏班吉-沙立、乍得)和法屬喀麥隆等連成一個整體,共同組成自由法屬非洲領土,其首都設在剛果布拉柴維爾。在這里,戴高樂將軍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成立國家權力機構——帝國國防委員會;設立布拉柴維爾廣播電臺,以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等語言向法國所有領土進行廣播,傳播自由法國的聲音;頒布領土管理的法令和命令;印刷出版官方公報、期刊;設立解放勛章,獎勵“為法國及其帝國的解放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軍事與民間團體”。



達喀爾戰役失敗是戴高樂在建立自由法屬非洲過程中,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1940年9月,為了奪取維希法國控制的法屬西非(今塞內加爾)戰略港口達喀爾的控制權,戴高樂借助英軍艦隊,從海上向達喀爾發起進攻。這次行動的指揮官由戴高樂親自擔任,他堅信自己可以通過談判,讓達喀爾站在自己這邊,但是需要一支強大的艦隊來威懾對方。英國對此次戰役也極其重視,把當時最先進的航母“皇家方舟號”派遣過來,同時還有17艘戰艦與8000名陸戰士兵,組成臨時“自由法國”艦隊,行動被命名為“威嚇行動”。這是法國戰敗后,兩個法國政權之間的首次交戰。經過連續3天海上激戰,自由法國方面數艘主力戰艦被擊傷,始終無法登陸,而維希法國方面損失一艘驅逐艦和兩艘潛艇,這次戰役最終以自由法國的失敗告終。
1941年1~4月,法屬非洲的自由法國部隊與英軍并肩作戰,擊敗了占領東非的意大利軍隊,奪得厄立特里亞戰役的勝利。



法國戰役結束后,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等國全都被德國征服,整個西歐只剩下英國還在抵抗。由于納粹德國戰前儲備的原油不充足以及需要籌備后期對蘇作戰,希特勒不想在西線消耗太多力量,于是向英國伸出了橄欖枝。對此,英國首相丘吉爾給予強烈回應。
1940年6月4日,丘吉爾在英國議會下院的一段演說詞響徹英倫三島,幾乎成為所有英國人的信條。他說:我們要堅持到最后。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實力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島嶼,無論代價如何。我們將在海灘上戰斗,我們將在敵人登陸的地方戰斗,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上戰斗,我們將在山地里戰斗,我們絕不投降!
1940年8月13日,赫爾曼·戈林下令實施“鷹襲”計劃,出動1500多架飛機對英國進行轟炸,發起了二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英國皇家空軍(R.A.F.)在包括少數法國人在內的各國志愿飛行員的幫助下,與強大的德國空軍在空中展開殊死搏斗,經過10個月的鏖戰最終獲勝。納粹德國由于戰機和飛行員損失過多,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借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轉而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空軍損失1773架飛機,盟軍方面有497名飛行員犧牲。丘吉爾感嘆:“在人類戰爭領域里,從來沒有這么少的人對這么多的人作出過這么大的貢獻?!?/p>




1941年4月1日,親納粹的伊拉克前首相拉什德在軍方支持下發動武裝叛亂,重新掌握政權。擔憂拉什德的民族主義立場和反英傾向導致中東局勢失控,丘吉爾下令進行軍事干預。與此同時,納粹德國占領下的維希法國政權在托管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向德軍提供飛機場,使德國空軍可從這里派遣飛機支援伊拉克的政變,并直接威脅英國在整個中東的地位。戴高樂宣稱:“為了繼續世界大戰,敵人需要我們的帝國”。
6月8日,英國(包括英聯邦)和自由法國的軍隊聯合行動,向駐守黎巴嫩、敘利亞的維希法國軍隊發起全面進攻。當時在敘利亞、黎巴嫩的維希法國軍隊有4.5萬兵力,將近100輛坦克和大約300架飛機,英國和自由法國方面總兵力只有3.4萬人,飛機50余架。戰斗打響后,盟軍發起猛烈進攻,維希法國軍隊展開激烈抵抗,雙方傷亡慘重。
這場戰爭盟軍以弱勝強,歷時34天,最終以兩項協議宣告結束:7月12日,英國與維希法國的黎凡特軍隊總司令和黎凡特高級專員登茨將軍簽訂《圣讓-達阿克里停戰協定》(Armistice de Saint-Jeand'Acre),對此戴高樂不承認;7月24~7月25日,戴高樂與英國東部事務國務大臣奧利弗·利特爾頓(Oliver Lyttelton)在開羅簽訂《戴高樂-利特爾頓協議》,確認自由法國在黎凡特的權力。之后,戴高樂宣布法國承諾恢復敘利亞、黎巴嫩兩個國家的主權。



