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各國手風琴藝術家和愛好者在新疆塔城同臺演出

在祖國西北的邊陲,有座扼守著邊疆咽喉的小城,它曾以駝鈴、商隊和戍邊故事刻入歷史,而如今,無處不在的手風琴聲更是“一曲春光滿眼華,高天云影漸流霞”。那些曾經散落在生活縫隙中的音符,如今已匯聚成這座小城最動人的底色,見證著它從“邊陲驛站”
到“音樂之城”的華麗轉身。這就是被譽為“中國手風琴之城”的新疆塔城。
琴緣
藏在多民族共居的煙火里
塔城,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地,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節點,也是29個民族群眾共同生活的家園。據記載,塔城是中國最早接觸手風琴文化的地區之一,1904年,塔城巴克圖口岸進口了一架手風琴。手風琴傳入塔城后,與當地多民族文化相融合,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百年來,手風琴的旋律在塔城的街巷間不斷回響,而這份延續與傳承,離不開像道吾然·對山漢、谷英福這樣用熱愛守護的人。
道吾然·對山漢是塔城市手風琴展館的演奏師。他9歲與手風琴結緣,第一架手風琴是父親用一頭牛犢換來的,經過對琴鍵不解的摸索,如愿考入塔城師范學校音樂班。如今在展館,每當有游客駐足,他便會選一架合適的手風琴,指尖輕啟,在展館里與游客以琴相會。他不僅是技藝的展示者,更成了手風琴文化的傳播者,用每一段旋律,把塔城與手風琴的緣分講給更多人聽。
道吾然·對山漢在展館中用琴聲編織著塔城手風琴文化的當下,而谷家三代人與手風琴的故事,卻將這份熱愛綿延成跨越歲月的長歌。
谷英福自幼受家庭音樂熏陶,1973年,父母辛苦攢錢為他買下一架舊手風琴。此后,谷英福憑借天賦與努力,即便不識樂譜,也能將琴拉得有模有樣,并在手風琴的陪伴下收獲愛情和聲望。受父親影響,女兒谷平從小與手風琴結緣,4歲便開始學習手風琴。如今,谷平成立了自己的手風琴培訓班,義務傳授手風琴技藝。而谷英福的外孫女和外孫,也都已開啟在琴鍵上的音樂旅程。一家三代,在不同時代與手風琴緊緊相連,讓這悠揚琴音在歲月中不斷延續。
演奏師道吾然·對山漢在新疆塔城市手風琴展館演奏

在塔城,手風琴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專屬熱愛。從5歲孩童到88歲老者,各年齡層都有愛好者,其中少數民族手風琴愛好者占 49% 以上。公園角落的即興合奏、婚禮上的歡歌、大大小小的節慶活動中,手風琴聲無處不在。這不止是一份熱愛,更是塔城市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動注腳。
新疆塔城多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在城區散布著多個手風琴角,圖為群眾自發開展活動

