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無縫對接,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才能找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賽迪研究院分析認為,創新鏈和產業鏈相互依存、共同演進,呈現“雙向賦能、螺旋共進”的交互關系,兩鏈無縫對接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關鍵領域自主可控的必然要求,面對愈加嚴峻的外部壓力,我國應及時跟進全球產業技術競爭新態勢,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一、技術創新范式演變,各國加速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一)技術創新范式不斷變化,迭代加速、群體性突破、場景驅動等特征顯著
技術優勢的暫時性和不確定性增高。2025年1月,美國智庫特別競爭研究計劃(SCSP)發布《2025中美技術競爭差距分析報告》,認為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保持領先,而中國憑借國家層面的重視和支持,在AI產業等領域形成反超趨勢。例如,中國AI大模型開發者數量全球第一,DeepSeek-V3等模型性能已比肩GPT-4。在生物制藥、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美國雖主導早期研發,占全球生物技術專利 39% 左右,但中國憑借全球 70% 的發酵產能與快速審批機制,在藥物商業化與生產端占據優勢
自動駕駛車輛行駛在重慶永川街頭。圖/中新社

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相互融合,開放開源、群體化突破特征顯著。技術的開放合作和跨界集成已成為創新的重要形式。例如,特斯拉開放電動汽車專利,吸引了眾多企業加入電動汽車產業鏈,形成了多主體協同創新的格局。在AI領域, AI+5G 驅動智能電網、無人農業,量子計算 + 生物模擬技術重塑藥物研發。
單純的技術驅動或需求驅動轉向場景驅動,重要戰略場景往往催生重大技術變革。場景驅動下的新興產業發展正在形成“需求牽引一技術突破-產業升級”的閉環效應。例如,智慧城市需求拆解為128個可驗證的智能交通、能源管理等子場景,車聯網場景可使L4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速度提升 40% 。
(二)美國圍繞關鍵產業領域加大對科技研發與商業化應用經費支持力度
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政策陸續出臺。美國通過出臺《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國家量子倡議法案》等,將其明確為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和方向;2025年4月8日,美國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NSCEB,以下簡稱“委員會”)發布了《生物技術未來藍圖》報告,形成了美國生物技術未來發展行動計劃。
美國向關鍵領域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大量資金。2024年12月,美國通過《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擬投資1438億美元用于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公布的2025財年聯邦研發預算中,AI相關投入繼續增長。在量子領域,2024年12月通過的《國家量子倡議重新授權法案》授權2025-2029財年的量子研發撥款從18億美元增長至27億美元。相比之下,2019年至2023年期間執行的《國家量子倡議法案》的撥款僅為13億美元左右。
圍繞關鍵領域建立創新平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牽頭,與谷歌、亞馬遜、英特爾等科技巨頭合作成立了18家人工智能研究院,與現有的40余家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發展中心共同構成美國政府重大基礎前沿研究的“國家隊”,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攻關。
(三)科技企業參與重大研發計劃的特征日益凸顯
市場競爭驅動科技巨頭引領研發投入和技術變革。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24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記分牌》,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2000家企業總投入超12500億歐元,占據全球商業研發 85% 以上份額,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研究機構、高校等其他科研主體,占所有已公布PCT申
請的 80% 以上。
政府調動私人資本進行項目建設。2025年1月,特朗普新任期宣布AI基礎設施投資計劃“Stargate”(星際之門),旨在這一關鍵技術方面超越其他國家。這一計劃由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日本軟銀集團、美國甲骨文公司聯手打造,初步投資1000億美元,并計劃在未來4年內增加至5000億美元。歐盟通過“地平線歐洲”計劃,促進政府與西門子、空客等企業合作,推動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發展。
二、我國在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上的路徑探索
當前及今后很長時期,伴隨著技術創新的迭代加速、外部壓力激增,我國迫切需要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無縫對接,加強多元主體的協同融合,更好地應對國際競爭中的技術風險。
(一)我國部分省市已率先開始探索實踐,形成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典型模式
以場景為落腳點、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實現新技術迭代升級和產業快速增長。例如,合肥圍繞4 6+5+X ”現代化產業集群體系,發布“場景清單”“機會清單”和“能力清單”,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測試驗證與首試首用的環境;成都構建了“創新應用 + 城市未來場景 + 場景示范”的全周期孵化機制。
以中試平臺為紐帶,實現從創新策源到技術轉化和價值實現的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例如,赤壁中試谷為小試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中試工藝放大及試生產服務,吸引了多家遙感及空天信息企業落戶。
廣東省科學院·精密儀器中試平臺的工作人員操作機器生產零件。圖/中新社

(二)我國創新鏈和產業鏈之間仍需暢通
一是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不高,轉化動力不足。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成果常以論文、專利為導向,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脫節。二是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技術評估、二次開發和工程化能力,難以消化實驗室階段的原始技術,形成“有成果無轉化”的困境?!皟炠|成果-技術需求”難以實現精準有效匹配。三是科技成果就地轉化與承接技術轉移的能力尚未充分發揮。中試環節(工程化、產品化)投人不足,導致實驗室技術難以跨越“死亡谷”進入規?;a。技術轉移機構、產業孵化器等中介服務能力參差不齊,缺乏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難以有效匹配供需雙方。
總之,新型工業化貫穿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呈現“雙向賦能、螺旋共進”的交互關系??萍紕撔率钱a業創新的前提和重要支撐;產業創新不僅提升了產業價值,也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的應用和發展,促進了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
三、思考與對策建議
(一)強化產業應用需求導向,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一是提高創新鏈服務產業鏈提質增效的精準性和前瞻性。建立技術預測和評估機制,提前布局顛覆性技術和新興產業領域。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產業研究院”,實行“教授 + 研究員”雙聘制。推行“科學家創業股權期權”,允許高??茖W家持有孵化企業股權。二是強化產業應用需求導向、突出產業化是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支持各地采取發布典型應用場景清單、設立場景開放實驗室、打造標桿場景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平臺,促進技術迭代和產業化突破,加速創新技術的產業應用。
(二)優化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空間布局,打造一批創新鏈一產業鏈融合區
一是培育打造一批“基礎研究-中試-量產一體化”的融合示范區,推動“學、研、產”在空間上的密切銜接。二是以中試平臺為紐帶,培育打造一批“大平臺-大產業”的融合區,提供從概念驗證到中試熟化、企業孵化、園區運營到產業集群的全鏈條服務。三是以高新區為落腳點,培育打造一批“源頭創新-技術轉化-場景應用”的融合實驗區。以場景應用為導向,通過開放應用場景、舉辦創新大賽等方式,推動技術落地和市場推廣。
(三)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一是堅持“產業出題、科技答題”的模式,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中試平臺、概念驗證中心等高能級平臺。二是建立政府與企業共擔風險的運行機制。完善科技保險服務機制,開展“創新產品首購保險”,降低企業試錯成本。將研發投入強度納入企業信用評級,根據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知識產權等情況,給予更優惠的貸款利率。
參考文獻
[1]王再進,張亮,應益昕等.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理論探析、國外實踐與政策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24,(02):113-127.
[2]王芳.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領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J].新經濟導刊,2023,(Z1):77-83.
[3]郭百濤,何云夢,汪亞楠.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的多鏈聯動創新生態系統:機制、框架與實踐模式[J].南京社會科學,2023,(06):40-51.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人工智能前瞻精準識別高潛能未來產業研究》(24amp;ZD072)階段性成果?!?/p>
(曹方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科技與標準研究所研究總監;付清芬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