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教育領域,“課程思政”已經成為重要的實踐方向。“課程思政”不是特指一門課程,而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思維模式,其核心在于引領學生價值觀,強調在課程教學中融人思政教育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達到育才與育德的雙重教學目標,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初中化學課程是學生走進化學世界的第一扇門。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以多元化、系統性和連貫性的知識體系、超強的科學探究性等為特點,其學科教學內容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意識、有組織、有效地融入不同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實現學生化學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育人價值等多重教學培養目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化學課程思政的發展現狀與實施困境
1.1 學生層面
九年級作為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年,是學生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規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學生面臨升學壓力、緊張的備考、家長期望和自身成長的困惑,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學中而不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使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接受、入心,是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面臨的特殊挑戰。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作為“網絡原住民”的新青年,網絡自媒體內容不斷沖擊著學生的思想與認知[]。盡管網絡涵蓋的多領域知識、多元文化和個性化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文化包容與理解以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網絡上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不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思考和辨別,學生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容易受到影響和誤導,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和形成。這無疑對學校的課程思政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利用初中化學課程思政元素,充分發揮化學學科優勢和魅力,培育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對道德觀念的辨識能力以及價值觀的判斷能力,是新一代青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研究課題。
1.2 教師層面
受應試教育背景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初中化學教師在知識傳授和課程思政的平衡方面受到多重阻礙和實施困境。(1)初中化學作為九年級新開設的課程,課堂時間有限,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高,往往過于關注學生的升學率,僅注重知識的簡單傳授和灌輸,從而忽略學生的思政教育;(2)化學課程中涵蓋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師深入挖掘,但部分化學老師往往認為知識的傳授是最重要的,缺乏一定的化學思政素養和理念,難以真正落實初中化學的思政教育建設;(3)初中化學有著嚴謹的知識體系,將化學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需要找到與化學知識緊密聯系的思政教育切入點,不能通過簡單的納入或嫁接,生硬地拼湊在一起。因此,如何使化學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相得益彰,達到育人成效與課程質量雙向提升的目標依然是一個難題。
2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路徑與實施策略
2.1深挖初中化學知識,有機融合思政元素
以九年級人教版初中化學上下冊為剖析對象,教材不僅包括12個單元基礎化學的相關內容,而且涵蓋豐富的思政元素。因此,這兩本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化學專業知識的媒介,更為學生感受化學學科魅力、培養化學學科素養及化學學科思維與能力奠定堅實基礎。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規律,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深人研究和挖掘,根據相關資料的查閱和搜集,可以將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甄選、分類,尋求最能契合教材內容的材料,建立思政元素素材庫,促進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初中化學的課堂中,促進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育人價值教學目標的達成。
以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為例,講授過程中可以利用古詩、成語等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使學生深刻理解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如“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等描述的是物理變化,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朱門酒肉臭”“烈火焚燒若等閑”等描述的則是化學變化。以此讓學生感受中國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
第二單元“氧氣的性質與制取”課程中,引導學生關注科學強國事件和工業制氧方法,不但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氧氣的性質、應用和制取過程中的關鍵,而且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環保意識和思維模式。例如,通過融入“在錢志道的研究指導下,氯酸鉀的成功制備不但解決了抗日期間我國軍火上的大問題,同時也使得火柴的制造得到了重要原料”這一強國事件,不僅使學生了解氧氣的制備原料、氧氣的重要性質和用途,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科學報國的志向。
針對化學學科創造性和發明性強的特點,通過在課堂中融入化學史、科學家的成就以及學科前沿,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化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例如,在第三單元“原子、原子結構和元素”內容講解時,一方面,通過引入“原子的發現發展是基于科學家在大量事實上不斷重復推翻錯誤結論,建立正確理論”,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原子這種微觀粒子,而且可以使學生理解事物和科學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的,要敢于質疑、奉獻和創新。另一方面,通過介紹“元素周期表發現史”“張青蓮院士和其在相對原子質量測定中的貢獻”“中國第一個原子彈的研制”,讓學生深刻理解原子的結構,并深入了解原子結構的研究和應用對社會發展與技術的推動作用,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創新精神。此外,在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中,通過介紹“我國制堿工業的先驅一侯德榜”的故事,了解侯氏制堿法的化學發展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
