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2]。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推廣,課程思政建設成為改革的重點任務。各高校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構建“三全育人”的新局面,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礦山安全與環保”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礦山安全與環保”課程作為采礦工程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通常在大學三年級時開設。課程內容包括:礦山環境問題、礦山廢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礦區大氣污染與防治、礦山固體廢棄物與資源化利用、礦山噪聲污染與防治、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礦山清潔生產、礦山地質災害與防治、礦山環境影響評價、礦區地球化學與地方病、礦山環境管理等。
通過該課程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和初步掌握礦山生產建設密切相關的各種環保與安全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從事礦山環保相關工作打下基礎,在專業課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采礦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也占據重要地位。因此,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道德建設。
2“礦山安全與環保”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礦山安全與環保”課程選用的教材為由尹國勛主編的《礦山環境保護》第3版,涵蓋礦山環境保護多方面基礎知識。從礦區典型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到礦區地方病的發病機理及防治,再到礦山環境管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從環保與安全意識、職業道德規范、實踐創新精神、科學家精神、法治意識和大國工匠精神6個方面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當中。
2.1 環保與安全意識
“礦山安全與環保”這門課程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樹立環保和安全意識。課程章節內容的設置,從第一章到第七章都與礦山環境保護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綠色礦山的理念根植學生的腦海中,培養學生樹立環保與安全意識。在學習“礦山環境問題\"時,了解煤炭資源開采對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地資源環境、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造成的物理污染和引發的一系列地質災害。
收集真實礦井環境圖片、視頻,結合學生生產實習等教學環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礦山環境保護必要性的理解。讓學生在課程中提高認識,并積極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人生規劃融入礦業當中,樹立環保意識。在學習井巷開采大氣污染與防治章節中“瓦斯的危害”內容時,引入具體案例。2020年9月27日,重慶能投渝新能源公司松藻煤礦發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6人死亡、4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501萬元。分析原因為該礦安全管理混亂,缺乏安全意識,在瓦斯超限的情況下仍然違規進行電焊等動火作業。通過實際案例,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安全意識。
2.2 職業道德規范
“礦山安全與環保”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主要目標是教授學生如何預防和減輕礦山開采對環境的破壞,這一目標與職業道德規范精神中的責任感緊密相連。除此之外,平衡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學生在未來從業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因此,在課程的教學環節,應將職業道德規范的養成作為一個重點內容。
(1)責任意識。在礦山環境保護課程中,首要體現的職業道德規范精神是責任意識。礦山開采往往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如土地塌陷、植被破壞、水體污染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2)公平公正原則。礦山行業涉及資源開發和經濟利益,但同時也不能忽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課程中,要引導學生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平衡好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學習“礦山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內容時,引導學生要公正地對待經濟利益和環境效益,不能僅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采用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如隨意堆放廢渣。應采用合理技術手段,如將廢渣用于建筑材料生產等綜合利用方式,在保證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2.3 實踐創新精神
“礦山安全與環保”課程與實際礦山開采工作緊密相連,蘊含著豐富的實踐與創新精神。
“礦山安全與環保”課程圍繞礦山環境實際問題開展教學,如土地破壞、水質污染、生態失衡等。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人實踐,親自調查礦山環境現狀,分析問題成因并探索解決方案。這種實踐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實踐創新精神的體現。
在學習“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內容時,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通過分析國內外成功的礦山環境治理案例,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環境下的治理策略和方法,并從中汲取創新靈感。同時,通過參與實證研究,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
2.4科學家精神
“礦山環保與安全”課程是實踐綜合性課程,實踐的基礎是理論,而理論的創建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經歷了數位科學家的辛勤耕耘。課程中引入相關科學家案例,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崇尚科學、不斷進取的科學家精神。
例如,在“礦山機械設備噪聲控制”中學習通風機工作原理時,引入我國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事跡。他在美國期間取得巨大成就后,始終心系祖國,面對美國的重重阻撓,毅然決定回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帶領團隊攻克眾多技術難關,為中國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勛。通過錢學森的事跡,引導學生在民族大義面前堅守底線,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2.5 法治意識
“礦山環保與安全”課程包含“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內容,這些法律知識的普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讓他們了解在礦山開發和環境保護中應遵守的法律規范。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法治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中的重要性。這種法治觀念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維護公共利益。
例如,在“礦山環境管理”章節內容教學時,學習我國關于環境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通過講述我國礦山環境保護法的發展歷史和相關內容,突出法治在礦山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在“礦區大氣污染與防治”“礦區常見污染物及其性質”教學時,通過對礦區常見有毒有害氣體的最高許可濃度的學習,引人相關事故案例,增強學生的法治和規矩意識,培養法治觀念,引導學生嚴格遵紀守法。
2.6大國工匠精神
“礦山環保與安全”課程與工程倫理緊密相關。例如,在學習“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時,引導學生確定評價要點時,要秉持務實創新、精益求精的態度。引入“大國工匠”張華明的事例:張華明是國家能源集團勝利能源公司的技術骨干,扎根煤礦生產一線,對大型礦用設備有著深入的了解和精湛的維修技能。他成功解決了公司兩臺80t吊車長期存在的控制系統顯示器亂碼故障,為煤炭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設備維修和技術創新方面,他取得了顯著成果,如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設備維修,研制出“WK-35無線遙控無斗栓自動開斗裝置”等技術驗證機模型,有效提高了電鏟出動率,降低了生產成本[3]
通過張華明的事跡可以更好地啟發學生在學習中以及未來工作中不斷追求卓越,不斷學習掌握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管理方法,持續改善礦山環境。
3教學環節中思政元素的實施案例
實際教學中要秉承“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理念,將課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以“礦井廢水的處理和綜合利用\"課程為例,如表1所示,分別從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去展示課程思政的融人過程[4]。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能力目標和價值引領目標,教學過程詳細地闡述了課程中專業知識與思政目標的有機融合和實現。
表1“礦井廢水的處理和綜合利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4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途徑
(1)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驅動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人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助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① 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變原先教師與學生僅存在于線下課堂當中的單一化交流模式,合理利用線上資源,例如大學生慕課、學習通、微信群等;在學習網站上傳相關課程的線上教學資源,例如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專利、期刊論文等,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通過發布教學任務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對課堂內容進行優化。在課程中間,教師還可以在線上發布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建議、看法,教師可通過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反思整改,適時調整課程思政融入的方式和契機[4]; ② 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新模式。翻轉課堂是將傳統教學模式顛倒過來的教學方法,在這種課堂新模式下,學生需要在課前通過觀看教學視頻、閱讀相關資料等方式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自主學習過程使學生學會自我規劃學習進度、自我探索知識,逐漸擺脫對教師的過度依賴,養成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2)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為學生樹立價值標桿、塑造道德品質、引領思想方向,是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關鍵支撐,對學生的價值觀、學業、職業發展等方面產生深遠且積極的影響。可通過以下方法實現: ① 完善教師理論學習制度,定期組織開展黨課、黨史學習,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講話精神,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育德、育人能力; ② 定期開展教研室、課題組研討活動,通過與同專業領域教師的深入交流和探討,提升自身有效整合課程思政資源的能力; ③ 積極利用資源組織教參加相關線上線下類的課程思政教學類培訓,組織課程思政教學競賽,通過線下觀摩、自己參與等多種途徑,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水平。
5結語
高校課堂是思政育人的主陣地。專業教師要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以更加豐富多樣、與時俱進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教學,做好教學設計,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4-06-21.
[3]張軍亮.“礦井通風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2):170-171.
[4]李丹.“安全工程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