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對策建議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 issn. 1000-0941. 2025.09.002引用格式:永軍.加快推進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25(9):5-9,19
生態產品是繼農產品、工業品及服務產品后又一類重要產品,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與上述三類傳統產品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是生態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在水土保持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全面推進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對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途徑、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1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決策部署
2010年,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生態產品的概念,明確“人類需求既包括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將生態產品與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并列為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可消費的產品,重點生態功能區是生態產品生產的主要產區。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并全面推進,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提出“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首次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以文件形式進行制度化表述,指出要“加快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同時明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即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為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從以上決策部署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對生態產品的認識程度在不斷加深,黨中央文件從提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到“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轉化,對生態產品的認識由最初的國土空間優化的一種主體功能逐步轉化為具體的、可實現價值的產品,明確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2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本理論及其內涵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供給與消費需要科學的價值理論予以支撐和引導,厘清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從哪里來、由哪些部分組成是最為核心且基礎的問題。
2.1水土保持生態產品
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物質和服務產品[2]。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價值內涵是指通過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實現流域、區域的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提升而提供的優質生態產品“增量”[3]。水土保持生態產品能夠反映水土保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具備“商品和服務”的一般特征,且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可劃分為物質供給、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三類。物質供給是從生態系統直接利用或轉化利用獲得的物質惠益,包括種植業產品、畜牧業產品和水產品等農業類產品以及林業生物資源產品。調節服務是通過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獲得改善人類生存環境與生活條件的享受性非物質惠益,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固碳增匯等服務功能。文化服務是在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礎上,結合水系綜合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環境水生態修復、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等,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旅游康養服務、人居環境改善、景觀美學體驗、豐富文化體驗等惠益。
2.2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可依照馬克思主義農業地租理論進行分析與計算。馬克思認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因使用土地而繳給土地所有者(或承包人)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部分剩余價值。根據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將地租分為三類: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和壟斷地租。絕對地租是指為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支付的地租,是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付出的平均成本。級差地租又分為兩類:第一類級差地租,是指在絕對地租之上租用土地質量較好的地租增量,起因是資源稟賦較好,即具有土地肥力好、配套設施好、氣候條件好、位置交通便利等特征;第二類級差地租,是指因連續追加某種要素(如灌溉排水設施)的凈投人導致產生收入增加而引發的增量地租。壟斷地租,是指某些地塊因具有特殊優越性和稀缺性而產生的超出平均水平的壟斷價格,進而因產生的超額利潤而引發的增量地租,如具有較好品味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可賣較好的價格。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主要來源于級差地租和壟斷地租。由第一類級差地租引申而來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是指實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產生的保水保土保肥效益,以及由坡改梯、蓄水排水設施布設、生產道路配套、植物護坡、地塊整理等措施帶來的耕作便利等引起的增益(增收或少支)部分。第二類級差地租引申而來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是在租約有效期內由水土保持的凈投入帶來的增益,歸租用者所有,因其具有“超越一定水平就不再劃算”的邊際效益特征,故租期滿后產品價值劃歸土地所有者。壟斷地租引申而來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是因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使生產條件改善而帶來的地理標志產品等新品種種植部分的增益,應按一定比例劃歸水土保持專業口。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還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蘊含的經濟價值可采用可比價格計算出來,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交易價格會隨著供求關系而出現波動,具體數值由市場機制決定。不同類型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均需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通過因地制宜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植物、農業耕作等措施獲得。隨水土保持生態產品衍生出來的價值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市場價值,而非生態學、社會學意義上的使用價值,以貨幣化的形式體現出來。
對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進行具體核算時,一般采用統計法核算提供的產品數量或服務的功能量,使用市場價值法或替代成本法核算總價值與基線值之差,最終確定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核算價值,以此進人市場進行交易。
2.3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由政府和市場通過合理的路徑和方式,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制度形式。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必須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機制。
生態產業化是按照產業發展規律,在確保生態系統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提升的基礎上,通過產業集聚和聯動、優化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等方式,將生態資源作為特殊資產資本化,從而實現生態資源的增值和保值。從目前交易成功的案例看,價值實現途徑主要包括三類:一是物質供給類產品,直接進入市場銷售或轉讓經營權;二是調節服務類產品的碳匯交易、新增耕地指標交易、金融信貸等;三是文化服務類產品,依托土地所有權或承包權進行經營權轉讓等。