鑒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機融人思政元素,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務實的科學精神。例如,在學習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時,通過演示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實驗的原理、實驗過程與方法、實驗裝置、相關實驗數據以及使用的儀器試劑在整個實驗中的重要性。不同實驗裝置、不同化學試劑以及不同實驗方法的選擇不僅會影響實驗效率和實驗結果,而且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3]。以此引導學生了解化學實驗因素與結果的相互作用及影響,良好的實驗結果是通過嚴謹求實的態度,并經過努力探究得到的,進而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素養。
此外,化學學科還具有實用性的特點,通過融合實際案例和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理解化學專業知識發揮的作用,理論結合實際,激發學生熱愛化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講解氫氣的性質時,可以引入關于氫氣球爆炸傷人事故的反面案例,讓學生感受氫氣的性質和危險性;在講授燃燒與滅火時,可以通過一些時效性強的反面著火事件理解燃燒發生的條件,并以消防戰士滅火器具的使用講述滅火的原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講解合金的內容時,可以列舉中國大型基礎建設和成就如“港珠澳大橋”“FAST天眼”“傳遞奧運之火的火炬”“火箭”等,通過講解其中合金材料發揮的作用,滲透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2提升教師思政意識與能力,豐富教學方式
作為知識的播種者和思想的引導者,教師不僅是學校的中堅力量,也是學生成長路上重要的指引者之一。因此,需要加強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教師言傳身教,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4]。其中,教師思政意識的提升是關鍵環節,可以通過以下方面實現:
(1)加強教師思政教育培訓。如開展思政教育專題研討會和交流會,使教師了解思政教育中的新趨勢,拓寬教師的思政視野,增強思政意識和思政元素有機融合能力。
(2)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體系。明確課程思政的教學大綱和要求,使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能力和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水平。
(3)推進教學改革,突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合適的教學方法在化學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還能夠有效地發揮化學課程的價值滲透和價值引領作用。例如,根據初中化學知識,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建立不同形式的思政元素素材庫。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將相關素材庫制成案例集、微視頻,上傳至學習通、雨課堂等線上學習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方式,建立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和多重評價(他組、他人、自我等)模式。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實際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方式,將學生帶入設定的情境中,加強師生或學生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產生情感共鳴和精神共振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
2.3重視課程育人導向,完善課程評價標準
現階段,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方式較單一,往往只注重學生化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度和達成度,而不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育人價值等多維度教學/培養目標的達成,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對學生的綜合培養,需要將其知識技能掌握與思政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發揮初中化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5]
為此,學校和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多角度地評估學生,在評價內容方面:
(1)拓展知識與技能綜合評價的內容,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案例,例如生活中金屬的銹蝕和防腐策略的應用等。
(2)增設探究、實踐、團隊協作能力的評價內容,例如針對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的相似性,設計開放性實驗(如實驗裝置的優化等),比較兩個實驗的區別。
(3)重視測驗或測試中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例如在二氧化碳內容的考核中,設置“從利與弊的角度談談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徑”,或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可以做出哪些努力以及我國發展經濟的同時應采取的策略等問題,從不同角度考察學生在本課題中是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等。
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個評價主體以及實驗操作、項目式學習效果評價、課堂表現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進一步完善課程的評價標準,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
3結語
課堂教學中有機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實現青少年“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途徑。針對課程思政教育現狀和實施困境的分析,在義務教育階段九年級學生發展的重要節點,以初中化學新課程中課程思政的融入為切入點,通過深挖教材內容中思政元素、提升教師思政意識與能力、豐富教學方式和完善課程評價標準等多種方式,探討了思政融入初中化學課程的方法與路徑,以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提供參考性建議,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冬琴.初中化學教學中融合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4,20(2):27-29.
[2]張力.“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J].文理導航(中旬),2024(1):19-21.
[3]楊潤升,張亞絨.初中化學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29):6-7.
[4]岳莎莎,杜蕊,劉海英,等.初中化學課堂思政教學設計思考:以“水的凈化\"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3(36):83-86.
[5]方美婷.課程思政融入初中化學教學的實踐:以“常見的鹽\"第一課時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2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