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概念自2014年提出以來,經過10多年的實踐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1]。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廣大高校在開展課程建設時,均將課程思政放在首要或重要位置。教材是課程教學的主要載體,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入教材內容,對課程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分子化學作為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首門學科基礎課,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高分子化學教材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對培養高分子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意義重大。
1高分子化學教材現狀
高分子化學是化學學科一門基礎課程,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和高分子學科領域的拓展,高分子化學的重要性日漸顯著,為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應用奠定了基礎,地位可與四大化學比肩。然而,目前高分子化學教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選用形式上都較為單一,難以與多層次人才培養相適應。
1.1 教材選用形式單一
高分子化學教材出版過很多有重大影響力的版本,國內高校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潘祖仁教授主編的《高分子化學》教材。該教材經歷了五版的變遷,教材內容編排愈加合理、規范。隨著自編教材的興起,很多高校也建立起自己的教材編寫隊伍,從本校實際出發,融人本校最新科研成果,編撰適應本校學生的課程教材。與此同時,由不同高校高分子領域專家合作編寫的高分子化學教材也逐漸出現。這些雖然看似形式較多樣化,但實際上很多編撰的教材并未真正走進課堂,出版的教材種類數量遠遠大于學校選用教材的種類數量。大部分高校,特別是層次略低的普通高校,仍傾向于沿用經典教材及教學體系,導致本課程教材選用形式單一,分層育人效能不能充分體現
1.2教材內容理論性過強
從教材內容上來看,國內各大高校使用的高分子化學教材大多以理論知識為主。如潘版教材中對理論知識的闡述全面且深人,正常學時的課堂講授無法面面俱到,其更適用于較高層次本科院校的使用。其他高分子化學教材大多與潘版教材內容體系相差不大,均以聚合機理為主線,部分理論性過強,而與實際實踐交叉融合得較少。應用型高校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需注重將知識點與實踐相結合,此時教材理論性強的弊端便凸顯出來。
1.3 教材思政體現不足
在各層次本科教育的高分子化學教材中,真正體現思政元素的并不多,與近些年來大力提倡的思政理念不太契合。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教育工作者的認知密切相關:一方面覺得課程思政只需在課堂講授時體現即可;另一方面覺得專業性強的學科教材內容與思政內容不相“容”,很容易顯得“整腳”。實際上,教材思政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環節,教材思政與課堂思政理應相互配合。因此,認知的改變是課程思政理念下高分子化學教材建設的第一步。
2思政理念下教材建設的必要性
新時代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即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3]。教材作為課程實施最有效的工具,應充分發揮體現國家意志、傳承先進文化、規范教育教學等作用,彰顯教材的政治性、知識性、教學性等基本屬性,為課程思政奠定堅實基礎[4]。
對應用型高校而言,由于師資、學校資源的限制,雙一流高校所開展的專家論壇、思想教育、科技創新等活動無法大規模實施,導致學生思維存在局限性,思政教育也受到限制。因此,作為大學教育主體的課程教學,無疑成了課程思政最有效的傳播途徑。教師可結合自身所學和親身經歷,在課堂上將國家相關政策理念、科技創新成果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的熱情。
作為課堂教學依據的教材,是學生聽課參考及課后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是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也應與課堂教學同步,在內容上配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政治方向引導,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語言和教學文本的完美統一,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以及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和現代化人才的培養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3思政理念下教材建設的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材建設,必須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相結合、理論創新與理論應用相結合、系統介紹與正確引導相結合、思想教育與情感培育相結合[4]。這些要求的實現則依賴于教材編寫隊伍的政治方向明確,挖掘出有意義的思政案例。同時,健全的教材審定出版體系和完善的教材評價體系,亦是建設高質量教材強有力的保障。
3.1打造\"課程 + 思政\"教材編寫隊伍
高校教師不僅是教材內容的闡述者,亦是教材組織編寫的主力軍。對高分子化學教材建設而言,需在傳承經典理論的基礎上,體現行業新技術、新工藝及科研新成果,保證教材的質量和時效性[5],同時還應無縫穿插思政元素,將教育的本質完全展現出來。這就對教材的編寫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分子化學這門課程涉及有機化學的官能團反應、無機化學的反應平衡原理等眾多理論,教材編寫者首先應對基礎的化學課程足夠熟悉,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基礎;其次,教材主編還應作為主講教師承擔過數年的高分子化學課程講授任務,對課程內容了如指掌,且熟悉課程教學的認知規律;最后,作為“課程 + 思政”教材編寫的實施者,還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腦海,關注國家政策方針走向,政治敏銳性強,同時還能時刻關注并掌握先進教材的發展脈絡。