從“藏于煙火”
到展露塔城風韻的文化名片
為不斷拓展手風琴文化的影響力,2014年,塔城市便著手規劃手風琴展館并進行布展,當前,館內收藏了來自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的手風琴,種類繁多,年代跨度大,是展示手風琴文化的重要窗口。一位來自白俄羅斯的記者在看到手風琴展館內收藏的眾多俄羅斯手風琴時非常激動,當即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做了一場視頻直播。她說:“在中國新疆,有一個叫塔城的地方,竟然將手風琴文化保護傳承得如此之好,令人感動!”
2021年,塔城市手風琴展館完成了新館的搬遷和布展工作,擴大其展示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進一步豐富展示內容,引入了更多互動體驗設施,同年完成搬遷和布展工作,讓更多珍貴藏品得以完美呈現。
除了打造優質的手風琴文化展示陣地,塔城市還借助商貿、文化等平臺搭建對外交流的橋梁,積極邀請國內外的音樂社團前來演出,手風琴文化也迅速在塔城大地上生根。2014年12月,邀請俄羅斯國家模范交響樂團到塔城舉辦新年音樂會、邀請俄羅斯高加索哥薩克納美思歌舞團進行演出。2016年,組織了14名塔城地區文藝工作者、民間藝人赴俄羅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演出,與當地官員、藝術家座談交流,與學生互動演出,有效搭建了中俄文化交流合作的橋梁,對促進兩國友好合作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不僅如此,塔城以節慶為橋,打造每年一屆的“手風琴文化國際藝術節”平臺,自2015年起,用四屆盛會鋪就了一條以琴會友、以藝興城的實踐之路。2023年,在“五弦齊鳴‘琴動'塔城”—2023新疆·塔城手風琴文化藝術節上,4528人手風琴合奏《我和我的祖國》創造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并獲得了“中國手風琴之城”“中國最大的手風琴博物館”“世界最大規模‘線上 + 線下'手風琴合奏”“‘一帶一路’塔城國際手風琴文化發展論壇永久會址\"4項榮譽。同時,塔城市手風琴展館受世界手風琴博物館聯盟邀請,正式加入世界手風琴博物館聯盟,標志著在世界城市坐標系中,塔城市占據了一個耀眼的位置。
塔城手風琴文化的蓬勃發展也離不開眾多熱愛者的傾情付出,來自烏克蘭的手風琴演奏家瓦盧讓·沙什耶夫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他連續三年受邀來塔城參加手風琴文化活動,2017年1月1日,他把個人獲得的首個世界冠軍所使用的手風琴“第一夫人”,贈與塔城市手風琴博物館進行收藏,以表達對塔城的感謝和支持,感謝中國塔城為世界手風琴文化所做的積極貢獻。他的善舉為塔城手風琴文化的傳承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俄羅斯功勛藝術家國家杜馬BayanMix樂團創始人謝爾蓋·沃伊騰科和新疆塔城的觀眾熱烈互動

塔城手風琴國際文化藝術節的連續舉辦,各國樂者的聚首獻藝,讓曾經藏于街巷的琴聲化作全城共享的盛宴,成為鐫刻著地域特色的金色名片。
從“一隅琴聲”
到全域共興的活力圖景
塔城市政府深耕手風琴文化建設的系列舉措,讓這一特色文化突破地域邊界,在世界舞臺奏響獨特旋律。不僅為塔城注入了蓬勃的發展動能,同時也在文旅融合、城市形象與民生福祉等方面都結出豐碩成果。
文旅層面,國際手風琴藝術節連年舉辦,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藝術家與游客,2022年,塔城市手風琴展館被授予“自治區級首批特色博物館”稱號,成為網紅打卡地,帶動周邊民宿、特色餐飲客流倍增,2024年相關文旅收入較五年前增長近三成。
城市影響力上,手風琴讓塔城從邊疆小城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從街頭演奏到央視報道,從民間聚集到專業演出,手風琴文化不僅擦亮了“多民族共居”的溫情底色,更賦予城市獨特的文化標識一一提起塔城,人們便會聯想到那流動的旋律與包容的風情,城市美譽度與辨識度顯著提升。
新疆塔城市手風琴展館的大廳寬明亮,1000余架手風琴靜靜陳列其中

文化的傳承,根基在少年,活力在新生。2015年起,手風琴列入塔城地區各中小學主題教育自選課程,讓上萬名學生掌握了這項技能,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琴聲中感受文化魅力。培訓機構、樂器銷售門店數量五年間翻了一番,既傳承了技藝,也為居民提供了新的就業與創業機會,讓文化紅利實實在在惠及尋常百姓。
在塔城,手風琴文化早已超越了樂器本身,成為塔城人生活的一部分、城市生長的血脈。它讓遠方的游客循著旋律而來,讓本地的孩子伴著琴聲長大,更讓這座邊城在文化的浸潤中,既守住了多民族煙火里的溫情,又奏響了走向更廣闊世界的激昂樂章。躍動不止的琴音,是塔城最鮮活的文化印記,更是支撐這座城市向未來闊步前行的不竭動力。