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空竹創始人(1857—1938),生于天津市武清,漢族,自幼習武,尤喜愛抖空竹,十三歲起即嫻于此道,所用空竹先是自制自玩,被眾人認可后即于光緒元年開始少量生產銷售。轉年在天后宮北側(今古文化街宮北大街)創立了“修竹齋竹木制品店”,生產品種也逐步增加,有木桶、木盆以及一些漆器竹木制品,但還是以空竹為主業,采用我國民間傳說“劉海戲金蟾”為商標圖案,故稱“屈記劉海牌風葫蘆”。
劉海風葫蘆選料精良,以檀木為軸,取其潤滑、硬度高,精選應季大毛竹為圈,外圈刻槽,用苧麻精纏繞,聲眼安排準確,內部竹哨深淺適度。做工精細,聲音響亮,堅固耐摔,曾有玩家編成順口溜:“修竹齋的不怕摔,怕摔的不叫修竹齋。”因此,在同行業中獨樹一幟,無與倫比。風葫蘆分單軸和雙軸,雙軸由六響到三十八響,單軸由三響到二十八響,響越多聲音越好聽。曾風靡于城鄉百姓之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健身玩具和春節市場上不可缺少的節令商品。

民國年間,劉海風葫蘆被雜技藝術家王雨田搬上雜技舞臺,屈文臺為雜技表演者親自特制了雜技表演專用風葫蘆,從其平衡度、穩定性以及外觀均精工細作,實為劉海風葫蘆之精品,深得表演藝術家的贊許。劉海風葫蘆一百多年來聲名不衰,銷往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市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得銅獎。與“泥人張”“風箏巍”一起逐漸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手工藝精品,劉海風葫蘆曾在全國第三屆少先隊代表大會上被少工委認定為“全國少先隊指定用品”,后又被天津市體委認定為“全民健身指定器材”之一。
2007年,在眾多空竹愛好者的支持下,又成功舉辦了“劉海杯”迎奧運空竹表演聯誼活動,場面隆重,熱鬧非凡,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與保護下,劉海空竹定會不負眾望,為傳承、弘揚天津民俗文化,為全民健身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