產業生態化是要求企業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發展要求,把生產建設活動納入水土流失有效防控的生態循環系統,保證企業的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始終處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范圍之內。
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水土保持深度融合、協同推進的重要體現,在立足生態經濟發展要求,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利用科技創新手段,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實現產業綠色化、生態化;在有效防控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依托生態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讓生態孵化產業,產生經濟價值。
3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進展
3.1 頂層設計方面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3.2 制度建設方面
2024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建立健全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規定,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價值核算、價值評估、公開交易、簽訂協議等環節,明確“誰投資、誰受益;誰擁有、誰受益;誰經營、誰受益”的收益分配原則,同時規定收益應反哺所在縣域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或水土保持功能鞏固提升,為指導地方實現小流域生態產品轉化交易提供有力支撐。2025年4月,陜西省水利廳、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聯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陜西省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提出分階段、分領域加快推進陜西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步伐,以一批典型試點案例引領和帶動陜西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3.3核算體系方面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日趨完善。《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建立健全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中專門附上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試行)》,連同國家現行技術標準《水土保持術語》(GB/T20465—200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15774—2008)、《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規范》(SL/T534—2023)等和有關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分類和測算評估體系,為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和價值實現提供了基礎。各省區結合當地實際,明確并細化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內容、價格和算法等,進一步豐富、完善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類型和具體算法,為下一步制定行業乃至國家標準奠定了基礎,
3.4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展
2023年12月7日,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福建省長汀縣簽約完成[4]。2024年3月20日,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在浙江省安吉縣落地簽約。2024年9月4日,安徽省定遠全國首單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標成功交易。2025年1月10日,全國首單黑土區侵蝕溝治理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成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全國多地成功簽約,形成多種有效可行的模式和路徑。截至2025年2月,全國共完成浙江安吉縣黃浦江源頭生態清潔小流域、江蘇宜興市長崗澗生態清潔小流域等54單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簽約,交易額度超15億元,其中浙江新昌縣雪頭、黃坑、橫渡橋等17條生態清潔小流域完成水土保持信貸達5億元
物質供給類產品,主要有江西廣豐區石鼓壟生態清潔小流域的馬家柚,浙江臨安區程家坦、仁里溪小流域的山核桃,遼寧阜新縣繞陽河源頭小流域的芍藥等,均是以經營權轉讓的方式實現價值轉化。調節服務類產品,主要形式是水土保持碳匯和綠色金融。水土保持碳匯包括福建長汀縣羅地河小流域、江西上猶縣紫陽小流域、寧夏彭陽縣李岔小流域、陜西延安薛張小流域等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的碳匯,以及陜西米脂縣高西溝淤地壩淤積泥沙封存的碳及碳匯,通過碳匯交易平臺實現價值。浙江新昌縣17條生態清潔小流域依托綠色金融完成價值實現。文化服務類產品,主要是小流域治理后形成的生態旅游、旅游康養、民宿、休閑游憩、“水保 + 研學”、“水保 + 紅色文化”等,普遍以轉讓經營權方式實現價值。
4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機遇與挑戰
4.1機遇
一是法規政策有明確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一條提出,將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納入國家建立的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提出市場機制補償的類別,明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生態保護補償中的作用,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市場化發展,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
保護補償制度。
二是“兩山”理念深植民心,生態價值厚植成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后,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出臺,確保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是將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全過程,推動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作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一條路徑,是培育新時代水土保持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為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
三是價值轉化路徑縱深推進,價值實現機制初步形成。在《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試行)》頒布后,全國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從水土保持碳匯交易開始,全國共有20多個省區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特色產業、生態旅游深度融合,通過引人社會資本和專業運營商,實現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增值,交易所得有力反哺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促進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在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價值實現方面,福建和浙江等省區以典型示范為主所作的探索與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有力引導了社會多元力量參與水土保持提質增效,為提升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2025年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培育優質生態產品,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環機制”的任務要求。
4.2 挑戰
一是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式不夠豐富,路徑有待進一步拓寬。物質供給類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多數是農林水類產品,以傳統種養為主,市場交易規模和品牌影響力尚未穩定。調節服務類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市場已經初步形成,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15個省區有了碳匯交易案例,然而交易市場的挖掘深度還不夠,缺乏更多實現方式的探索和嘗試,如配備蓄排水設施的坡改梯田、淤地壩壩地可從交易個例探索嘗試納入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制度。文化服務類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多以生態旅游為主,有待通過開發科普示范教育基地、文旅產品、影視劇拍攝地等方式進一步豐富文化服務價值實現形式。