在編寫隊伍的選擇上,可從以下方面考慮:(1)注重年齡層次的差異,老中青教師的組合可以有效避免各自知識體系的局限性;(2)編寫隊伍需具備較高的能力水平,包括教學經驗和學術造詣,鼓勵行業專家、教授參與教材的編寫;(3)編寫隊伍中可適當加入非本專業思政課教師,把握教材內容的政治導向。相關企業工程師也可作為工業的親歷者,將工程意識、社會責任感有效融人教材建設中。
3.2教材主體的思政化融入
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高校課程思政要融人課堂教學建設,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6。因此,在進行教材編寫時,需以強化學生愛國理念、社會使命感責任感的精神內涵為出發點,尋找思政教育與教師教育的契合點,探討思政教育在教材中的體現形式,編寫出具有思政色彩的高質量教材[7]
高分子化學課程以聚合反應機理為主線,闡述不同機理下聚合反應的特點,為高分子材料合成奠定理論基礎,目前出版的教材也遵循這一認知規律。在高分子化學教材建設中,仍可以傳承經典,同時思考在教材章節內容中合適的思政教育穿插表述方式,應避免為了思政而思政,影響教材內容的連貫表達。
基于上述理念,高分子化學教材建設思政元素的展現可有如下形式:(1)在章節中以案例分享或章節末以知識拓展的形式融人思政內容,章節案例的分享可貫穿教材始終;(2)在教材(章節)前言處對學習自標進行思政描述,在教材(章節)結尾處附上科學家人物傳記,弘揚匠心追夢、技能報國的工匠精神;(3)在\"互聯網 + ”教材日益推廣的時代,利用數字化媒介豐富思政元素在教材中的融入形式,如高分子化學課程思政相關教學資源可以二維碼或網址的形式進行分享,作為學生課外閱讀學習材料。
由此,高分子化學教材中逐步聚合這一重點部分可通過以下方式呈現思政元素。線型縮聚知識點,可通過二維碼方式分享央視網絡視頻資源“棟梁之材”一造物傳奇,展現中國先進纖維材料的制造、高分子材料合成前沿知識,開闊學生視野。體型縮聚章節,可在導讀、學習目標(章節前)、拓展閱讀(章節末)處或在章節中穿插記載神舟飛船返回艙使用酚醛樹脂作為外層,發揮耐燒蝕、保溫隔熱、吸收電磁波等作用,為航天員的安全返回保駕護航,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貢獻力量,以此實例來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熱情。在關于重要逐步聚合物描述的章節中或章節末,以人物傳記的形式簡要介紹高分子化學家黃志鏜院士在酚醛樹脂、環氧樹脂、聚酰亞胺等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及其對國防科技、藥物研究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投入中國建設事業的熱情。同時,在本節中還可適時插入逐步聚合物最新的研究進展及創新應用,如聚礬超濾膜、納濾膜在水污染處理領域的應用進展等,進一步激發學生們投身科學研究的熱情。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分子化學教材建設最重要的環節便是尋求合適的課程思政元素,并站在學生的視角探求思政元素與教材內容的有效融合,將靜態模式化的教材變成動態有感情的教材。
3.3教材建設保障評價體系的建立
教材建設保障體系的建立,首先依賴于高校教材工作委員會在教材編寫、人員資質、教材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教材內容科學性和創新性上的嚴格審查。只有符合教材編寫條件的教材才能批準立項編撰,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高校可在建設前期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教材編寫水平;建設中期分階段開展編寫討論會,確保教材建設合理有序開展;建設后期組織政治審查和交叉初審,確保教材達到出版標準。其次,出版社作為教材產出單位,相關編輯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三審三校需按流程嚴格把關,對編寫中出現的問題需及時溝通,從制度層面減少教材出錯的概率,保證教材的質量。
教材的建設不是一步完成,需與學科發展和社會環境保持同步,這也是教材多次修訂出現多個版次的意義所在。人才培養過程需要與時俱進,如何評判教材是否適應當下教學環境,教材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課程思政理念下教材的評價體系需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3]。為了客觀、嚴謹、科學地進行教材評價,鼓勵多樣化、多角度教材評價方法的實施,學校層面應適時開展教材評價工作,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建立教材質量跟蹤和信息反饋機制,對思政案例過時及育人功能不足的教材組織人員再次修訂。學生作為教材的受用者,是教材評價的主力軍,教材思政目標的實現可以從是否實質上提高了其道德素質、文化修養和理想信念的角度來衡量。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教書育人的要求日益提高,基于國情普遍開展的思政教育理應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課程思政理念下高分子化學教材建設,成為當下高分子專業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融人思政元素的高分子化學教材不僅改變了傳統教材中愛國情懷、科學創新表述的不足,更為潛移默化地培養有理想有信念的新世紀人才奠定了基礎。教材建設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最關鍵的是需要從深層次探索思政教育植入教材的途徑,并在有力的保障管理體系下,在合理的評價機制中得以進一步建設完善。
參考文獻:
[1]蘭霞萍,程樣國.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概念合法性審視及其學理化路徑[J].現代教育科學,2023(3):86-91.
[2]唐麗芳,丁浩然.建構以質量為核心的教材評價體系[J].教育研究,2019,40(2):37-40.
[3]臧琰琰.學校立德樹人的長效機制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4.
[4]唐檢云,盧瑞琳.課程思政理念下教材建設再思考[J].中國出版,2023(3):55-58.
[5]朱秀清,周莉,王旭.工程專業認證背景下“土力學實驗指導\"教材編寫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5):69-70.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r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5-28/2024-10-12.
[7]伍輝燕.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師范類教材建設路徑研究[J].教育觀察,2022,1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