敘黎戰役結束后,自由法國在黎凡特的主要軍事領導人喬治·卡特魯(Georges Catroux 1877~1969年)將軍被委以恢復法國主權、為敘利亞和黎巴嫩獨立做準備的重任??ㄌ佤攲④娛且幻腺Y格的職業軍官,二戰前擔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作為五星上將,他是加入戴高樂自由法國陣營的最高級別軍官,他視戴高樂為自己的政治領袖,真誠地向戴高樂表達敬意。戴高樂任命他為黎凡特事務高級專員,他于1941年9月16日和11月26日,分別在大馬士革和貝魯特宣布這兩個國家獨立。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其在波蘭戰爭中的盟友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史稱“巴巴羅薩”行動),這個時間距德蘇條約的簽署還不到兩年。德國及其盟友為此次襲擊集結了規模超過350萬人的軍隊。戰爭前線北至波羅的海,往南延伸至黑海,德軍以北部的列寧格勒、中部的莫斯科和南部的羅斯托夫為戰略重點,發起全面進攻。入侵目標非常明確:通過軍事力量摧毀蘇聯;永久消除其認為的共產主義對德國的威脅;占領蘇聯境內的優質領土,作為德國人可以長期定居的“生存空間”(德語:Lebensraum)。





在襲擊行動開始后的前6周,蘇聯遭受了災難性的軍事損失,僅被俘人員就達數十萬。然而,蘇聯并沒有像納粹領導人和德軍統帥預期的那樣全面潰敗。1941年8月中旬,蘇聯的抵抗變得更頑強,從而打亂了德軍想在1941年入秋前贏得戰爭的時間表。盡管如此,德軍還是于1941年9月底抵達了蘇聯北部城市列寧格勒(現為圣彼得堡)。德軍還占領了莫斯科西南200多英里處的蘇聯城市斯摩棱斯克,以及位于基輔東南200多英里處的烏克蘭城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現為第聶伯羅)。與此同時,德軍挺進到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
11月中旬,德軍又以51個師的兵力,向莫斯科大舉進攻。12月1日,德軍發動總攻,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盡管德軍偵察營已能望見克里姆林宮的尖頂,但德軍的全線攻勢還是被迫停頓。就在希特勒進退兩難、一籌莫展之際,蘇軍以100個師的強大兵力發起反攻。經過40天激烈的戰斗,德軍向西潰退150~300km,損失了50多萬人。莫斯科保衛戰大獲全勝。









1930年代,自然資源匱乏、經濟大蕭條的日本加速擴張政策。1931年,他們入侵中國滿洲里,1937年又入侵中國其他地區。3年后,日本與德國和意大利簽署了三方條約,并加入“軸心國”軍事聯盟。美國人隨后決定做出反應,日本在美國的資產被凍結,石油被禁運,美日關系陷入僵局。盡管美國輿論還沒有準備好發動戰爭,但日本帝國卻決定對美國發動進攻。日本人堅信,如果他們想在中長期贏得戰爭,就必須通過猛烈打擊并造成最大損害來剝奪美國人的戰斗力。
1941年12月7日,日軍出其不意地襲擊了美國夏威夷珍珠港基地,使美國艦隊受到極大的破壞,并致2400人死亡。在接下來的幾小時內,美國和英國依次向日本宣戰。12月11日,德國和意大利向美國宣戰。至此,太平洋地區以及歐洲的軍事力量平衡被打破。日本迅速占領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馬里亞納群島、所羅門群島、菲律賓和新幾內亞,這些戰果使其獲得了戰略原材料,特別是石油、錫和橡膠等。
美國宣布參戰后,利用6個月時間,全面完成了在經濟、工業及戰爭動員方面的準備和部署。1942年6月5日,美軍在中途島戰役戰勝日本艦隊,成為太平洋戰爭進入重要轉折點的標志。(待續)
編輯/劉玉珍
所有這些裝備是標準化的,設計合理,可以裝在盡可能小的空間內。除作戰裝備(包括防毒裝備)外,還包括剃須刀、胡須皂、乳液、粉末等許多小的生活用品

下期將呈現1942年期間的戰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