二是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體系尚不完備。在全國水土保持碳匯和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中,多數省區僅處于“首單”階段,尚未健全系統完善的制度體系和配套政策。例如,在碳匯方面,水土保持碳匯方法學尚未被納人國家核證自愿減排交易平臺,影響了規模化推廣應用。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面,缺乏相應的數據積累和標準規范,不同人計算的結果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參與認購的市場主體參與度不足,競爭還不活躍。
三是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收益的使用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建立健全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規定,“原則上涉及集體資產的收益應用于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和村民創收共富,涉及個人資產的應全額兌現支付給個人”。從已完成簽約的價值實現案例來看,一些地方水保部門通過協商鄉鎮、村集體共同規劃屬于村集體收益的用途,如用于整修村莊道路、建設活動中心等,但收益繼續用于水土保持的比例沒有保障,即交易變現后的資金分配機制及相關財稅政策等配套制度還未跟上,這關系到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能否可持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收益的使用機制。
四是不同具體制度之間缺乏協調一致性,對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產生不利影響。2024年國務院頒布的《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提出對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要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要素進行補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上述要素界定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而水土保持生態產品是以這些要素為載體,導致容易被忽略或難以區分。2024年自然資源部印發的《關于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意見》中,也沒有明確提出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概念。這些制度之間的不完全協調,將對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產生制約。
5 對策與建議
目前全國已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4500多條,每年新培育300~500條,既有“存量”,又有“增量”。從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測算,全國“存量”價值約4310億元,每年“增量”價值350億~460億元,儲量和潛力可觀。為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效解決“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應當抓住機遇,將生態優勢持續轉換為經濟優勢,切實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成生態和經濟雙向轉化的生態文明之路。
5.1鞏固完善頂層設計,倡導省級撮合義務
在頂層設計方面,由搭建交易平臺或在門戶網站開設專欄,聯合其他部委不斷完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清潔小流域擴展到傳統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區,將水土保持碳匯方法學納入國家核證自愿減排交易平臺,制定技術規范和測算定額,總結制定和推廣“兩山\"轉化成功案例。在落實方面,借用脫貧攻堅“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倡導省級水土保持部門的撮合義務。各省區應深度調研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資源稟賦,查清底賬、摸清存量,指導市縣開展價值評估,并進行市場潛力分析,指導供需雙方匹配交易意愿和價值實現模式。
5.2深化生態產品供給側改革,培育優質水土保持生態產品
應聯合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在水利發展資金和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內,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并逐年增加,專項用于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示范培育,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特色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有機結合,提供更多更優蘊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態產品,培育綠色轉型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優選具有一定基礎和規模、有轉化前途的地理標志產品基地、生態旅游項目區進行打造,在開工建設前甚至在設計階段邀請農場、大戶等市場主體參與,整合其他渠道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商定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途徑和交易方式。
5.3 組織各地開展試點示范,不斷豐富價值實現途徑
結合各省區“綠水青山”稟賦的實際,因地制宜開展試點示范,穩步推進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明確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產權歸屬,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確權登記制度。在此基礎上,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鼓勵和支持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經營主體通過轉讓、出租、抵押等方式,盤活生態資產,實現生態產品的保值增值。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融創新。強化跨領域合作與交流,通過不同維度深入剖析問題,以跨領域的思想碰撞,為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完善提供全方位、深層次的有力支撐與創新動力。
主動對接自然資源部門、生態環保部門,依據系統論原理,對各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中的水土保持貢獻進行分析評估,以期在后續的轉化交易中進行利益分配;定量研究礦山生態修復、生產建設項目生態恢復等生態產品的水土保持貢獻,為日后取得適度的補償或價值分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5.4加強基礎研究和學術交流,支撐價值核算等技術攻關
各地應與科研單位、高校等分享經驗和資源,不斷完善價值核算指標和方法體系,明確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分類和內涵,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促進技術交流、項目合作和業務培訓,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摸清區域內各類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數量分布、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歸屬、保護和開發利用程度等底數,進一步開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為“綠水青山”科學定價。借助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南方水土保持研究會等機構,組織開展專項學術交流或在年會中增設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議題,逐步使核算范圍、核算過程、核算結果采用的標準趨于一致,增強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5.5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提升社會公眾認可度
水土保持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還應體現公共產品屬性,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市場化運作。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需求、不同類型的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注重發揮政府在制度設計、經濟補償、績效考核和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提高社會公眾對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綜上,通過鞏固完善頂層設計、深化生態產品供給側改革、有序開展試點示范工作、加強關鍵問題基礎研究、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等措施的實施,可豐富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形式,加快推進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更好推動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1-04(001).
[2]宋昌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現實困境與路徑機制[J].行政管理改革,2023(9):43-51.
[3]吳濃娣,夏朋,楊研,等.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探索[J].中國水利,2024(12):18-22.
[4]李智廣,吳娟,鐘小劍,等.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成功交易主要做法[J].中國水土保持,2024(3):4-7.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